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仙山圣水育新芽,谷雨新烹万缕霞。当晨雾在松涛间织就轻纱,崂山峰峦便仿佛成了天地间最澄澈的茶盏。4月20日,第二十届崂山茶节暨第四届崂山茶谷雨开采节在沙子口街道流清湾市级乡村振兴片区大河东茶园开幕。暮春四月的海风裹挟着咸涩与清甜,在层叠的茶垄间游走吟唱,将近七十
仙山圣水育新芽,谷雨新烹万缕霞。当晨雾在松涛间织就轻纱,崂山峰峦便仿佛成了天地间最澄澈的茶盏。4月20日,第二十届崂山茶节暨第四届崂山茶谷雨开采节在沙子口街道流清湾市级乡村振兴片区大河东茶园开幕。暮春四月的海风裹挟着咸涩与清甜,在层叠的茶垄间游走吟唱,将近七十载的沧桑淬炼,化作此刻漫山遍野的翡翠涟漪。从“南茶北引”的艰辛试种,到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17.58亿元的“黄金叶”,一叶香茗在崂山完成华丽蜕变,在乡村振兴征程中书写着新生的“山海传奇”。
崂山三面环海,空气湿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具有春迟、夏凉、秋爽、冬暖的气候特征,日照率年均达到52.1%。崂山茶茶汤浓醇鲜爽,饮后回甘留香,营养物质丰富。
崂山茶的命运始于一场跨越南北的“迁徙”。1959年,崂山区在崂山林场首次试种0.2亩茶树,拉开了“南茶北引”的序幕。彼时,寒冬冻害频发,茶树十不存一。1964年,人们在背风向阳的大石壁前发现茶树开花结果,同年冬天茶树防寒成功,成活率达到95%以上。1975年茶园面积扩至235亩,然而,命运的波折接踵而至——1979年冻害肆虐,茶园锐减至不到130亩。
面对重重挑战,崂山区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终于迎来了转机——1980年,崂山区摸索出防风林带与密矮栽培技术,实现“一年建、二年采、三年亩产过百斤”的突破。而后,崂山区又将茶业列为农业龙头,推广保护地栽培,终结冻害困扰。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崂山区加大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加快推进都市农业发展,不断完善并落实茶叶地方标准,推动崂山茶通过“三品认证”。2006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对崂山绿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1年《地理标志产品崂山绿茶》国家标准发布,品牌羽翼渐丰……直至2024年,崂山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17.58亿元,辖区四家茶企入选《2024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报告》前100名的数量及排名均居全省首位。“一片茶叶”成为带动茶农致富增收、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黄金叶”。
崂山茶产业的崛起,离不开政策的精准“浇灌”,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强劲的产业发展动能。近年来,崂山区不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完善惠农政策,相继出台了以直补惠农为主要内容的《加快推动崂山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崂山农业高质量发展扶持办法》等政策,并配套相关实施细则。
大河东云泉春茶园。
崂山区围绕高效农业、智慧农业、品牌农业、总部农业,在崂山茶规模种植、茶叶生产加工升级、良种培育推广、三产融合、科技创新等20个方面,全维度、全链条加大崂山茶产业扶持力度,大大提高崂山茶从业者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正所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始终是贯穿于崂山茶高质量发展的一条主线。崂山区连续14年对茶农和茶企业实施“三项直补”政策扶持。2022年政策更是创新升级为“五项直补”,包括物理防控设备、生物农药、生物有机肥、测土配方和技术服务指导等。全区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惠及茶农1.7万余户。同时,崂山区创新性地开展政策性茶叶气温指数保险工作,财政兜底1300万元,为产业系上“安全带”。
“在崂山区的支持和引导下,茶场一直坚持有机生产,并通过了生态低碳茶认证。”云雾茶场负责人王永超告诉记者,茶场从种植、越冬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摘、加工等环节都做到了有机管理,如冬天在茶园地面铺草,追施经过发酵的豆粕和经过认证的有机肥作为越冬肥,提高茶园肥力,浇灌越冬水,并以种植的防风林作为挡风障等方式抵挡严寒。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茶园采取利用粘虫板、杀虫灯、人工捕捉和大自然生物链的办法,从源头保障茶叶安全纯净。
经过近七十年的精心培育,崂山茶产业已形成独特的生长密码,这里云集了碧海蓝田、晓阳工贸、北崂、万里江、崂山云雾5家生态茶园,136家茶企、2万余名从业人员构建起紧密的产业链条。最新数据显示,全区崂山茶种植总面积约2万亩,年产量1500多吨,产值达6亿余元,亩均产值达3万元,逐渐实现“一片叶子”富裕一方百姓的美好蓝图。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科创为崂山茶插上腾飞之翼。崂山茶产业创新既是充满希望的田野,又是乘风破浪的广阔舞台,在这片生机勃勃的热土上,崂山区以创新引擎驱动产业价值跃迁,蹚出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的奋斗历程。
采茶工人在茶园中采茶。
2022年3月,崂山区联合青岛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成立“崂山茶产业创新团队”,截至目前已创新培育并成功推动“崂茶1号”等7个国字号新品种问世。同年,“崂茶1号”国字号品种问世,填补本土茶树空白;崂山区自主创新研发并发布绿茶高端品系的高端品系“崂山龙须”“崂山凤羽”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崂山茶迈入“高精尖”时代。2024年,崂山区又趁热打铁,启动打造“崂山白茶”高端品系,进一步推动崂山茶向精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转型升级。
