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 “拾穗者”:一段横跨60年的文化守护旅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21 14:38 1

摘要:这位每日来阅读书报的老人很快就引起了瑞安市三十七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林飞由的注意。她最初只是习惯性地向老人问候,“阿公,吃饭了吗?”“阿公,昨天没来,是去哪里了?”一句句简单的关切问候,让林飞由逐渐走进老人的世界,也揭开了一段跨越六十载的文化守护故事。

在锦湖街道的城市驿站里,有一位90多岁高龄的独居老人,每日风雨无阻地出现,他总是静静地坐在角落,沉浸在书报的世界里。

这位每日来阅读书报的老人很快就引起了瑞安市三十七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林飞由的注意。她最初只是习惯性地向老人问候,“阿公,吃饭了吗?”“阿公,昨天没来,是去哪里了?”一句句简单的关切问候,让林飞由逐渐走进老人的世界,也揭开了一段跨越六十载的文化守护故事。

林飞由在深入了解中惊喜地发现,这位看似普通的老人竟是何克识,他是瑞安市地质矿产公司的一名退休职工,也是一位执着地方文化“拾穗者”,曾出版过多部非遗文化专著。

“这不仅是简单的为老服务案例,更是一个珍贵的文化传承契机。”林飞由告诉记者,她决定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依托瑞安市三十七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5678GO时光机”为老服务项目的宗旨,为老人开展系统性的生命故事记录工作。

4月19日,林飞由随何阿公从城市驿站来到他的居所,宛如踏入一座微型的地方文化博物馆。泛黄的老报纸、手写的笔记、收集的简报、老照片……书架上、桌子上,甚至地上,都堆满了各式各样一点一滴收集而来的“珍宝”。

据了解,何克识并非专家学者,却用六十余载光阴,走遍瑞安、温州的街巷村落,收集整理了大量濒临失传的地方非遗资料和民俗童谣。那些泛黄的书页背后,藏着的是一代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

“瑞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随着时代发展,许多珍贵的非遗文化和民俗童谣正在逐渐消失。”谈及收集整理的初衷,何阿公神情凝重。他回忆道,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到几位老人哼唱一首瑞安方言童谣,旋律优美,歌词生动,却鲜为人知。这让他萌生了收集整理地方文化的念头。数十年来,何阿公的足迹遍布瑞安的各个角落。他走访了多位民间艺人,整理出近百万字的文字资料。这些资料内容涉及广泛,如地方戏曲、民间故事、传统手工艺、方言童谣等,为瑞安的地方文化传承留下了宝贵的“记忆”。

“何克识老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整理的资料为我们研究和保护地方非遗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林飞由表示,何阿公的事迹曾多次被省市级媒体报道,并获得“中国集报之家”、浙江省首批“优秀民间文艺人才”等荣誉。

然而,何阿公并没有止步于此。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地方文化,他自费印制了五本资料汇编,赠送给学校和社区。此外,他还积极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向年轻人讲述瑞安的历史文化故事,教他们唱方言童谣。

“我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希望能为瑞安的文化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何阿公谦虚地说。在他看来,地方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根和魂,守护文化记忆,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如今,何阿公依然在忙碌着,他计划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以便更好地保存和传播。他表示,只要身体允许,他就会一直做下去,为瑞安的文化传承“留痕”。

林飞由表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像何阿公这样执着于守护文化记忆的老人显得尤为珍贵。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留住乡愁,传承文化根脉。”

记者手记:从城市驿站到文化传承,这是社工与独居老人的温暖故事。他们不仅关注老人的生活需求,更挖掘出老人背后的文化价值,让老人的晚年生活充满了温暖与意义的同时,也让这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

来源:瑞安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