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贺子珍在陕北9张照,印钞所所长、抗大学生,2张和井冈山有关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4 13:44 1

摘要:从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到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是“狂飙”的两年。

1935年冬,刘英和张闻天在瓦窑堡结婚。当时没有合影,这是在延安拍的。

从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到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是“狂飙”的两年。

中央红军,从困境中走了出来,经过瓦窑堡会议、东征、三大主力会师、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贺子珍都亲身经历。

从地点上大致分,贺子珍在陕北的两年可以分为瓦窑堡、保安、延安三个时期。

瓦窑堡会议旧址

当时,张闻天是党内总负责人。他在长征路上对刘英展开追求,刘英嘴上不同意,其实已经动心。

据刘英回忆:1935年11月10日,张闻天带领中央机关来到瓦窑堡安家,大家兴奋异常,小米、羊肉第一次吃了个饱。

革命有了家,他们也成了家。结婚没有任何仪式,两个人的行李卷合在一起就算结婚了。

毛主席刚在直罗镇打了大胜仗,回来后特别兴奋,他进门就嚷:“你们要请客,结婚不请客,不承认!不算数!“

他送了刘英夫妇一首打油诗当贺礼。被毛主席这么一闹,婚礼增加了不少趣味。

瓦窑堡会议旧址,就是刘英和张闻天的洞房

接下来,还有两件大事:瓦窑堡会议和东征山西。

1935年12月17日~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即“瓦窑堡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李维汉、王稼祥、刘少奇、邓发、凯丰、张浩、邓颖超、杨尚昆、吴亮平、郭洪涛等10多人。

会议就在刘英的“洞房”里举行,方桌、长凳都是旧的,只有窗户纸是新糊的,有喜气又有生机。

瓦窑堡会议(油画)

刘英列席了会议,贺子珍没有参加。参会的委员们都很振奋,抗日救亡运动正在全中国兴起。会议最重要的议题是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会议结束,27日,毛主席又召开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传达瓦窑堡会议精神。并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会场上热血沸腾。

1935年11月27日,毛主席召开党的活动分子会议

1936年1月26日,毛泽东、周恩来离开瓦窑堡,准备东征山西。

东征75天,从陕西过黄河打到山西,贺子珍跟着毛主席,曾是其中唯一的女战士。

东征骑兵队伍

1936年2月,毛主席和红军总部的工作人员来到袁家沟,他和贺子珍借住在当地群众白育才家的窑洞里。当时,正值冬季,陕北普降瑞雪,逶迤起伏的群山白雪皑皑,蔚为壮观。

毛主席在这个小炕桌上写下了名篇《沁园春雪》

毛主席激情澎湃,在白育才家的小炕桌上写下了著名的词作《沁园春·雪》。

其实,毛主席和贺子珍也和普通夫妻一样,为鸡毛蒜皮生气。

刘英回忆:她和张闻天后来也来了黄河东岸一个村子里,毛主席急着上前线,把贺子珍交给了他们。

贺子珍还带了一只干熏鸡,很硬,咬不动。她准备把鸡熏烂些,给主席补充营养,主席硬是不要,他们为此拌嘴。

贺子珍向刘英吐槽,刘英劝贺子珍:你就依他吧,他牙好,烂了他不爱吃。

东征战役75天,贺子珍随毛主席又回到了瓦窑堡。

东征时,毛主席和贺子珍住过的窑洞

从踏上陕北那天起,贺子珍和同志们的心情一样振奋。尽管她身体很差,她执拗地坚持:“我不愿再当家属,我要同大家一样,做公开的独立工作。”

