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简报·9月24日】法院命令恢复UCLA科研经费、H-1B制度巨变、低收入生学费难负担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4 13:35 3

摘要:今天的教育与公共政策新闻,既有法庭对学术自由的力挽狂澜,也有政策铁拳落在国际人才流动之上。UCLA 赢回被冻结的科研经费,哈佛继续承受财源与政治的夹击;H-1B 签证规则与天价新费,让科技公司与国际毕业生都陷入不安,而加拿大则准备“接盘”美国流失的人才。与此同

今天的教育与公共政策新闻,既有法庭对学术自由的力挽狂澜,也有政策铁拳落在国际人才流动之上。UCLA 赢回被冻结的科研经费,哈佛继续承受财源与政治的夹击;H-1B 签证规则与天价新费,让科技公司与国际毕业生都陷入不安,而加拿大则准备“接盘”美国流失的人才。与此同时,NCES 发布最新教育数据,揭示学业落差与财政困境;低收入学生依旧望学位而叹息。校园中,从 AI 使用规范到跨性别学生保护,从幼儿保育短缺到“泰诺致孤”争议,教育系统宛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社会的紧张与裂缝。

本文转载自:留学研究社,作者梁晓轩

加州联邦法官在 9 月 23 日就 UCLA 科研资金冻结案作出裁定,要求联邦政府恢复 NIH 和 NSF 等渠道的科研资助。此前,特朗普政府以“合规审查”为由冻结拨款,引发科研团队集体焦虑。UCLA 是全美最大的公立研究型大学之一,科研总经费每年超过 15 亿美元,冻结令一度迫使项目暂停,研究生和博士后陷入“断粮”危机。此次禁令虽属“初步”,但释放了明确信号:法庭不容许行政部门任意干预学术资金。正如一位教授所言,“科研经费不是政治的筹码,而是科学的燃料。” 此案不仅是 UCLA 的胜利,也被视为美国学界对政府干预的关键试探。

图源: Reuters

美国政府计划彻底改革 H-1B 签证分配方式,告别沿用数十年的“抽签制”。新规则强调工资与技能分档:工资高、岗位稀缺的申请人将优先获批。支持者称这是“奖优罚劣”,能防止低成本外包公司挤占签证。然而,批评声同样强烈。初创企业和高校招聘依赖年轻研究员和博士后,但他们往往处于低薪段,一旦失去 H-1B 渠道,科研与创新活力恐将受损。有人警告,这场改革表面上是择优,实则“劫贫济富”,加深教育与产业的分层。

图源:Bloomberg

比制度改革更令人震惊的,是新规附带的 10 万美元申请费。消息公布后,华尔街与外包业哗然。摩根大通 CEO 杰米·戴蒙直言,“没人预料到会来得这么快、这么重。”

对大型银行或科技巨头而言,或许还能“硬扛”;但对中小企业与教育机构,这几乎等同“死亡罚单”。外包公司尤其受创,因其模式依赖大规模 H-1B 输入,如今每增加一名员工就要额外承担百万级成本。学界担忧,这将迫使企业转向印度、加拿大等更宽松市场,对国际毕业生而言,则是就业梦想被抬价到遥不可及。

图源:Bloomberg

加拿大政府迅速嗅到机遇。移民部门宣布简化流程,降低申请费,主动向美国 H-1B 受挫人群抛出橄榄枝。投行测算,美国新规或令每月减少 5500 份许可,正是加拿大“截流”的黄金时机。这意味着北美人才竞争格局正在逆转。长期以来,美国是留学生与技术人才的“磁铁”;而如今,这块磁铁可能因制度设限而减弱,加拿大或成为新一代创新人才的集聚地。

图源:Bloomberg

多所区域性公立大学报告国际生人数锐减。国际学生学费本是平衡账目的关键,如今的下降意味着学校财务压力加剧。NAFSA 数据显示,签证障碍、费用上涨与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共同造成“入学真空”。校园多元性也受到冲击。少了国际生,课堂讨论失去跨文化视角,学校品牌吸引力下降。校方正在探索新的招生策略,但短期内很难弥补损失。

图源:Inside Higher Ed

Inside Higher Ed 报告显示,即便用尽联邦与州援助,多数低收入家庭仍无法承担本科净学费。NCAN 的州别数据进一步揭示了教育不平等的地理分布。这意味着“美国梦”正逐渐远离低收入家庭。教育专家警告,高等教育已越来越像“中产以上专属”。正如一名受访学生所言:“奖学金加贷款,我仍然欠的比父母年收入还多。”

