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0年11月24日,一份手写报告递到了体总筹委会办公室的桌上,报告的主题是建议新中国创编一套全民健身操。写报告的人是体总筹委会秘书、归国华侨杨烈女士。
中国最广泛的体育运动形式之一
从1951年新中国第一套广播体操问世
至今已颁布九套
它是几代中国人共同的记忆
也是新中国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缩影
“雏鹰起飞”
“时代在召唤”
“舞动青春”
……
哪套是你的青春回忆呢?
1950年11月24日,一份手写报告递到了体总筹委会办公室的桌上,报告的主题是建议新中国创编一套全民健身操。写报告的人是体总筹委会秘书、归国华侨杨烈女士。
新中国成立伊始,举国上下正沉浸于经济建设的热潮之中,但国民体质却无法胜任国家发展的需要。据资料记载,当时中国人均寿命只有35岁,婴幼儿死亡率超过20%。杨烈的报告主题与国家的需要不谋而合。
对于这一项开创性的事业,杨烈踌躇满志。很快,她便找到了一位“战友”——刘以珍,一起投身于广播体操的创编工作。
刘以珍是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科班出身,在大学期间就坚持做一套日本的广播体操。由于日语“广播”的发音和汉语的“辣椒”很相似,所以一开始人们也把广播体操叫做“辣椒操”。
刘以珍创造性地把苏联引进的体操,结合日本的“辣椒操”,很快确定了新中国第一套广播体操的基本框架。
广播体操创编出来后,只有干巴巴的口令,如何搭配音乐呢?有人向刘以珍推荐了著名作曲家何士德,雄壮的《新四军军歌》正是他所谱写。
不久,第一套广播体操的音乐以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的管弦乐形式面世。
1951年12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播放了《广播体操》音乐。视听结合的新中国第一套广播体操终于完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吴树德
第五套广播体操创编组 成员
上午10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市台就开始播音乐。一放音乐,大家都来做广播操。当时的普及范围很广。
为解决收听不便或收听设备不够完善的地区的需要,人民广播器材厂加班加点,先后供应了3800张广播体操唱片。一套以广播体操为题材的邮票也随即面世,以10个四方联表现10节动作。广播体操随着这一聪明的设计,传向中国各个角落。
听着音乐做操在当时成了一件新潮的事情,全国40家广播电台每天多次播出《广播体操》。据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13座城市的不完全统计,参加广播体操的人数达到104.8万人。
第一套广播体操推出以后,广大少年儿童有了些意见,他们说成人广播体操并不适合他们。于是,在1954年推出第二套广播体操的同时,专属于少年儿童的少年广播体操颁布了。此后,成人一套,少年、儿童各一套成为惯例。
1957年,第三套广播体操问世。与前两套借鉴了苏联体操动作的广播体操不同,这次为了体现中华民族的特点,创编组多了一些特殊的成员——武术家。于是,武术风味浓郁的马步、直踢腿以及标志性的弓步立掌动作出现在第三套广播体操中。
虽然广播体操在全国自上而下地积极推广,但也总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北京日报社的李滨声专门绘制了一组漫画,描绘不重视工间操的现象;1957年中央新影拍摄的体育简报《工间操》,更是形象生动地把不爱做操的人一一曝光。
1963年,第四套广播体操推出了。
除了全社会通行的广播体操,各行业各工种也都积极开展了根据工作特点编排的工间操。
从第一套广播体操问世,到20世纪60年代第四套广播体操普及,广播体操历经了从初步探索到逐步完善的发展阶段。
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广播体操这项运动如同涓涓细流,真正地融入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开始成为了一项全民参与的运动,成为推动全民健身、增强国民体质的重要力量。
来源:子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