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国手张煜东在直播里提到这事儿的时候,自己都笑了:“那时候莎莎才进二队,每天练到班车全跑光。 队里最后一趟车是11点45,她非要加到12点以后,体能、技术、发球,啥都加练。 ” 他形容自己骑电动车的技术“稳如高铁”,孙颖莎坐后头从来不用慌。 而这一载,就从20
前国手张煜东在直播里提到这事儿的时候,自己都笑了:“那时候莎莎才进二队,每天练到班车全跑光。 队里最后一趟车是11点45,她非要加到12点以后,体能、技术、发球,啥都加练。 ” 他形容自己骑电动车的技术“稳如高铁”,孙颖莎坐后头从来不用慌。 而这一载,就从2016年载到了2017年,小一年时间。
那时候的孙颖莎,还不是现在这个世界排名第一的“小魔王”,而是二队里一个拼到让人心疼的小队员。 张煜东说:“她每次下车都说谢谢,后来有一天突然说:‘东哥,蹭你这么久了,我得请你吃个饭。 ’” 结果这顿饭一等就是好几年。
但孙颖莎的拼,从来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她是国家队里公认的“加班狂魔”。 刘丁硕在直播里说过:“没人比孙颖莎练得多。 ” 她每天清早6点半就出操,比常规训练提前整整一小时,专门练接发球。 晚上别人休息了,她还在球馆里加练体能和技术,经常熬到深夜。
甚至在日本参加比赛期间,当地媒体都拍到过她深夜加练的画面,汗水浸透球衣,脚步却一点不慢。 这种训练强度带来的不只是技术提升,还有身体上的痕迹,她的左小腿因常年发力跺脚而淤青反复,高低肩也是长期正手爆冲的结果。
她的力量甚至让男队员都服气。 张煜东自己就试过和她掰手腕,掰到一半赶紧喊停:“我真掰不过她! 旁边还有人看着,太丢人了。 ” 前国手方博也说过,孙颖莎的水平可以随便打二队男队员,一队排名靠后的也未必能赢她。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个把训练精度做到极致的运动员。 总教练李隼要求她每天练反手直线球落点误差不能超过1厘米。 她说:“差0.01秒的动作就得重练三百遍! ” 这种近乎偏执的细节追求,让她的技术几乎毫无破绽。
但孙颖莎最让人服气的,还不是她能练,而是她永远那么踏实、感恩。 张煜东反复说:“她每次都说谢谢,特别礼貌。 ” 这些年过去了,她成了世界冠军,却依然会在比赛胜利后主动去和陪练队员击掌,会在直播活动中默默擦干地上的泡泡水防止别人滑倒,还会在冷天提醒女主持人:“别穿薄礼服,穿羽绒服吧。 ”
很多人说孙颖莎是“天赋型选手”,但真正了解她的人都知道:她的天赋,只不过是把别人用来休息的时间,全都砸进了训练馆。
当年那个坐在电动车后座的小女孩,如今已经成了世界乒坛的领军人物。 但直到今天,她依然保持着每天加练的习惯。 有人说她是“卷王”,她说:“疼痛是暂时的,遗憾是永远的。 ”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问题来了:如果一个运动员的成功是靠“拼”出来的,那孙颖莎这种“拼”到底值不值得普通人学习?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每天练12小时、常年不休的节奏……你怎么看?
来源:豫哥说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