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0年岁月如歌,70年波澜壮阔,党中央始终牵挂新疆,高度重视新疆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审视、谋划、部署新疆工作,不断深化对治疆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确立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引领新疆改革发展稳定开辟新境界。
70年岁月如歌,70年波澜壮阔,党中央始终牵挂新疆,高度重视新疆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审视、谋划、部署新疆工作,不断深化对治疆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确立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引领新疆改革发展稳定开辟新境界。
殷切的关怀,深深镌刻在天山南北。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新疆各族儿女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将殷切期望化为实干笃行的磅礴力量。
“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202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每当提起现场聆听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场景,党的二十大代表热孜万古丽·沙吾提的眼神总会泛起光亮。那份心跳加速的激动、笔尖不停记录的专注时刻,早已化作她心底最温暖的印记,也成为她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不竭动力。
如今,热孜万古丽·沙吾提已成为天山区大湾街道党工委委员、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站在街道办公楼的窗前,看着楼下纵横交错的柏油马路、拔地而起的居民楼、各族群众其乐融融的小广场,她总能清晰地感受到自治区成立7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座城市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曾经坑洼的小巷变成了整洁的步行街,老旧的平房区改造成了配套设施完善的住宅小区,社区里的幼儿园、老年活动中心、便民超市、卫生服务中心一应俱全,各族居民出门就能享受到便利的生活服务,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要让党的好政策像春风一样吹进每个家庭,让各族群众都能共享发展成果。”热孜万古丽·沙吾提说,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要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看着城市越来越宜居,各族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自己更加坚定了信念:要继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每一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让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共同绘就城市发展与民族团结同频共振的美好画卷。
“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
走进新疆农牧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声里藏着城市发展的脉搏。全国人大代表、公司应急管理部安全主管木沙·买买提的双手,既摸过生产线的精密仪表,也接过田间地头的丰收样本。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就像给我们的工作装了‘指南针’。”木沙·买买提的话里满是干劲。这些年,他看着乌鲁木齐的天际线不断生长,也亲历着企业紧跟城市发展的每一步:作为自治区唯一以农牧业为主责主业的国企,企业锚定自治区特色产业体系和全国优质农牧产品供给基地建设,把“兴农牧、稳农化、创品牌、树标杆、强产业”的蓝图,一笔一画地描绘进城市的产业版图里。
谈及未来,木沙·买买提说,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正沿着产业升级的赛道加速奔跑,“新技术、新模式不能只停在实验室,要用到播种、养殖、加工的每一个环节,培育新质生产力,让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
“要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
“我邀请大家来新疆旅游,看一看雪山草原、尝一尝清甜瓜果、品一品馕的麦香。我在大美新疆等你们!”站在大巴扎熙攘的人群中,海尼扎提·托呼提再次张开双臂,向全国游客发出热情邀约。
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为新疆“吆喝”。作为全国政协委员,2023年全国两会“委员通道”上,海尼扎提·托呼提就曾邀请大家来新疆走一走、看一看。而这份邀请,早已得到回应。
面对新疆的旅游热,海尼扎提·托呼提倍感自豪。近两年,他奔赴新疆各地调研,通过调研更加深入了解新疆丰富珍贵的历史文化,并将所见所闻所感发表在他的微信公众号“石榴守望者”,让更多人了解新疆、了解中国,多渠道多形式讲好新时代新疆故事。
新疆旅游热度持续火爆,也让海尼扎提·托呼提思考,怎么才能借助互联网,让更多人吃到新疆美食、看到新疆美景、感受新疆文化?海尼扎提·托呼提说,多个新媒体产业基地陆续在新疆落成,在政策的支持下,众多互联网达人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精彩动人的新疆故事被广泛传播,自己也要继续通过短视频记录和传播新疆故事,把新疆故事讲得更精彩、更动人。
“随着我国扩大对外开放、西部大开发、共建‘一带一路’等深入推进,新疆从相对封闭的内陆变成对外开放的前沿,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把新疆的区域性开放战略纳入国家向西开放的总体布局中,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加快建设对外开放大通道,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调研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调研时,来到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听取有关情况介绍。一句句饱含期许的谆谆教诲,至今仍清晰回荡在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与临空经济区管理委员会陆港服务局负责人钟荷花的耳畔。作为当时面对面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的亲历者,她的心中始终激荡着一股干事创业的热流。
“这三年,我们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刻在心里、落在实处。”钟荷花的话语里满是自豪。曾经停留在规划图纸上的物流枢纽蓝图,如今已变成铁轨纵横、集装箱林立的实景,一个个既定目标从“规划表”变成“成绩单”,陆港区早已从昔日的城郊地块,蜕变为联通内外的开放高地。
站在新起点,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又为陆港区按下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键”。钟荷花说,接下来将以更大格局拥抱机遇,立足国内大市场、畅通全球供应链,全力服务国家战略,将积极链接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加强陆港与空港联动,加快与中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陆港力量。
