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造不出芯片”到“芯片梦”:印度能否逆风翻盘?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4 13:54 3

摘要:说到芯片,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可能是台积电、三星、英特尔这些巨头,鲜有人会想到印度。但近年来,印度政府高调喊出要打造“芯片强国”的口号,甚至立下目标,到2047年要拿下全球芯片供应链20%-25%的份额。

全球芯片争霸战打响,印度也想分一杯羹,但这条路,注定不好走。

说到芯片,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可能是台积电、三星、英特尔这些巨头,鲜有人会想到印度。但近年来,印度政府高调喊出要打造“芯片强国”的口号,甚至立下目标,到2047年要拿下全球芯片供应链20%-25%的份额。

听起来雄心壮志?是。但现实呢?挺骨感。

目前,印度在全球芯片产业链中几乎是“边缘角色”。虽然是全球最大的电子消费市场之一,几乎所有手机、电视、电脑都得靠进口芯片,但本土制造能力?基本为零。

直到2022年,美国对中国的高端芯片出口设限,全球开始强调“半导体自立自强”,印度才意识到:不能再靠买了,得自己造。

于是,印度政府火速启动“半导体使命”,批了10个项目,总投资182亿美元,包含两家晶圆厂和多家封装测试厂,还大手笔砸钱支持相关产业链。

听起来像模像样,但问题是:芯片不是砸钱就能砸出来的。

先说优势。印度不缺人,尤其是工程师。全球芯片设计公司里,印度工程师是“主力军”。AI、软件、EDA、验证,这些“脑力活”印度人干得挺溜。

但芯片不是光靠设计,真正难的是制造——也就是建晶圆厂。这可不是开个工厂那么简单。

一个顶级晶圆厂投资动辄上百亿美元,选址要避地震、避洪水、水电基础设施要求极高,还得有一整套从原材料、设备、化学品到人才的完善体系。

印度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就在于:

基础设施不达标:稳定电力、水源、交通,这些基本要求都还在补课。人才储备断层:设计不少人,但制造、封装、运营等环节缺口大。政策执行力不足:虽然政府喊口号很响,但实际落地常常“掉链子”。

普华永道的行业专家就直言:“未来3-4年,是印度芯片产业能否成型的关键窗口期。”

印度政府也不是没意识到问题。

2022年,他们调整战略,不再单纯盯着28纳米以下的先进制程,而是扩大支持范围,涵盖所有制造节点、封装、测试企业。简单说:不求最先进,先求能造。

2025年,印度在诺伊达和班加罗尔设立了首个3纳米设计中心,宣布首颗本土芯片即将量产,还吸引了像塔塔、力晶、Clas-SiC等国内外巨头参与建厂。

其中,塔塔在莫迪总理家乡古吉拉特邦建的晶圆厂,投资高达110亿美元,计划生产电源管理芯片、AI芯片、汽车芯片等;Clas-SiC则在奥里萨邦设立了印度首个化合物半导体工厂。

“印度半导体梦”正在从PPT慢慢变成现实。

但要注意,这依然只是开始。

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从“建起来”到“运转好”,再到“能赚钱”,中间还有很多路要走。

芯片产业拼的不是哪个国家喊得更大声,而是谁能真正补齐短板。对印度来说,最紧要的是三件事:

搞清楚生态系统不是靠一个晶圆厂堆出来的
芯片从设计、制造到封装,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几十上百家上下游企业配合。没有健全的产业生态,单打独斗根本不行。知识产权体系要跟上节奏
印度设计人才不少,但核心IP基本掌握在美国和新加坡手里。想吸引高端设计业务回流,必须建立更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别只靠政府补贴撑产业
政府兜底可以起步,但长期发展还得靠市场。如果没有稳定的本地需求、清晰的商业模式,再多补贴也只是“烧钱打水漂”。

如果只看趋势,印度确实赶上了“芯片去中国化”“全球产业多元化”的这波浪潮,加上本国庞大市场和工程师红利,是有机会成为全球芯片产业的一极。

但要从“能说”走到“能造”,必须一步一个脚印。

半导体是“慢产业”,不是谁喊得响、投得多就能赢。印度需要的不是更多PPT项目,而是一整套“造得出、卖得掉、赚得到”的系统能力。

而这,至少是十年起步的耐力战。

印度能不能跑下来?这场芯片马拉松,才刚刚开始。

来源:老闫侃史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