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订购量仍为0,美国豆农生计受到严重威胁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4 11:54 1

摘要:美国广播公司(ABC)日前播出了一段对美国大豆协会主席拉格兰的采访。拉格兰坐在拖拉机上,提到目前美国大豆正值收获季,中国的订购量却为0。他向特朗普发出紧急呼吁:“中国市场对我们的生计至关重要。”

美国广播公司(ABC)日前播出了一段对美国大豆协会主席拉格兰的采访。拉格兰坐在拖拉机上,提到目前美国大豆正值收获季,中国的订购量却为0。他向特朗普发出紧急呼吁:“中国市场对我们的生计至关重要。”

美国大豆协会主席拉格兰坐在拖拉机上接受采访

中国订单对美国农民意味着什么?

笔者是经济学专业毕业,带大家梳理“0订单”背后的经济与贸易逻辑,再从美国农业的结构性脆弱谈起,以加深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中国每年自美国进口上千万吨大豆,对美国豆农来说,中国的订单不仅是一笔生意,更是左右他们生计的关键因素。美国农业部的统计显示,中国通常是美国大豆出口的最大买家之一,采购量可占其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

如果将这种贸易往来单纯理解为市场需求是过于天真的。中国之所以需要大量进口大豆进口,是源于庞大的饲料产业和肉类消费需求。对中国来说,选择在哪个国家采购,更多是供应链安全与价格乃至政治的博弈。换句话说,中国对美国大豆的需求,并非无法替代,有多个来源可以选择:巴西、阿根廷、甚至俄罗斯远东,都在中国的采购版图中。

这意味着,当中美关系紧张、价格差距扩大或政策风向转变时,中国完全可以通过增加南美采购来降低对美依赖。美国农民手中的“订单”,从来都不是稳固的资产,而是一根随风摇摆的政治风向标。

美大豆收获季中国订购量仍为零说明什么?

首先,这并不是一场简单的市场价格游戏。即便短期内巴西因天气或物流带来价格波动,中国依然可以推迟或减少对美采购,以观望中美关系,甚至借此传递外交信号。不需要公开声明,数字本身就是最有力的语言。

其次,美国农业自身的单一化结构,使得农民对外部需求的依赖几乎无解。几十年来,美国中西部形成了以大豆、玉米为核心的高机械化、出口导向型生产模式。农民们往往依赖贷款购买昂贵农机,土地租金高企,利润空间微薄。如果失去中国这个最大买家,足以让他们整个年度的辛勤付出化为泡影。

这种脆弱不是靠一两年政策就能改变的,而是几十年全球化分工形成的必然结果。美国农民在全球供应链中非常被动,一旦主要买家转向,几乎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零订单”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

中国采购美国大豆,不是简单的菜市场讨价还价,而是地缘政治的延伸。过去几年,中美关系在Tiktok、关税、台湾等问题上多有摩擦。

中国在美国大豆采购的变化,不仅是经济行为,更会间接影响美国国内政治。对中国来说,这种做法不需要明说,农民的担忧和地方政客的压力,自然会传递到华盛顿的决策者那里。

我们可以理解美国农民的境遇:他们辛苦耕作,却发现生活不是靠自己双手,而是靠北京和华盛顿之间的局势。这并不是哪届政府的责任,而是全球化和地缘政治交织下的必然结果。

从更大的角度来看,这种“被当作筹码”的情况,其实在全球农产品市场很常见。任何依赖出口的农业大国,都会在国际政治的波动中失去部分自主权。今天是美国,明天可能就是巴西,后天可能是我们自己。依赖单一买家,一旦国际关系紧张,就注定会被动挨打。

对美国农民来说,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指责中国,也不仅是等政府补贴,而是要重新考虑国内市场、作物多样化和供应链自主。但这条路并不容易:土地、气候和资金结构早已限制了他们的选择。0订单并非偶然,它提醒我们:在全球化的今天,没有人能完全掌控自己的命运,即便你拥有一大片农田。

来源:学术星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