宋吉富:不能让文物堆在库房里“睡大觉”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21 15:12 1

摘要:为期5个月的“百年风雨 万里侨路——旅俄华侨的历史记忆”展,正在山东省济南市展出,旅俄华侨使用过的银杯、钱币、烟袋、砚台等26件(套)文物,让观众了解到祖国北疆边陲东宁市与俄罗斯曾经的通商状况。

为期5个月的“百年风雨 万里侨路——旅俄华侨的历史记忆”展,正在山东省济南市展出,旅俄华侨使用过的银杯、钱币、烟袋、砚台等26件(套)文物,让观众了解到祖国北疆边陲东宁市与俄罗斯曾经的通商状况。

这些展品都来自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宁市博物馆,这场展览是东宁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东宁市博物馆馆长宋吉富的得意之作。据介绍,东宁市博物馆已到内蒙古自治区霍林郭勒市、安徽省凤阳县开展联合展览,下一步还将在北京、上海及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市进行巡展。

今年56岁的宋吉富原本是一名发电厂锅炉工人,因勤奋好学考入东宁市电视台,成为一名记者,2014年调入东宁市文物管理所任所长。当时,面对7139平方公里内267处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巡查任务,人员、经费不足,又面临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种种情况叠加成一个“难”字。

宋吉富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一边从书本里学习文物知识,一边与工作人员加班加点,把各类文物的质地、年代、尺寸、沿革等信息录入数据库。他带领大家以不服输的劲头,两年完成了5000多件(套)文物的信息录入工作,摸清了可移动文物家底,为东宁市历史文化研究与传播打下坚实基础。

宋吉富说,绥芬河流经东宁入海,过去在地表考古调查时发现了大量文物,他在整理资料时也发现了很多蛛丝马迹,认为此地应有大量文物遗址。经他多次邀请,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陈全家一行4人2017年4月来到东宁。他们穿山越岭,调查了绥芬河流域大小河流数十条,发现旧石器遗址10处。2018年,又发现12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这两次文物考古调查,累计采集旧石器时代标本926件,填补了绥芬河流域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

绥芬河流域考古调查的系列发现引起了国内和俄罗斯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并被列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为此,东宁市举办了“东宁旧石器考古调查成果论证暨绥芬河流域考古论坛”,经过20多位高校及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的一致确定,绥芬河流域人类活动历史距今2万年。

随后,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9年组建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黑龙江省最大规模的考古调查队,对绥芬河流域开展系统考古调查,发现汉代房址7座,抢救性清理1座,清理文物40多件(套),发现战国时期房址2座,抢救性清理1座,清理文物近百件(套)。

2024年,随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开展,宋吉富又忙碌起来。他招募20名热爱文化事业的民间人士,加上本单位职工,成立了4支文物普查小分队,行程6万多公里,新发现文物遗址30多处,目前正在进行新发现文物研究、调查及录入工作。

在多年努力之下,东宁市发现了大量文物并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宋吉富想,不能让文物堆在库房里“睡大觉”,要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在东宁市博物馆筹建期间,宋吉富从布展大纲设计到施工,从讲解内容起草到馆里安保设置,都亲力亲为。

2017年东宁市博物馆开馆后,先后举办了大批展览,还在全市选拔、培训了100名少年讲解员,加强讲解新生力量,向各地游客传播东宁市的历史文化知识。

每天与文物打交道的宋吉富,在文物研究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也取得了可喜成果:发表了10多篇关于绥芬河流域考古调查的论文,撰写的《东宁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调查填补历史空白》获得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优秀典范十佳案例。从平凡到非凡,从平常到非常,宋吉富在文物事业上无怨无悔、勤奋耕耘。他说:“我这辈子离不开文物,爱文物已到骨子里。下一步将通过打造精品展、开展全国巡展、推出文物明星、开发文创产品等方式,提升、传播东宁文化的知名度。”

来源:中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