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的急诊科里,60岁的王大爷因突发脑梗被送进医院。家属围在床前翻来覆去地讨论治疗方案,可当医生含蓄地提及“器官捐献”时,王大娘当下脸色骤变,只丢下一句:“人都去了,还折腾啥!”转身泪流不止。临走时旁边的护士悄悄说:“其实,很少有家属愿意捐献,太难了。”
清晨的急诊科里,60岁的王大爷因突发脑梗被送进医院。家属围在床前翻来覆去地讨论治疗方案,可当医生含蓄地提及“器官捐献”时,王大娘当下脸色骤变,只丢下一句:“人都去了,还折腾啥!”转身泪流不止。临走时旁边的护士悄悄说:“其实,很少有家属愿意捐献,太难了。”
火化,是大多数家庭最后的选择。可在医学界看来,每年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超30万,而实际能实施移植的人,仅仅不到万分之一。为什么“器官捐献”这件看似功德无量的善举,现实中却如此之难?为什么那么多人在关键时刻退缩,甚至宁愿火化也不愿意留下身体的“最后一份礼物”?
我们或许以为,是因为人情冷漠,还是社会信任?其实,这背后的犹疑、无力和挣扎,比我们想象中要复杂百倍。家人之间的软肋,人性深处的坚持,社会规则的漏洞,宗教信仰的尊严……这些隐形的障碍,你真的了解多少?是不是,你自己也会在现实面前动摇?这个问题,值得所有中国家庭深思。
很多人对“器官捐献”抱有好奇,却始终不敢跨出那一步。国家早已出台法规保障器官捐献的合法与公正,医学界的需求也越来越紧迫。但截至2023年底,我国注册器官捐献志愿者仅为186万人,而等待移植的患者却高达30多万人。有研究显示,实际成功器官捐献率仅在2%左右。如此巨大的鸿沟,归根结底缘于四大方面的制约。
首先,中华传统观念影响深远。在中国人眼中,“入土为安、保持全尸”是千百年来根植于思维深处的伦理。即使是在现代医学高度普及的今天,很多人依然难以接受自己的亲人“身后不完整”。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捐献器官会让他们觉得对已故亲人不敬,哪怕明知道可能挽救他人生命,内心依旧难以释怀。
其次,信息透明与安全保障的缺失让人望而却步。不少家庭担忧,器官捐献之后,“逝者的遗体到底会如何处置”“是否会被滥用”,甚至产生“黑色利益链”的联想。尽管《人体器官移植条例》明确规定了严密的流程,但据《医学与哲学》调研,仍有超过一半公众不了解器官捐献的真实流程,缺乏信任感,导致更多人在关键时刻选择拒绝。
再者,心理压力和情感负担难以排解。家属本就深陷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之中,面对器官捐献这一特殊决定,无异于再一次“亲手告别”。一些家庭成员甚至表示,自责、愧疚情绪会持续数年之久。这是一种“道德拉扯”——明知能带给他人新生,却怕失去与亲人的“联系”,怕承担道德选择的压力。
最后,社会宣传总体不足,相关手续偏繁琐。不少人坦言,虽有捐献意愿,但登记流程、法律保障、后续纪念等细节并不清楚。根据《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统计,捐献登记、知情同意、医院匹配等流程平均耗时2-3天,部分地区还会因资料不齐全而被耽误,进一步打击了家属的积极性。
每年,我们都在新闻或社交平台上,见证了器官移植带来的“奇迹新生”。但冷静的数据却赤裸裸地揭示现实的艰辛——中国每年能完成器官移植手术不足2万例,仅满足整体需求的极小比例。而这些宝贵器官的来源,大多数都来自于无偿自愿的捐献者。
对比“火化”和“捐献”,选择火化固然是家庭和社会的主流方案,遵循了千百年来的文化习俗,给予亲人完整庄重的告别仪式,内心也有了情感的安慰。但实际上,随着公众健康意识增强,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开始登记器官捐献,希望以生命的最后一公里,为医学科技和社会公益留下一点光。
不过,这种转变依旧非常缓慢。有统计称,大约只有1‰的去世者最终选择了器官捐献。大多数人还是以“留个全尸,不给孩子添麻烦”的理由回避,而家庭成员、社会舆论与宗教观念强大的“场”,让器官捐献始终处于一个难以冲破固有壁垒的境地。
其实,医学界一而再强调,器官捐献并不会让逝者“受辱”或者丧失体面,无论如何都将以最庄重最严谨的流程对待每一位捐献者。在《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21年统计报告中,99.8%的遗体器官捐献均得到规范化火化和纪念。更有医学伦理学专业人士指出:捐献者播撒的不仅是善意,也是对生命尊严的最高礼赞。
面对器官捐献这一重大选择,绝大多数家庭都有自己的顾虑与考量。从健康科普的角度来看,更关键的是勇于挖掘真相,消解误解,让理性与感性共同发力,促成更多“生命接力”的美好发生。
一方面,提升社会整体认知度与信任感。建议国家和医疗机构进一步公开、透明化每一例捐献流程,传播更多器官移植成功故事,让捐献者家属有机会获得精神表彰和社会理解。当“捐献者身份”成为一种荣耀,家庭压力和道德冲突会逐步减轻。
另一方面,建议通过提前“意愿登记”减少家属决策难度。目前,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已开通网上志愿登记平台,任何成年人都可自由选择。这样一来,在逝者生前已表达明确意愿时,亲属便不必再承受沉重的痛苦两难。
此外,也要强化对捐献者家庭的关怀机制。通过心理健康支持、追思慰问、社会公益参与等方式,让“生命的最后馈赠”成为一种社会温暖的延续,而不是难以启齿的遗憾和负担。
最后,面对难题时,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答案。捐献或火化,未必要“对错对立”,关键是知情、尊重与宽容。愿每一份生命的告别,都能被理解、被善待,无论选择何种方式。
捐献器官不是唯一的出路,但理解和包容每一种相异选择,才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石。如果你愿意让爱延续,不妨主动了解登记流程。也请大家记住,健康决定权和善后方式,永远需要自己和家人共同决定。任何涉及身体与健康的重大决策,都建议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咨询,获得最权威、科学的建议。器官捐献虽好,但是否适合自己与家人,还应综合尊重意愿与现实状况,切莫盲目跟风。
注: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中国器官移植发展报告(2021年)》
3.《中华医学会2020年器官移植学年会会议纪要》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2021年1月第42卷第1期
4.曲青山.关于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的研究与实践.养生大世界,43-43,2019.
5.《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17年5月第5卷第3期
6.郑卉,陈蓉蓉,陈继繁.器官捐献软文化体系构成因素的效果探究.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
7.鄢思佳,古津贤.人体器官捐献者人格尊严维护的伦理思考.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
8.杨华,李新长等.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肾移植临床分析.临床外科杂志,2016.
来源:中医谢医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