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反击特朗普?坎摩尔秀闪电复播,特朗普为何会被反将一军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4 13:40 1

摘要:吉米·坎摩尔,这位深夜脱口秀的王者,他的节目《吉米·坎摩尔直播秀》从宣布“无限期停播”到闪电般回归,整个过程还不到一个星期。这根本不是一个简单的“取消”与“反取消”故事,更像是一场传媒巨头迪士尼在钢丝上表演的惊险平衡术。

吉米·坎摩尔,这位深夜脱口秀的王者,他的节目《吉米·坎摩尔直播秀》从宣布“无限期停播”到闪电般回归,整个过程还不到一个星期。这根本不是一个简单的“取消”与“反取消”故事,更像是一场传媒巨头迪士尼在钢丝上表演的惊险平衡术。

迪士尼最初那个停播的决定,几乎是在枪口下做出的。这股压力,赤裸裸,不加掩饰,直接来自权力顶层。特朗普政府的盟友们,几乎是发动了一场围剿。

其中,最致命的一击来自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主席布伦丹·卡尔。他直接给坎摩尔的言论贴上了“极其病态”的标签,这不仅仅是批评,更是一种裁决。

他甚至公开暗示,可以动用吊销美国广播公司(ABC)广播执照的权力。这对于媒体公司来说,无异于直接宣判死刑。迪士尼作为ABC的母公司,不可能对这种威胁置之不理。这已经不是舆论战,而是行政权力的直接恫吓。

紧接着,特朗普本人亲自下场。他公开庆祝节目的停播,幸灾乐祸地称其应该“彻底取消”。在18日访问英国期间,他更是隔空开火,对坎摩尔本人进行人格羞辱,说他“没有才能”,节目“收视率极差”,还指责他在好友查理·柯克死后说风凉话,早就该被炒鱿鱼。

这种来自最高行政长官的攻击,其分量可想而知。更可怕的是,这并非孤立事件。据报道,在当时那种肃杀的氛围里,已经有15个人因为发表了批评柯克的言论而被解雇或停职。一股寒意笼罩着整个行业。迪士尼面临的,是一种系统性的压制。

所以,当我们回头再看迪士尼那份官方声明,说停播是为了“避免在国家情绪激动时激化紧张局势”,这措辞里的谨慎与无奈就格外清晰了。这哪里是什么主动决策,分明是在一场政治“休克疗法”面前,选择的暂时性、防御性卧倒。

然而,迪士尼的掌舵人鲍勃·伊格尔和电视业务负责人达纳·沃尔登显然低估了一件事:当权力试图让一个人闭嘴时,可能会有成千上万的人站出来为他呐喊。停播决定在娱乐业内部引发了一场剧烈地震,一股强大的反作用力迅速形成。

首先是节目组内部最现实的生存问题。《吉米·坎摩尔直播秀》雇佣了200到250名员工,节目一停,这么多人的饭碗就悬在了半空中。这不仅仅是经济成本,更是沉甸甸的人道压力。

很快,愤怒从内部蔓延到了街头。在迪士尼的纽约办公室、加州伯班克总部,以及好莱坞的节目录制剧院外,都爆发了抗议活动。公众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了他们的不满。

真正让迪士尼无法忽视的,是来自行业精英阶层的联合发声。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CLU)迅速组织了一封公开信,这封信的分量,足以让任何一家公司重新掂量自己的决定。签名者从最初的400人迅速飙升至超过500人。

翻开签名名单,汤姆·汉克斯、詹妮弗·安妮斯顿、梅丽尔·斯特里普……这些名字本身就代表着好莱坞的良心和影响力。公开信的措辞极其严厉,直指迪士尼的停播决定“违宪且不符合美国价值观”,直接将事件从一个行业纠纷,拔高到了捍卫国家根本原则的高度。

ACLU的执行董事罗梅罗更是发出了警告,称政府对私营企业的施压不会停止,他呼吁所有企业必须坚守言论自由的底线。连远在西班牙的安吉丽娜·朱莉也公开发声,悲观地表示“此时此刻,我感觉已经不认识我的国家了”。

