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太行山的乡土记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4 12:17 1

摘要:20世纪80年代的搪瓷缸、古朴轻便的独轮车、沉重的石头马槽……在邢台市信都区路罗镇的邢台太行民俗博物馆,这些曾散落在太行山区的老物件默默记录着时代的变迁。

赵贵金(右一)向游客介绍博物馆的藏品。 本报记者 烟成群 摄

□本报记者 烟成群

20世纪80年代的搪瓷缸、古朴轻便的独轮车、沉重的石头马槽……在邢台市信都区路罗镇的邢台太行民俗博物馆,这些曾散落在太行山区的老物件默默记录着时代的变迁。

邢台太行民俗博物馆是一座私人博物馆,坐落在太行山深处的三山溪谷景区,今年3月由省文物局正式批复设立,收藏陈列着近3万件不同时期的民俗文化藏品。

在该博物馆的农耕文化馆里,犁、耙、耧按照时令顺序排列,墙上贴着老照片里农民耕作的场景;生活器物馆中,从民国的煤油灯到20世纪80年代的搪瓷缸,串联起普通人的生活轨迹;出行工具馆里,有马拉的轿车、轻便的独轮车、古朴的轿子,还有不同样式的自行车。这些物件不仅是工具的留存,更默默记录着太行山人的生活方式。

博物馆的创办者赵贵金今年53岁,早年在邢台经营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校,规模越做越大,年培训学员高峰时期超过万人。从小生活在太行山下的赵贵金对收藏情有独钟,从门墩石和石头马槽这些带着太行山人岁月记忆的石头,到农民耕作的各种农具、照明的烛台、老式唱片机、秤杆秤砣、各种算盘、装酒的老锡壶,以及人们出行的马车、轿子、独轮车等,都成为他收藏的对象。

多年来,收集散落在太行山区的老物件成了赵贵金生活的一部分。为了让更多人看到太行民俗的魅力,赵贵金在风景秀美的三山溪谷建起了这座民俗博物馆。

为让这些老物件“活”起来, 让更多年轻人愿意走近他们、了解他们,博物馆推出了研学活动,让孩子们亲手操作老农具,体会“谁知盘中餐”的艰辛;和当地学校合作,把民俗故事编成课本剧;甚至学着用短视频记录藏品背后的故事,让太行民俗走出大山,被更多人看见。

每逢传统节日,博物馆里便热闹起来,清明节,孩子们可以用老石磨磨新麦、做青团;端午节,村里的老人教大家用传统方法包粽子;中秋节的月光下,老艺人会坐在百年前的太师椅上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赵贵金在吃穿上不讲究,却把大部分精力和财富都花在了藏品上,累计投入超过6000多万元,今年仅订制可防止藏品损坏的陈列柜,就耗资数百万元。

为修复一套破损的古乐谱,赵贵金曾四处寻访老艺人;一位老收藏家把毕生收集的藏品转交给他,让他感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多次有人提出高价购买他手里的经典藏品,都被他拒绝,他说:“这是咱太行的根,给多少钱也不能卖。”

本文来自【河北经济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