回到瓦窑堡后,组织上把她分配到苏维埃国家银行发行科担任科长,任务是监督、印刷在根据地流通的苏维埃纸币。

这时,贺子珍已怀有身孕,但她的干劲可大了,忙得连家也很少回。

1935年12月,周恩来和邓颖超在瓦窑堡合影。可惜,贺子珍在这里没留下照片

可没过多久,国民党各路兵马围剿陕北根据地,突袭瓦窑堡。1936年7月3日,中央机关各部门和红军大学陆续迁到保安。

贺子珍也来到保安这个很小的县城,只有400人。她快要临产,印刷厂的工作也无法再继续。

贺子珍在保安(身怀李敏),斯诺摄

1936年6月中旬,在宋庆龄的帮助下,美国记者斯诺和美籍医学博士马海德来到陕北,于7月11日来到保安。

斯诺带着简单的行李、一点吃的、两架照相机和24卷胶片,还有一长串问题和不怕掉脑袋的勇气来的。

在保安,为斯诺和马海德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斯诺摄

7月14日下午,在保安为他们俩举行了欢迎大会。几乎所有在保安的领导人都参加了这次活动。

他们与斯诺、马海德一一亲切握手,并通报自己的姓名,有张闻天、博古、林伯渠、徐特立等,还有女红军干部邓颖超、蔡畅、贺子珍等人。

欢迎大会开始时,毛主席穿着补丁裤子也到了,并致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

毛主席和贺子珍,斯诺摄

斯诺激动地说:“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受到一个政府全体内阁成员的欢迎,也是我第一次接受一个城市全体居民的欢迎。”

马海德感动地说:“我再次感觉到,我是回到家了!”

15日开始,连续多日,斯诺和马海德带着他的上百个问题开始采访毛主席。

最后几天,毛主席第一次破天荒地从小开始,讲述了自己个人私事,贺子珍在一旁端茶倒水,静静地听。显然,她也没听过毛主席过去的事。

右一斯诺,马海德摄

战斗与高歌

斯诺在西征前线(左三)与强渡大渡河的勇士合影(马海德摄)

八月九月,斯诺和马海德在骑兵队的护送下,由翻译黄华陪同,经过近20天的行军,来到了彭德怀率领的“西征前线”所在地豫旺堡。

1970年,黄华陪伴斯诺重访保安,在毛泽东旧居前留影。

豫旺堡古城东门外,彭德怀、聂荣臻、刘晓、李富春、左权、邓小平、陈赓、杨勇、杨得志、萧华、朱瑞等红军高级将领列队热烈欢迎。他们都很年轻。

豫旺堡古城外,欢迎外国友人的横幅

正是这次西征前线采访,斯诺和马海德见到了年轻的红军将领,采访了当年“强渡大渡河”的勇士。

他终于知道了红军不可战胜的声誉从何而来。年轻、精神、训练、纪律,特别是高度的政治觉悟,他确信了红军是中国唯一的一支铁打的军队。

国民党宣传的各种谣言不攻自破!

《毛主席在保安》斯诺摄,这张八角帽军装照让毛主席一炮而红,风靡全球

1936年10月中旬,斯诺在红军中间呆了近四个月后,带着十几本日记和笔记,30卷胶卷,还有好几磅重的共产党杂志、报纸和文件,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保安。

他写道:“离开时,心里很难过,这不是回家,是离家。”

斯诺在陕北采访

回到北平,斯诺写出了震撼世界的《西行漫记》。他一炮而红,红得上了蒋介石的“黑名单”。

斯诺打开了被封锁十年的红都大门,他掀起一股延安热潮,这里是出新闻的地方。

红军进驻延安城

1936月12月,“西安事变”发生几天后,驻延安的东北军向西安一带集中。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由红军接管延安。

1937年1月13日,毛主席到达延安城。

1937年4月,斯诺的妻子海伦.斯诺,也来到延安采访半年,她写出了震撼的《续西行漫记》。

他们夫妻时隔半年相继而来,中间隔着“西安事变”的爆发及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14天后,毛主席在保安红军大学讲抗日,安抚官兵“为什么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斯诺和妻子海伦.斯诺

美中不足的是,斯诺和妻子在书中很少提到贺子珍,斯诺只为她写一个类似于生平的小传,拍下几张珍贵的照片。

他们采访毛主席时,贺子珍都在一旁安静地听,时而端茶倒水。

这么重要的人物,这么重要的井冈山第一位女共产党员,双枪女将,长征路上生育、受重伤,怎么会只有只言片语呢?

1937年4月,海伦斯诺和康克清在延安合影。她采访了很多女红军。

2004年,孔东梅站在保安外公和外婆的房间,这是妈妈出生的地方

在保安这个破旧、潮湿的窑洞里,贺子珍生下了毛娇娇(李敏),母女俩用这种方式宣告:我们来过!无声且响亮!