NCES 发布的 IPEDS 预估数据覆盖院校特征、毕业率与 12 个月注册等关键指标。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这是一份“教育体温表”。

数据显示,美国高校在招生结构、毕业率和学科分布上呈现分化趋势:部分研究型大学继续扩大规模,而区域性公立学校增长乏力。长期追踪还揭示了不同群体间的教育机会差异,比如少数族裔学生的毕业率提升有限。

这些数据不仅是数字,更像一份“教育地图”,勾勒出美国高等教育的版图变化,也提醒政策制定者必须关注那些被数字边缘化的群体。

图源:NCES

在 2025 年 6 月的全国性抽样调查中,约 31% 学生被学校报告“学业落后于年级水平”。这一数字令人警醒:几乎三分之一的孩子未能跟上课程进度。

同时,91% 的学校保持日均出勤率,显示校园秩序相对稳定;85% 的学校提供某种形式的学业辅导,表明教育系统正在积极应对差距。然而,教师普遍反映疲劳感加剧,资源不足,难以满足所有学生需求。

这份数据像一面“双面镜”:一面映照着学校努力补救的积极性,另一面却暴露出结构性矛盾——补救措施远赶不上学业落差的扩张速度。

图源:NCES

生成式 AI 已快速进入课堂,从作文辅助到个性化学习,它正成为“第二黑板”。但政策滞后问题随之而来。EdWeek 发布的最新地图显示,多州已明确要求学校制定 AI 使用规范,例如对学生作业使用 AI 的透明度、教师使用 AI 备课的界限。以俄亥俄州为例,今年 8 月刚刚更新要求:所有公立学校必须提交 AI 使用指南,并向家长公开说明。这既是教育治理的创新,也是“技术焦虑”的产物。

图源:EdWeek

近期,一些社交媒体和校园流传所谓“泰诺(对乙酰氨基酚)或导致自闭症”的说法,引发家长恐慌。EdWeek 特别梳理研究结论:现有科学证据并不足以得出因果关系,更多只是相关性观察。

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HHS)同日宣布,将增加对青少年戒治与健康项目的资助,既是为了加大研究投入,也是为了加强公共沟通。

这是科学与谣言的“拔河赛”。药物争议一旦进入校园,很容易放大恐慌效应。专家呼吁学校和家长提供科学解释,而非让流言在课堂和宿舍蔓延。

图源:HHS

美国幼儿保育行业多年面临同一个死结:低薪酬与高流失率。保育员工资往往低于零售业或餐饮业平均水平,导致许多人“干几个月就离开”。

EdSurge 最新调查显示,保育机构因缺工而缩减班额,甚至出现“有教室没老师”的局面。为缓解压力,HHS 宣布为 Head Start 项目的营养服务追加 6190 万美元拨款。

然而,这只是“雪中送炭”。真正的困境在于:行业缺乏长期的晋升体系与职业认同感。若不能提升职业地位与收入,保育行业将长期陷入恶性循环。

图源:HHS

联邦政府威胁以削减资金为手段,要求纽约市修改跨性别学生的浴厕与性别认同保护政策。这些指南原本旨在保障跨性别学生的校园安全与尊严。

纽约市政府与校方迅速表态:将捍卫现行政策不退让。市长埃里克·亚当斯强调,“学生的安全与尊严不容谈判。”

这场对峙既是教育政策之争,也是人权议题的延伸。正如有评论说:“厕所已成了美国教育文化战争的新战场。”

图源:Chalkbeat

伊利诺伊州通过新法,要求学校必须向符合 504 计划和早期干预条件的残障学生家庭介绍 ABLE 储蓄账户。这一账户允许残障人士及其家庭为教育和生活支出进行税收优惠储蓄。

过去,许多残障学生家庭因缺乏信息错过了这一渠道。新法意在让金融工具走进校园,帮助家庭更好地规划未来。支持者称这是“赋权举措”,能让残障学生在财务上获得更多自主性。

这一政策不仅是财政工具的推广,更是一种制度信号:教育公平不仅在课堂内,也在钱包里。

图源:Chalkbeat

来源:留学生Daily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