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傍晚的风带着一丝凉意,吹过小区的游乐区。夕阳把红色滑梯染成暖橙色,五岁的朵朵正攥着滑梯边缘的塑料扶手,跟着旁边穿蓝色卫衣的男孩重复 “讨厌鬼” 三个字。男孩说一次,她就跟着学一次,清脆的声音混着滑梯下方碎石子被踩动的 “沙沙” 声。不远处的长椅上,朵朵妈妈手指
夕阳下滑梯旁孩子跟着同伴说俏皮话、书桌前因好友提议改玩游戏:家庭教育需巧抓 "同伴影响",帮孩子择益友建积极社交圈
傍晚的风带着一丝凉意,吹过小区的游乐区。夕阳把红色滑梯染成暖橙色,五岁的朵朵正攥着滑梯边缘的塑料扶手,跟着旁边穿蓝色卫衣的男孩重复 “讨厌鬼” 三个字。男孩说一次,她就跟着学一次,清脆的声音混着滑梯下方碎石子被踩动的 “沙沙” 声。不远处的长椅上,朵朵妈妈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帆布包带,看着女儿模仿的模样,心里泛起嘀咕:才几天没注意,孩子怎么就学会了这样的词?这便是家庭教育中 “同伴影响” 最直观的模样 —— 它藏在孩子与同伴相处的每一个细微瞬间,像空气般渗透进孩子的语言、行为甚至思维习惯里。作为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在同伴交往中辨别好坏、选择良师益友,进而营造出积极向上的社交圈,成了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读懂 “同伴影响”:藏在感官细节里的渗透力
具体细节:周一早晨,七岁的小宇背着书包走进家门,放下书包时,拉链划过布料的 “刺啦” 声里,掉出了一张印着奥特曼图案的贴纸。贴纸边缘有些卷翘,还沾着一点淡淡的橘子味零食碎屑。妈妈弯腰捡起贴纸,发现小宇的校服袖口上,多了一道和贴纸颜色相近的蓝色马克笔痕迹 —— 这是他昨天和同班的浩浩一起画画时,浩浩不小心蹭上去的。
“同伴影响” 从不是抽象的概念,它会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细节,悄悄在孩子身上留下印记。视觉上,孩子会模仿同伴的穿着打扮,比如看到同桌总穿带条纹的袜子,自己也会吵着要同款;会模仿同伴的肢体动作,比如同伴说话时喜欢歪着头,孩子不知不觉中也会养成这样的习惯。听觉上,同伴间流行的儿歌、动画片台词,甚至是一些不恰当的口头禅,都会像复读机一样在孩子口中重复。就像小宇最近总说 “我赢了才不算作弊”,细问之下才知道,这是浩浩每次玩游戏输了之后常说的话。
嗅觉和触觉的影响则更隐蔽。小宇书包里偶尔会出现的橘子味零食,是浩浩分享给他的;他文具盒里多出来的、边缘有些磨损的橡皮,是和浩浩互相交换的。这些带着同伴气息的物品,在孩子触摸、使用的过程中,也让同伴的喜好、习惯慢慢渗透进孩子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同伴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的价值判断:如果同伴认为 “按时完成作业是麻烦事”,孩子可能会开始拖延;如果同伴喜欢阅读,孩子也会主动拿起绘本。家长只有敏锐捕捉这些感官细节,才能读懂 “同伴影响” 的真实模样,为后续引导打下基础。
引导择友:从细节观察教孩子辨 “益友”
具体细节:周末上午,九岁的乐乐正坐在玄关处换鞋,准备去同学轩轩家玩。他手里攥着一本崭新的《昆虫百科》,书角被仔细地包着透明书皮。妈妈注意到,乐乐的运动鞋鞋带是双股系的 —— 这是轩轩教他的系法,说这样不容易散。前几天,乐乐还特意让妈妈买了和轩轩同款的放大镜,说要一起去小区里观察蚂蚁。