1937年,延安凤凰山麓吴家窑洞

延安凤凰山吴家窑洞是毛主席和贺子珍最后的家。李敏自从离开延安后,没有再回来过。

2004年,毛主席的外孙孔东梅来到这里,坐在外公外婆曾经合影的石凳上留下纪念。

2004年,孔东梅在当年外公外婆合影中留影

不得不说,贺子珍是位工作狂。娇娇生下才四个月,她就把孩子送到老乡家里,她要学习,她要工作,她要干革命。

很多人劝她:“孩子太小,你身体太弱,等一等吧。”

贺子珍固执地摇摇头。

组织上满足了她的愿望,把她送进了延安抗大。

贺子珍多高兴啊!她头戴军帽,身穿军装,打着绑腿,容光焕发,英姿飒爽。

贺子珍和康克清在延安合影

贺子珍和康克清在延安合影

抗大的学习很紧张,要学马列,学政治,学军事,早晨还要出操。

抗大离凤凰山窑洞只有一两里路,可她除了星期六外,很少回家,她不甘落人后,不愿意受照顾。

1937年,贺子珍(右1)和王炳南的德国妻子王安娜(左1)在延安合影,有说有笑

终于有一天,贺子珍瘦弱的身体扛不住了,她晕倒在了厕所里。经医生检查,她患了严重的贫血症,需要好好休息,她只得退学回家。

她能甘心吗?

毛主席对贺子珍的评价很准确,他曾对女儿李敏说过:

“你妈妈这个人性格开朗…当年妈妈的组织能力很强,特别擅长做宣传鼓动工作。毛笔字写得娟秀端正。干起工作来风风火火,可有股泼辣劲头,而坐下来后,还真是一个温柔娴淑的姑娘。

左红色标记贺子珍,前排左二毛主席

这是1937年3月,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部分同志的合影。

左3毛主席,右1贺子珍

这是1937年5月,在延安,毛主席和秋收起义部分人员合影

毛主席亲自为合影题字:1927年,秋收起义暴动成立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至今当存之人约数十人,此为一部分(18人)。

还好,在延安留下这两张合影,都和井冈山有关,贺子珍是唯一的女性,她站在边上或后面,不轻易被人看见。

可它告诉了人们,她是从井冈山烽火中走来,随丈夫丈量了中国十余省的土地,步行25000里,走到陕北落脚。

1937年6月,左超:贾菲、海伦.斯诺、拉铁摩尔、毛主席在延安合影

这时,在延安采访的外国人有数十人之多,史沫特莱是第一个到延安采访的美国记者。她也最活跃的一个。

毛主席越来越忙,贺子珍身有伤痛,心情郁闷,心里却越来越孤独。

史沫特莱也是一位同情中国的进步作家、记者。西安事变时,史沫特莱正在西安,碰巧遇上事变,她成为当时唯一在西安向世界报道事变的外国新闻记者。

1937年1月,史沫特莱在丁玲的陪同下,奔赴延安。

这是她从西安赴延安途中拍摄的村民集会照片。

史沫特莱在照片旁批注:“自己期待看到中国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1937年,史沫特莱和朱德在延安合影。之后她又到五台山采访,写出了朱德传记。

可她让贺子珍受了大委屈。

史沫特莱在延安倡导组织了灭鼠运动、节育运动以及声噪一时的交际舞潮流。

贺子珍是位传统女性,对于外国女人过于开放看不惯。毛主席警卫员回忆:这一段时间,他们老是争吵。

终于有一天,史沫特莱和女翻译在和毛主席聊天时,贺子珍和她们发生了冲突并动了手,闹得风风雨雨。

史沫特莱和女翻译9月份离开了延安。

这时,贺子珍发现自己又怀孕了。于是,她下决心离开延安,去治疗伤病,疗愈自已。

1937年12月,贺子珍在兰州办事处和战友们合影

这是28岁的贺子珍去苏联前,在国内最后的两张留影。

井冈山第一位女红军就这样消失在人们的视野。等待她的是10年异国的煎熬!

那是比长征还艰难的10年,只有她一人孤身奋斗!

来源:珠遗沧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