与此同时,政治天平的另一端也开始加码。加州州长纽森、参议院民主党领袖舒默,甚至FCC的民主党籍委员安娜·戈麦斯,都站出来力挺坎摩尔。舒默称迪士尼的复播是“为言论自由而战”,是对特朗普和卡尔滥用职权的有力回击。戈麦斯则赞扬迪士尼“在政府的恐吓面前找回了勇气”。

这些来自政治盟友的强大声援,无疑为迪士尼的决策转向提供了最坚实的政治背书。此刻,对于迪士尼而言,天平已经逆转。

最初为规避政治风险而付出的代价,如今看来,远不及行业反弹和道义谴责所带来的成本。那份“与坎摩尔进行了深思熟虑的对话”的复播声明,更像是迪士尼在重新计算了得失之后,给自己找的一个台阶。

抛开外部的风风雨雨,我们必须回到事件的起点,也就是坎摩尔本人。他的言论,本身就构成了迪士尼内容管理上一个挥之不去的风险点。迪士尼的决策,并非完全是被动的,其中也包含了主动的风险控制考量。

在15日那期节目里,坎摩尔的言辞确实极具攻击性。他指责MAGA群体试图将枪杀柯克的嫌疑人泰勒·罗宾逊描绘成左翼分子,以此来榨取政治利益。

更尖锐的是,他嘲讽特朗普对柯克之死的反应,将其比作一个“为死掉的金鱼而哀悼的4岁孩子”,而不是一个成年人在悼念朋友。他还补充说,特朗普在被问及如何悼念柯克时,居然话锋一转,开始大谈白宫新舞厅的建设计划。

这些话,句句戳在痛点上,也必然会引爆舆论。即便是在次日(16日)的节目中,坎摩尔也并未收敛,而是继续痛批特朗普及其盟友“煽风点火”。这种风格,固然是深夜秀的看点,但对于迪士尼这个全球性的家庭娱乐品牌而言,却是一把双刃剑。

这让人不禁想起2013年那次著名的“儿童圆桌会议”争议。当时,节目中一名6岁的儿童提出“杀光中国人”来解决美国国债问题,而坎摩尔当时的回应是调侃了一句“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想法”。那次事件引发了华人社区的滔天怒火,最终以坎摩尔道歉并承诺永久取消该环节告终。

将两次事件并置,可以看出坎摩尔的节目风格中,确实存在一种在危险边缘试探,甚至不惜“越界”的惯性。这对于时刻需要维护品牌形象的迪士尼来说,无疑是一个潜在的巨大负资产。

因此,迪士尼在官方声明中,并没有完全站在坎摩尔一边,而是留有余地地批评其部分评论“时机不当”、“显得麻木不仁”。

这番表态极其微妙,它表明公司并非在无条件地捍卫言论自由,而是在进行一场精密的风险评估。它试图在不彻底得罪自家王牌主持人的前提下,向被冒犯的群体及其背后的政治势力释放出缓和与切割的信号。

“鸡毛秀”这场从停播到复播的五日风波,最终以看似“言论自由的胜利”收场。但拨开表面的喧嚣,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传媒巨头在刀尖上跳舞的缩影。迪士尼的180度决策大转弯,清晰地刻画出了政治恫吓、行业团结与内容风险这三股力量,是如何此消彼长的。

前福克斯新闻主播梅根·凯利对此讽刺道,做左翼的好处就是,“取消”文化只会持续五个晚上。这句嘲讽背后,是更深层的现实。ACLU执行董事的警告言犹在耳:“这不会是最后一次”。

只要美国的政治极化生态持续下去,像迪士尼这样的庞然大物,就将永远行走在钢丝之上。它们的每一次摇摆、每一次妥协、每一次反抗,都将成为衡量这个社会自由度与权力边界的一把残酷标尺。

来源:青梅旭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