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八路军被俘的最高将领,首长严令:救不出活的,死的也要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20 01:22 1

摘要:1942年10月17日凌晨四点,冀南军区第六军分区驻地大师友村突然传来密集枪声,38岁的军区政治部主任刘志坚骑着战马,带着骑兵班向村外突围。

1942年10月17日凌晨四点,冀南军区第六军分区驻地大师友村突然传来密集枪声,38岁的军区政治部主任刘志坚骑着战马,带着骑兵班向村外突围。

子弹擦着耳边飞过,他感到右腿一阵剧痛,一颗子弹穿透了他的胫骨,然后整个人从马背上栽进了路边两米深的水沟。

他可不是普通的八路军干部,作为红军时就担任师政委的老革命,刘志坚当时已是八路军序列中少有的中将级将领。

他迅速撕碎随身携带的机密文件,混着泥土吞进了嘴里,又把妻子的合影和怀表埋进了土堆。当他掏出手枪准备战斗时,却发现扳机因为连日激战已经抠不动了。

“活捉!抓活的!”日军中队长樱井挥着指挥刀冲了过来。刘志坚这才发现,自己身上洗得发白的灰布军装左胸处,还隐约可见半块被撕掉的“八路”臂章。

樱井盯着他腰间那支刻着“赠给刘志坚同志”字样的勃朗宁手枪,眼神瞬间亮了,这是条大鱼!

“你的,什么职务?”樱井用军刀挑起刘志坚的下巴。

“副、副团长。”刘志坚故意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回答,“姓赵,叫赵宝成。”

樱井显然不信,当晚就把他押到了枣强县城的日军据点。

让刘志坚没想到的是,此时129师师部的电报机正滴滴作响,一份标“AAAA”的加急电报,正从涉县赤岸村飞向各个作战单位:“政治部刘主任被俘,各部队立即查明下落!”

“志坚是冀南抗战的活地图,绝不能让鬼子撬开他的嘴!”刘伯承元帅一拳砸在作战地图上。

此时的冀南根据地,正遭受日军“铁壁合围”式清剿,2000多个据点扎进平原,营救难度堪比登天。

邓小平拿起铅笔,在电报上重重写下:“限三日内查明下落,救不出活的,死的也要抢回来。”

这道命令传到冀南军区司令陈再道手上时,已是10月18日深夜。侦察员冒死送回情报:刘志坚被关押在枣强县城日军宪兵队,日军计划20日清晨押往德州情报司令部。

“只剩36小时了!”陈再道铺开地图,手指停在南宫庄附近的公路上。这里是枣强通往德州的必经之路,两侧是一人高的青纱帐,正是打伏击的绝佳地点。

六分区司令员易良品和20团副团长楚大明主动请战:“给我们一个营,保证把人抢回来!”

作战会议一直开到天亮,最终敲定诈败诱敌方案:由侦察排12个战士化装成卖柴农民,在公路上设置路障,主力部队埋伏在青纱帐里,等日军下车清障时发起突袭。

楚大明特意挑了10个神枪手,每人配备缴获的日军三八式步枪,要打就打个混淆视听。

10月20日清晨五点,三辆日军卡车驶出枣强县城。刘志坚被反绑着坐在第二辆车的货斗里,透过篷布缝隙,他看见路边的高粱地在晨风中轻轻摇晃。

押解的日军共有36人,包括樱井和一个宪兵队少佐,卡车尾部还架着两挺歪把子机枪。

“停下!前面有路障!”当车队行至南宫庄路段时,日军驾驶员突然急刹车。只见10多个农民推着独轮车,把成捆的高粱秸秆堆在路中央。

樱井骂骂咧咧地走下车,正要用皮靴踢开柴草,突然听见有人用日语喊:“太君,这里有八路埋的地雷!”

话音未落,轰的一声巨响,预先埋设的土制炸弹在第一辆卡车旁炸开。楚大明握着驳壳枪跃出青纱帐,子弹精准击中樱井的肩膀。

与此同时,10个神枪手同步开火,日军机枪手还没来得及架枪,就去了见了天皇。

“冲啊!抢人!”20团战士端着刺刀冲进硝烟。刘志坚清楚地听见,有人用河北话大喊:“找穿灰军装的!副团长模样的!”

他想张嘴回应,却被日军少佐死死按在车厢里。就在这时,一个铁塔般的身影跃上了卡车,正是楚大明,他一把推开少佐,用刺刀挑断绑绳:“刘主任,我带您回家!”

战斗从打响到结束只用了30分钟。当增援的日军赶到时,八路军早已带着刘志坚消失在青纱帐深处。

打扫战场时,战士们在樱井的公文包里发现一份未发出的电报稿,上面写着捕获共军高级军官一名,疑似冀南军区要员......

三天后,日军《华北治安战报》头版《枣强俘虏逃脱事件始末》用加粗字体写道据查,被救者系共军129师冀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刘志坚,中将军衔......我军情报部门竟被副团长谎言迷惑,实为重大失误!

樱井在回忆录中懊恼地写下:“那个自称赵宝成的男人,直到被救走前还在和我讨论国共合作。他的冷静让我误以为只是个普通军官,却没想到......”

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部为此专门下发通报,要求各部队“对被俘人员须进行牙科、指纹双重鉴别”,这是八路军营救行动给日军带来的深刻教训。

刘志坚伤愈后,带着没能及时销毁的半张作战地图重返战场。在1945年的邯郸战役中,这张地图成了突破日军防线的关键线索。

1955年授衔仪式上,毛主席握着他的手说:“当年陈再道他们可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救你啊!”

这句玩笑话的背后,是32名战士永远留在了南宫庄的青纱帐里,他们中最小的只有17岁。

2006年,95岁的刘志坚将军在弥留之际,颤抖着抚摸胸前的八一勋章。陪护的护士发现,老人枕边始终放着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1942年营救行动后,楚大明、易良品等战友与他的合影。

照片背后,用铅笔写着一行小字:“南宫庄幸存者,刘志坚谨记。”

“楚团长的大刀还没来得及出鞘......易司令后来在陈庄战斗中牺牲了......”老人常常对着照片喃喃自语。

他不知道的是,当年为了吸引日军注意力,易良品亲自带领一个连在相反方向佯装突围,最终被日军包围,牺牲时只有32岁。

这场被载入军史的南宫庄营救,后来被写成了《虎口夺将》的战斗故事,在八路军各部队流传。

来源:大嘴巴侃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