“崂山区始终秉承绿色、标准、创新的理念,聚力提升名特优新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能力,推动农产品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始终把标准化理念融入农业生产全过程,着力构建规范化的农业发展模式。”崂山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崂山区已全面启用“崂山茶数字化管理系统”,出台《崂山茶产地证明标识管理实施方案》,为每一份崂山茶打造“数字身份证”,实现崂山茶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可追溯,当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交融,茶香愈发醇厚。
市民游客体验采茶。
与此同时,崂山区也不断为“小叶子”开拓“新市场”,各茶企不断创新探索更为多元化的崂山茶产业链,为崂山茶品牌赋予更为丰富的价值。走进大河东云泉春茶厂,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和美田园景象。“采茶的诀窍很简单,要挑选‘一叶一芽’,食指和拇指轻掐,夹住嫩芽,轻轻一提……”茶园里时不时传来欢声笑语,茶厂负责人徐本权向前来研学的游客传授采茶的方法。徐本权说,现在的云泉春茶场不仅发展茶业,还导入茶研学游等全新业态,建成了集特色产业、文化体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项目。云泉春计划围绕茶树花打造研学、啤酒、美妆、食品等全新产业链,闯出乡村振兴的新通途。
山海相生、茶韵悠悠,文化正如一杯香茗,只需浅尝便有无穷韵味。崂山自古就有饮用野生茶的记载,崂山茶文化也已传承千百年。崂山茶不仅是农产品,更是一部流动的文化史诗,文化挖掘赋予产业更为深厚的底蕴,催生出的新业态、新场景,也令崂山茶文化血脉愈发鲜活。
“百名”画家绘“百村”活动走进茶园。
自崂山茶文化系统入选山东省首批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名录以来,崂山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山、海、城、茶、田”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以崂山茶文化的挖掘、继承和发扬,持续释放文化活力、传扬文化魅力。
从制作《崂山茶歌》,到编纂出版记载崂山茶发展历程的第一部专业性茶志——《崂山茶志》,再到创新性地设计发行“南茶北引”70周年邮票纪念册《茶韵崂山》,崂山区不断赋予崂山茶以新的文化内涵。
如今,崂山茶节、崂山茶谷雨开采节已成为崂山的又一块金字招牌,吸引着四海游客共赴崂山品茗,感受“万般青岛美”。崂山区深度融合茶文、茶节、茶旅,“茶元素”成为打造乡村文旅新生态的精髓。以2024第十九届崂山茶节为例,该活动为崂山区引流50余万人次,拉动旅游收入2亿余元。
崂农优品市集人气火爆。
茶和天下,包容并蓄,茶文化亦是对外交流的亮丽名片。2008年,崂山茶作为奥运会专供茶向世界奥运健儿展示崂山茶的风采;2015年,崂山茶随郭川船长“中国·青岛”号帆船重走“海上丝绸之路”,向世界各国展示了古老的中华茶文化,返航以后捐赠给中国茶叶博物馆;2018年,崂山茶作为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主会场指定用茶亮相上合峰会;2019年,崂山茶成为海军节70周年庆典茶礼;2024年,国际友人体验活动吸引多国宾客,茶香跨越山海,成为“和而不同”的文明纽带。这片叶子承载的不仅是乡愁与情怀,更是文化自信的彰显。随着中国茶文化的不断推广,崂山茶文化将进一步走向世界,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4月20日上午,二十届崂山茶节暨第四届崂山茶谷雨开采节在沙子口街道流清湾乡村振兴片区大河东茶园开幕。1个月的时间里,崂山区将持续打造输出崂山乡村振兴“特色产业+文化体验+节庆旅游”农文旅融合IP品牌,围绕“崂山茶+文化”“崂山茶+产业”“崂山茶+科技”三大主题,培育农业消费新业态、新场景,推动乡村振兴与消费扩容。
舞蹈《茶山听雨》。
开幕式当天,“百名”画家绘“百村”活动邀请画家走进崂山茶园,以崂山茶田、村落风光为创作题材写生创作;举办茶和天下·国际友人茶文化体验活动,邀请国际友人在茶农指导下体验采茶乐趣,学习如何炒茶、揉茶,并在茶园举办中式茶会,学习茶艺、品尝香茗;崂山茶、沙子口金钩海米、北宅樱桃等好品亮相崂农优品市集,并现场搭建“崂农优品”直播间。
现场茶艺展示。
节庆期间,崂山区将在崂山茶园基地举办多期崂山茶农文旅融合研学营活动;将在王哥庄街道举行2025年第三届茶宴争霸赛,邀请辖区餐饮企业、精品民宿以茶为媒,现场争“鲜”,为市民游客奉献一场色香味俱全的舌尖盛宴;将通过看、闻、尝等方式举行崂山茶评茶大赛;还将开展由崂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总工会、区农业农村局联合举办的2025年茶艺师职业技能大赛,通过专业比赛,全面提升茶艺师的专业素养和技艺水平,为崂山茶产业注入新活力。
与此同时,山东省首条集智能化、数字化、标准化于一体的茶叶精制生产线正式投产,进一步助推崂山茶叶加工能力、加工水平、茶叶品质全面提升。
崂山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崂山茶节不仅是产业融合的窗口,更是乡村振兴的实践平台。未来,崂山将继续以茶为纽带,持续深化“三茶”统筹,培育消费新场景,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篇章。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崂山茶的蜕变之路,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更是一座城市与一片叶子的相互成就。当谷雨时节的茶芽再度萌发,当四海游客举杯共品“江北第一名茶”,崂山茶的传奇故事仍在续写。
来源 | 青岛早报记者 姜丹宁 通讯员 张绪霞 王雪梅 赵子健
来源:青岛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