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 2017 年,正值戴安・弗西(Dian Fossey)基金会旗下的 Karisoke 研究中心成立 50 周年这一特殊节点,该基金会于当年做出了一项意义深远的决定 —— 将 9 月 24 日设立为 “世界大猩猩日”(World Gorilla Day)。这
在 2017 年,正值戴安・弗西(Dian Fossey)基金会旗下的 Karisoke 研究中心成立 50 周年这一特殊节点,该基金会于当年做出了一项意义深远的决定 —— 将 9 月 24 日设立为 “世界大猩猩日”(World Gorilla Day)。这一举措旨在唤起更多人对极度濒危的大猩猩的关注,并促使他们积极采取行动,共同投身于大猩猩的保护事业之中。
提及大猩猩,就不得不说起一位卓越非凡的灵长类动物学家兼自然保育家 —— 戴安・弗西(Dian Fossey)。她曾在卢旺达火山国家公园的丛林深处,潜心研究山地大猩猩种群长达 18 年之久。
1983 年,她出版了著作《迷雾中的大猩猩》(Gorillas in the Mist),书中详细阐述了她在研究过程中的亲身经历以及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戴安・弗西在卢旺达创建了卡里索凯研究中心(Karisoke Research Center),专注于对栖息在非洲中东部维龙加山脉(Virunga Mountains)的山地大猩猩展开深入研究。
她对野生山地大猩猩的研究工作,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保护这一稀有濒危物种的道路,促使人们纷纷付诸行动。而她本人,也在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个春秋。
在戴安・弗西的研究历程中,她与一只名为 “迪吉特” 的大猩猩结下了深厚的情感羁绊。
在对 “迪吉特” 的深入研究过程中,她进一步洞悉了大猩猩与同伴的相处模式、独特的生活方式,还发现了它们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 “聪明” 行为。
然而,1977 年年初,“迪吉特” 不幸惨遭偷猎者杀害,这一噩耗犹如晴天霹雳,给戴安・弗西以及一同共事的研究人员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出于对大猩猩的深切关爱以及对偷猎行为的愤慨,戴安・弗西随后创建了如今的美国黛安・弗西大猩猩国际基金会,该基金会致力于组建反偷猎巡逻队,为保护大猩猩构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
正是因为她坚持不懈的努力,人类与大猩猩之间建立起了更为紧密的联系,众多组织也纷纷响应号召,加入到保护大猩猩的行列中来,使得大猩猩的物种数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正如戴安・弗西生前在日记本上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所表达的那样:“当你意识到所有生命的价值时,你就会更少地关注过去的事情并集中精力保护未来。” 这句话不仅是她个人内心的真实写照,更是她为保护大猩猩奉献一生的精神指引。
提到大猩猩,很多人会想到 “金刚” 里的巨型怪兽,可现实中的它们其实是 “温柔的素食者”。成年雄性大猩猩每天要吃 20 公斤植物,相当于 200 根香蕉的热量,但它们从不会主动攻击人类 —— 除非你闯进它的家庭领地。
有趣的是,大猩猩和人类的基因相似度高达 98%,它们会像人类一样照顾幼崽,甚至会用树叶当 “餐巾纸” 擦嘴。
在非洲刚果的维龙加国家公园,护林员们记录过很多暖心故事:有只叫 “奇塔” 的母猩猩,在洪水来临时把幼崽抱在怀里爬上树;还有老年大猩猩会把找到的甜浆果分给族群里的小家伙。
这些场景让人想起人类的家庭温情,也难怪动物学家会说:“观察大猩猩,就像在看一面镜子,照见人类最初的模样。”
可就是这样可爱的生物,却面临着生存危机。由于栖息地被破坏,现在全球野生大猩猩只剩下不到 10 万只,其中山地大猩猩更是只有 1000 多只。更让人揪心的是,偷猎者为了获取大猩猩的头骨和皮毛,经常用陷阱和毒药捕猎,有时候一整个族群都会被灭门。
世界大猩猩日存在的意义,从来不是为了让人们围观这些毛茸茸的 “明星”,而是要唤醒更多人的保护意识。
在卢旺达的火山国家公园,当地社区发起了 “大猩猩友好型旅游” 项目 —— 游客支付的门票费用会直接用于保护工作,而村民们则通过担任向导和保育员获得收入。这种模式不仅让山地大猩猩的数量在 10 年间增长了 26%,还让当地贫困率下降了 15%。
普通人也能为大猩猩保护出一份力。比如拒绝购买任何野生动物制品,哪怕是标注 “仿制品” 的纪念品;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大猩猩的保护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它们的处境;甚至可以通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 “认养” 项目,每月捐赠少量资金,就能获得专属的大猩猩 “认养证书”。
去年世界大猩猩日,有位叫莉莉的 7 岁小女孩,在妈妈的帮助下举办了一场 “卖画救猩猩” 的活动。她把自己画的大猩猩画作做成明信片出售,最后筹到的 2000 美元全部捐给了刚果的护林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保护大猩猩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大事,每个小小的行动都能汇聚成巨大的力量。
或许有人会问:“地球上有那么多濒危动物,为什么要特别关注大猩猩?” 答案其实很简单 —— 大猩猩是生态系统的 “工程师”。
它们在森林里觅食时会帮助传播种子,粪便能滋养土壤,甚至它们踩出的路径会成为其他小动物的 “绿色通道”。
如果大猩猩消失了,整个非洲雨林的生态平衡都会被打破,而雨林作为 “地球之肺”,一旦遭到破坏,全球气候都会受到影响。
更重要的是,保护大猩猩的过程,也是人类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过程。当护林员们冒着生命危险对抗偷猎者,当科学家们熬夜研究大猩猩的生存习性,当普通人愿意为陌生的动物献出爱心,这些行为背后,是人类对生命的尊重,对地球家园的责任。
其实仔细想想,世界大猩猩日从来不是给大猩猩过的节日,而是给人类的 “反思日”。当我们为这些毛茸茸的朋友发声时,本质上是在守护人类与自然共生的未来。
毕竟,一个连大猩猩都无法容身的地球,最终也不会给人类留下太多空间。下次再看到大猩猩的照片时,不妨试着在心里说一句 “你好,邻居”—— 因为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家。
来源:小土豆讲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