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两天,解放军海军官方发布了一段时长约8分钟的视频,随即被各大中国媒体同步转播。视频的内容非常简单,却意义重大:福建号航母在最新一次海试中,首次使用弹射器起飞,并且同时成功弹射了三型舰载机——空警600预警机、歼-15舰载机,以及歼-35隐形战机。
前两天,解放军海军官方发布了一段时长约8分钟的视频,随即被各大中国媒体同步转播。视频的内容非常简单,却意义重大:福建号航母在最新一次海试中,首次使用弹射器起飞,并且同时成功弹射了三型舰载机——空警600预警机、歼-15舰载机,以及歼-35隐形战机。
这组画面让许多长期关注中国航母发展的军迷为之一震。过去,关于福建号的报道多停留在“海试开始”“外观细节曝光”等阶段,而这一次,解放军直接公布舰载机弹射起飞和降落的完整画面,无疑是在向外界传递一个信号:中国的航母技术,尤其是电磁弹射技术,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
视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空警600的顺利弹射。
与传统舰载机相比,预警机体型庞大、重量惊人。外界曾普遍担忧,福建号的电磁弹射能否承受这样的大型机体。毕竟,如果无法弹射空警600,那整艘航母的战斗体系就要大打折扣。
结果证明,电磁弹射器不仅成功完成了任务,而且过程颇为平稳。尽管从画面上看,空警600离舰瞬间的加速似乎显得有些“迟缓”,但最终顺利升空,这本身就是极大的信心背书。
相比之下,歼-15的起飞过程就显得干脆利落。地勤人员挂好弹射器、阻拦板升起,短短四秒钟,战机就被“刷”地一下推送到空中。这与过去辽宁号、山东号使用“滑跃起飞”相比,效率可谓天壤之别。
歼-35的出镜,则是另一层意义的体现。这款隐身舰载机被认为是未来中国航母编队的重要支柱,它的顺利弹射不仅验证了设备的兼容性,也预示着福建号将在未来真正具备第四代舰载机作战能力。
从辽宁号、山东号的“滑跃起飞”,到福建号的电磁弹射,中国海军的航母发展算是跨过了一道大坎。然而,视频里我们看到的只是“三机同场”的一次演示。未来真正的挑战,是在实战条件下航母高强度出动时的可靠性。
在现代航母作战体系中,一次行动往往需要十几甚至几十架舰载机几乎同时出动。如果弹射器在高频次使用时出现故障,整个航母编队的作战节奏就会被打乱。美国福特级航母在服役初期,也曾因电磁弹射频繁故障遭遇外界批评。
所以,这次福建号的演示更多是“亮肌肉”。它展示的是“技术已经过关”,但能否达到“战备标准”,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反复检验。
视频中还有一个亮点:三架飞机顺利返航,并成功挂钩阻拦索完成降落。对航母作战来说,降落的难度并不亚于起飞。舰载机飞行员常形容这是“在移动的甲板上,往一根绳子上钩鱼”。
这次福建号上的舰载机降落过程平稳,没有出现偏移、冲出甲板等情况,说明阻拦装置与舰载机的匹配度也已基本达标。
不过,就在官方画面引发热议的同时,网络上也出现了一组福建号“冒黑烟”的照片。很多网友调侃:这艘号称世界最先进的电磁弹射航母,怎么还是“黑烟滚滚”?
原因其实很简单。福建号依旧采用常规动力系统,烧的是重油。无论是启动预热,还是在加大功率时,冒黑烟几乎不可避免。俄罗斯库兹涅佐夫号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甚至被戏称为“航母拖拉机”。
这也让不少人把目光投向传说中的“第四艘航母”。如果那一艘改用核动力,那么中国海军才算真正跻身世界一流航母俱乐部。
这段8分钟视频在国内引发了不少自豪感。对军迷而言,这是几十年来一步步积累的成果,终于看到了电磁弹射和大型预警机同场起飞的场景。
但对周边国家来说,画面传递的则是另一种信号:中国海军的远洋作战能力,正在成体系地形成。航母一旦真正形成战斗力,它对周边海域的控制范围会大幅扩展,必然引发战略层面的担忧。
从最初的辽宁号实验平台,到如今的福建号电磁弹射,中国航母已经走过了“从无到有”的阶段。如今的关键,是从“能飞”到“能高效出动、能打仗”的质变。
电磁弹射的成功,意味着中国不必再依赖“跷跷板式”的滑跃甲板;而未来若能突破核动力瓶颈,则意味着中国航母真正具备与美国同台竞技的条件。
8分钟的视频,不仅仅是一次航母海试的展示,更是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一块里程碑。
来源:青梅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