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万人爱看,《村闻联播》比“电子榨菜”还香!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4 14:24 2

摘要:没有专业的演播室,也没有高级的录制器材,只有一部智能手机和一口乡音土语,却有超80万人点播、爱看。在兴安盟科右中旗辽阔的草原上,一档完全由农牧民自编自导自播的《村闻联播》正以最“土”的方式,播报着最“潮”的乡村故事。它不仅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更成为凝聚人心、

没有专业的演播室,也没有高级的录制器材,只有一部智能手机和一口乡音土语,却有超80万人点播、爱看。在兴安盟科右中旗辽阔的草原上,一档完全由农牧民自编自导自播的《村闻联播》正以最“土”的方式,播报着最“潮”的乡村故事。它不仅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更成为凝聚人心、促进治理、传播文明的新纽带,让“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在基层沃土中深深扎根、枝繁叶茂。

“乡音俚语”讲述“身边精彩”

“今年种这青贮可真种对了!牛羊过冬的饲料不用愁,还卖上了好价钱!咱老百姓的腰包鼓了,心里也踏实了。”在杜尔基镇雅玛图嘎查和朝胡尔图嘎查联合推出的新一期《村闻联播》中,种植户贺其乐图对着手机镜头分享着丰收的喜悦,笑容比草原的阳光还灿烂。

村闻联播》拍摄录制现场(陈晓明 摄)

这样鲜活的场景在《村闻联播》随处可见,手机就是“移动采编站”,苏木镇干部变身“记者”,嘎查干部和农牧民轮番做“主播”,田间地头、牧场院落、村巷广场都是天然直播间。5分钟左右的视频里,春播秋收的窍门、医保社保的补贴政策、“零彩礼”婚嫁新俗、村巷整治的最新进展,所有话题都冒着热乎气儿,裹着泥土香。乡音俚语,娓娓道来,辅以简单的字幕和熟悉的家乡画面,老人们听得频频点头,年轻人看得入脑入心。

“这节目,大伙儿可太爱看啦!”朝胡尔图嘎查党支部书记吴宝力高道出其中关键,“嘎查干部、群众一起策划、一起拍摄,用乡里话播报村里事,道理讲得透,大家听得进。通过《村闻联播》节目,嘎查的凝聚力更强了,村民们参与嘎查事务的积极性也更高了。”

“指尖联通”巧解“治理难题”

科右中旗地域辽阔、人居分散,12个苏木镇、174个嘎查星罗棋布,蒙古族人口占比高达87%。如何让党的政策“精准滴灌”?如何让治理服务跨越地理阻隔,直抵人心?

2024年初,科右中旗找准支点:以“村里人讲村里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为核心,依托“文明科右中旗”微信公众号,创作推出《村闻联播》。它采用“干群共创、村务常播、乡音趣说”的模式,打造了一档真正属于农牧民自己的节目。

于是,我们看到——

在高力板镇东风嘎查,“村语点评”一针见血:“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村里的环境就是每一个人的脸面。脸都洗不干净,何谈咱村的发展?”话糙理不糙,朴素话语把环境整治的道理说到了村民心坎里,激起广泛共鸣。

当地农牧民在家收看《村闻联播》(白风光 摄)

在杜尔基镇乌兰中嘎查,镜头里正在细致解读“庭院经济”。翠绿的豆角藤垂着饱满的豆荚;一人多高的向日葵结满了丰收的果实;火红的辣椒长势喜人,沉甸甸地挂满枝头。小小农家院里一派丰收景象,“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正在引领乡亲们走上宽阔的致富路。

在巴彦呼舒镇西日道卜嘎查,倡导文明新风的简约婚礼被镜头记录下来。“锦上添花”志愿服务队忙前忙后,村民变身服务员,新式婚礼热闹、难忘又节俭。

在代钦塔拉苏木代钦塔拉嘎查,一季度5户家庭享受临时救助的实例,清晰诠释了“恩从何来、惠在何处”,党的温暖随电波流入千家万户……

“角色转变”激活“内生动能”

“期期必看!看了节目,才知道咱们身边有这么多好事、新事,还能跟着学政策、看变化!”巴彦呼舒镇乌逊嘎查村民刘光的话语,道出了大家的共同心声,“希望《村闻联播》能够一直办下去!”

精心制作内容(来源:科右中旗委宣传部)

截至目前,《村闻联播》已发布85期,总转发、点击量超过80万次。参与录制的农牧民和村干部达1210人,覆盖12个苏木镇、78个嘎查村。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不仅让它荣获自治区2024年度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大赛优秀项目三等奖,更成功入选全国2024年度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它已从一档节目,演进为科右中旗响亮的文化名片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

村语点评(来源:科右中旗委宣传部)

“《村闻联播》的成功,在于让老百姓从‘观众’变‘主角’。”科右中旗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主任希吉日总结道,“参与感带来认同感,主动性催生创造力。这是一条极具生命力的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新路径。我们将继续创新方法、下沉资源,让文明赋能治理,让乡村迸发更大活力。”

【记者手记】

方寸屏幕,联通的是万里草原;乡音袅袅,凝聚的是振兴力量。《村闻联播》的实践表明,真正的创新,源于对基层实际的深刻洞察和对群众智慧的充分尊重。它让政策宣讲褪去“官腔”,沾满“泥土”;让乡村治理跳出“文件”,充满“人情”。在这里,每一个平凡的身影都值得被镜头记录,每一个质朴的声音都拥有被传播的价值。这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北部边疆的鲜活注脚,是党建引领下人民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图景,更是“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最深切、最动人的回响。小镜头映照大变革,土节目蕴含大智慧,其成功的关键,始终在服务于民,更在深得民心。

记者:李雪 王越

来源:岭上兴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