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省到出国 福建走出的“中国生态智慧”(海峡通讯)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4 12:42 1

摘要:绿水青山终不负,扬帆山海正当时。值此“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海峡通讯》推出特别策划《“两山”理念的福建故事》,系统梳理福建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的创新实践,生动展现“绿水青山”通向“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具有示范意义的“福建样本”。

从出省到出国

福建走出的“中国生态智慧”

文|《海峡通讯》记者 范荣生

绿水青山终不负,扬帆山海正当时。值此“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海峡通讯》推出特别策划《“两山”理念的福建故事》,系统梳理福建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的创新实践,生动展现“绿水青山”通向“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具有示范意义的“福建样本”。

汀江之水,蜿蜒南流,穿过福建长汀曾经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昔日的“红色沙漠”,如今层峦叠翠、瓜果飘香,成为联合国生态修复的“中国样本”。

秀美汀江(张平 摄)

2025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的意见》出台,明确提出深化拓展长汀水土流失治理重大实践。

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生动实践,不仅深刻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更以其系统、科学、可持续的治理方案,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荒山焕绿:“长汀经验”的诞生与蜕变

长汀,曾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的典型区域。山河创伤、草木难存。“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转变始于2000年之初。在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同志亲自倡导和推动下,长汀水土流失治理被列为全省重大生态工程。2000年起,一场规模空前的生态修复战役在这里打响。面对类型多、程度重、危害大的水土流失斑块,长汀县采取差异化措施:在轻度流失区,实施封山育林,推进植被自然修复;在强度流失区,采取草灌乔混交模式,重建植被生态系统;对崩岗则采用“削坡、降坡、稳坡”三位一体治理模式,控制重力侵蚀和泥沙下泄,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25年来,长汀累计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修复面积311.2万亩,水土保持率从76.18%提升至93.6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水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9.55%,森林蓄积量增长至2179.9万立方米。

绿进沙退,山河披绿,长汀实现了从荒芜到丰茂的华丽转身。长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保障了县域生态、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以此为基,长汀县自2017年以来七次获评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市),实现了从全国水土流失重灾区到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历史性跨越。

治理之道:系统思维与制度创新

在长期治理实践中,长汀探索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体系,可概括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多策并举、以人为本、持之以恒”。该经验已被借鉴吸纳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中,向全国推广。

制度创新是“长汀经验”的核心。长汀在全国县级层面率先出台水土流失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以立法形式固化生态治理及保护修复责任。同时,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依托卫星遥感、无人机和地面传感技术,实现精准治理,效率提升40%以上。

长汀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巫成火表示,“长汀经验”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理念上坚定“两山”理念,追求生态、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机制上坚持党的领导,动员群众,汇聚社会力量;技术上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系统治理。

考核指挥棒转向绿色。长汀建立“三级书记”抓水土保持的工作机制,将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建设责任指标列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让生态治理从抽象要求变为刚性指标,确保生态责任一抓到底。

长汀依托水土流失治理后形成的良好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形成以河田鸡、茯苓、油茶为主导的生态农业体系,林下经济年产值达36.5亿元,惠及3.9万户林农。依托治理后形成的生态景观,打造“红旗跃过汀江·‘两山’实践走廊”文旅品牌,将水土流失治理区变成生态旅游景区。2024年,长汀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92亿元,生态旅游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进则全胜’的殷切嘱托,以生态优先为根本遵循,纵深推进水土流失全域治理,全力擦亮‘长汀经验’金字招牌,持续拓展‘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探索形成新时代生态价值实现的长汀路径。”长汀县委书记赖进益表示。

跨越千里:“长汀经验”的西北实践

从东南山麓到西北高原,“长汀经验”跨越千里,在宁夏固原、甘肃定西等地生根发芽。

8月,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兰思仁又带队来到宁夏固原,这已经是他第25次带队到西北了。20世纪90年代,兰思仁就开始研究并投身长汀水土流失治理,2011年开始带领福建农林大学科研团队奋战在长汀的治理一线。

2016年以来,依托东西部协作机制,福建的技术、人才和治理经验持续输入西北。兰思仁将“长汀经验”与西北实际结合,推动固原“四个一”林草工程落地——精选“一棵树、一株苗、一枝花、一棵草”,发展特色林草产业。目前,该工程已提供就业岗位约20万个,带动10万农户稳定脱贫,营造生态林(草)389万亩,相当于为重旱之地重建了一个生态系统。

在甘肃定西,福州与定西共建“福州林”,采用“两地政府+福建农林大学”机制,创新科技植树造林,借鉴长汀小流域治理经验,选择油松、云杉等适生树种,造林成活率达95%以上。“福州林”项目已建设生态林2万余亩,形成集生态保护、科研科普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生态景观,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2019年,“福州林”项目入选联合国全球最佳减贫案例。

长汀牵头制定了《红壤丘陵区水土保持治理标准体系》等9项标准,填补了南方红壤治理领域标准空白。“长汀在实践中探索创新了‘等高草灌带’‘小穴播草’等一系列技术措施,有效破解了红壤区水土流失治理难题,形成了‘反弹琵琶’治理法,加快了生态治理与修复进程。这是‘长汀经验’的有机组成部分。”长汀县水土保持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岳辉表示。

走向世界:中国生态智慧的全球贡献

“长汀经验”不仅惠及全国,还走向世界。“长汀为全球生态脆弱地区提供了从生态修复到绿色振兴的系统方案,是传播中国生态智慧、讲述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故事的重要范本。”兰思仁对记者表示。

2021年,“长汀经验”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向全球推广。长汀也成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典型水土流失区退化天然林用地修复与管理”项目试点,实现国际合作“零”的突破。

2025年4月,第十四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在重庆召开,“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实践”作为示范案例向全球推广,为类似条件下的生态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福建的生态治理实践不止于长汀。厦门筼筜湖遵循“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治湖方略,实现从黑臭水体到“城市会客厅”的蜕变。2021年10月,筼筜湖生态修复作为中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入选COP15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莆田木兰溪流域综合治理实行防洪、生态、文化三位一体治理模式,从单一防洪转向全域生态提升。木兰溪治理正以其独特的智慧,为全球类似流域的生态保护提供生动案例。

从闽江源头到东海之滨,福建正以系统性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构建起从山顶到海洋的全流域生态治理体系。这些实践共同绘就了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多彩画卷,为中国乃至世界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经验。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