引导孩子选择良师益友,关键在于教孩子从细节中观察同伴的品质,而这些细节往往藏在日常相处的感官体验里。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梳理与同伴相处时的 “细节清单”,通过视觉观察同伴的行为:比如看到同伴主动帮老师搬作业本时,作业本是否被整齐地摞好,有没有因为着急而弄皱纸页;看到同伴和其他同学发生矛盾时,是皱着眉头大喊大叫,还是轻声细语地沟通。这些视觉细节能让孩子直观地感受到同伴的责任感和情绪管理能力。
还可以通过听觉感受同伴的语言:比如同伴分享玩具时,是说 “给你玩,我们一起吧”,还是说 “这是我的,你不能碰”;同伴遇到难题时,是说 “我不会,算了”,还是说 “我们再试试,说不定能想到办法”。这些语言里的温度,能让孩子分辨出同伴是否懂得分享和坚持。触觉体验也能传递信息:比如同伴递东西时,是双手捧着递过来,还是随手扔过去;和同伴一起玩游戏时,是轻轻拉着孩子的手,还是用力推搡。通过这些感官细节的梳理,孩子会逐渐建立起对 “益友” 的判断标准,知道什么样的同伴能带来积极的影响。
营造积极社交圈:用家庭细节搭建互动平台
具体细节:周六下午,家里的客厅里铺着一块浅灰色的地毯,地毯上散落着几块拼图碎片。乐乐和轩轩正趴在地毯上拼一幅恐龙拼图,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们身上,把拼图的影子拉得长长的。妈妈端来一盘切好的苹果,放在旁边的小茶几上,苹果的清香混着孩子们讨论的声音 ——“这块应该放在恐龙的背上,你看上面有花纹”“不对,我觉得应该放在这里,你摸一下边缘,刚好能对上”。不一会儿,邻居家的孩子朵朵也来了,手里拿着一本绘本,加入了他们的拼图游戏,三个孩子的笑声在客厅里轻轻回荡。
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交圈,需要家长用家庭中的细节搭建同伴互动的平台,让孩子在舒适、温暖的环境中与益友相处,强化积极的同伴影响。家长可以定期组织 “家庭小聚会”,邀请孩子认为 “相处舒服” 的同伴来家里做客。在准备聚会时,注重感官细节的营造:比如在客厅里铺一块柔软的地毯,让孩子们可以舒服地坐在地上玩耍;准备一些孩子喜欢的健康零食,比如切成小块的水果、烤得酥脆的坚果,食物的香气能让氛围更温馨;播放一些轻柔的儿童音乐,避免声音太大干扰孩子们的交流。
在聚会过程中,家长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合作完成的小活动,比如一起拼图、做手工、读绘本。这些活动能让孩子们在互动中产生更多感官体验:拼图时触摸碎片的边缘,感受拼接成功的成就感;做手工时用胶水粘贴卡纸,闻着胶水淡淡的味道,分享彼此的想法;读绘本时,轮流模仿书中角色的声音,感受语言的乐趣。在这些互动细节里,孩子们会学会合作、分享和倾听,而家长也能通过观察孩子们的相处,进一步了解孩子的社交状态,及时给予引导。同时,家长还可以和其他家长建立联系,比如一起组织户外野餐、参观博物馆等活动,让积极的社交场景从家庭延伸到更广阔的空间,帮助孩子建立稳定、积极的社交圈。
孩子的社交圈就像一棵小树苗,“同伴影响” 是滋养树苗的阳光和雨露,而家庭教育则是引导树苗生长的支架。从捕捉孩子与同伴相处的感官细节,到教孩子从细节中辨别益友,再到用家庭细节搭建积极的社交平台,每一步都需要家长的耐心和细心。当家长能够巧抓 “同伴影响” 的关键,帮助孩子在社交中学会选择、懂得珍惜,孩子的社交圈便会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助力,让他们在与良师益友的相处中,收获快乐、学会成长,一步步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来源:育儿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