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乌鲁木齐铁路物流中心乌鲁木齐乌西营业部货装值班员程亚旭,将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工工整整记在工作本上,更刻进心里。“当时习近平总书记问我中欧班列开行情况时,我既紧张又自豪。”她回忆道,如今这句话也成了她和同事的“动力密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发表重要讲话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苇湖梁街道办事处退休干部刘乾坤,几十年如一日,活跃于各类公益活动、民族团结活动中。
说起去年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看到全国各族儿女优秀代表欢聚一堂,同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场景,他至今难忘。
在刘乾坤眼中,乌鲁木齐处处是民族团结的印记:街头巷尾,有生动形象的宣传画;社区里,定期举办文化体育活动;学校课堂上,老师深入讲解中华文化;邻里之间,满是互帮互助的温暖。在这样的环境里耳濡目染,大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像春日新芽般破土、成长。
“民族团结其实不远,就藏在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里。它像涓涓细流,日复一日流淌,终能汇成汪洋大海。”刘乾坤说,会继续以身作则、高标准要求自己,尽力帮助各民族兄弟姐妹,也引导大家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文明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调研
提及那个终生难忘的瞬间,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古扎努尔·玉素甫的眼中仍闪烁着激动的光芒。“那天,我们正围坐在新疆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里,热烈分享着外出调研的所见所闻,没想到习近平总书记就这样亲切地走进了我们中间。”
时光流转,城市风貌随着发展日新月异,古扎努尔·玉素甫的人生轨迹也在同步成长。如今的她已从一名本科生蜕变为硕士研究生,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关怀,始终是她心中最温暖的力量,也是激励她不断前行的动力。
2022年10月,新疆大学“石榴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年宣讲团正式成立。古扎努尔·玉素甫第一时间加入,此后便与同学们一同奔走在南北疆的学校、乡村、企业与社区,用年轻人特有的“青言青语”,将鲜活的故事、发展的变化讲给各族群众听。
“看着城市一天天变美,各族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我更坚定了信念。”古扎努尔·玉素甫坚定地说,“未来,我会继续坚持深入基层一线,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同时用我的行动和声音,为讲好新时代新疆故事,贡献自己的青春智慧。”
“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把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调研
当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驻足《新疆历史文物展》前时,馆长于志勇至今清晰记得那一幕——玻璃展柜里的千年文物静静陈列,他指尖划过展陈说明,将历史的脉络娓娓道来,而习近平总书记专注倾听的神情、对文化传承的嘱托,更像一颗种子,深深扎根在他心底。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就是我们文博人的方向。”于志勇的话语里满是坚定。
这些年,随着新疆发展日新月异,博物馆也从“收藏文物的殿堂”变成了“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他们深挖文物背后的故事,生动展现新疆的历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往,以及丝绸之路文明互鉴的盛景;频频牵线“国字号”展览,把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珍贵馆藏、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请到新疆,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触摸到中华文脉的广度与深度。
于志勇说,每一次展览策划、每一段历史讲解,都是新疆文博人对“守护中华文化瑰宝”的践行,更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的文化力量。要以“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为己任,将“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城市发展的肌理,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的新疆焕发愈发鲜活的光彩。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从教三十余载,全国模范教师、市第八中学教师刘婷以智慧与热忱投身教育事业,培育了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人民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近年来,乌鲁木齐市持续推动集团化办学改革,现已组建市、区(县)两级教育集团50个。”刘婷说,以她所在的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为例,该校在城北设立诚毅校区,目前已顺利招收两届学生。2024年,市第四十中学、达坂城中学加入市第八中学诚毅教育集团,通过师资互派、课程共享、教研联动的模式,让优质教育资源真正流动起来,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更优质、便捷的教育资源。
刘婷说,她将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持续提升育人能力,以热忱与实干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助力教育优质均衡,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抓早抓小、久久为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有利于夯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调研
“当时,习近平总书记观看了我们社区的儿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表演。”固原巷社区国学课堂志愿者老师哈斯叶提·吾斯曼难掩激动。
固原巷社区开设了小小少年宫,为辖区“0-12岁”少年儿童提供书画、科普、京剧等兴趣班,孩子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课程。自2016年开始,哈斯叶提·吾斯曼便扎根少年宫,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点点装进孩子们的心里。
“现在的孩子,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哈斯叶提·吾斯曼满脸骄傲,“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着,他们站在人前时,腰杆都挺得更直了,说话也大方自信。”
从2024年开始,在社会爱心人士的助力下,社区每年都会组织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去北京研学。孩子们在长城上齐声朗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天安门广场前,自信地表演学习成果,鲜活的模样成了旅途中最亮眼的风景。
看着孩子们的变化,哈斯叶提·吾斯曼更有干劲了。“城市在变美,我们的文化教学也得跟上!”他计划着继续提升自己,用更多元有趣的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像种子一样,在孩子们心里扎根、发芽。
来源:天山区融媒体中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