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钱起的三首诗,展现了他诗歌创作的多样性和艺术功力。《送外甥怀素上人归乡侍奉》以饱含深情的笔触,赞颂了外甥怀素的才华、品格和孝心,既有超凡脱俗的“狂僧”气度,又有回归乡里的温情。
钱起(约710—780年),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
本文钱起的三首诗,展现了他诗歌创作的多样性和艺术功力。《送外甥怀素上人归乡侍奉》以饱含深情的笔触,赞颂了外甥怀素的才华、品格和孝心,既有超凡脱俗的“狂僧”气度,又有回归乡里的温情。
《山花》则是一幅绚丽多彩的山水画卷,描绘了山花盛开的繁茂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怀;《送夏侯审校书东归》以景写情,将送别友人的不舍、对友人归途的设想、对过往情谊的回忆,以及对未来相思的期盼,融于一体,情感含蓄而深沉。
释子吾家宝,神清慧有馀。
能翻梵王字,妙尽伯英书。
远鹤无前侣,孤云寄太虚。
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
飞锡离乡久,宁亲喜腊初。
故池残雪满,寒柳霁烟疏。
寿酒还尝药,晨餐不荐鱼。
遥知禅诵外,健笔赋闲居。
这首诗,是钱起送给外甥怀素归乡侍奉亲人时写的。怀素是谁?那可是唐朝赫赫有名的大书法家,尤其擅长狂草,和张旭并称“颠张醉素”。
咱们先看诗的开头两句:“释子吾家宝,神清慧有馀”。“释子”(shì zǐ)就是指佛教徒,这里当然指的就是怀素。“馀”(yú)意思是多出来的,超过一般水平的。这两句明白如话:怀素这个佛门弟子,是我们家族的宝贝疙瘩,精神清朗,智慧过人。这起笔就定下了全诗的基调,对怀素是满满的赞赏和喜爱。
接着,“能翻梵王字,妙尽伯英书”。“梵王字”(fàn wáng zì)指的是梵文,也就是古印度的文字。“伯英”是东汉书法家张芝的字,草书大家。这两句说怀素不仅能读懂、书写梵文,还深得张芝草书的精妙。这可不是一般的夸奖,要知道,在唐朝,佛教盛行,能通晓梵文那是学问渊博的表现;书法上能与张芝比肩,那更是了不得的成就。想想看,一个年轻人,既有学问,又有艺术造诣,是不是很厉害?
“远鹤无前侣,孤云寄太虚”。“太虚”(tài xū)指天空。这两句画面感极强,像一只高飞的仙鹤,没有同伴,又像一片孤独的云彩,寄托在广阔的天空中。这是在描写怀素的什么呢?我觉得,这是在写他超凡脱俗的气质和追求。仙鹤和云彩,都是高洁、自由的象征,暗示怀素不留恋尘世,一心向往高远的精神境界。
再往下,“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这两句写得极有气势。“真如”(zhēn rú)是佛教用语,指真实、原本的自性。这两句的意思是,怀素狂放起来,对整个世界都看得很轻,而在沉醉的时候,反而能领悟到真实的佛理。这简直就是对怀素“狂僧”形象的生动写照。你看,他写狂草的时候,笔走龙蛇,挥洒自如,不正是这种“狂”和“醉”的体现吗?
接下来,“飞锡离乡久,宁亲喜腊初”。“飞锡”(fēi xī)是说僧人外出云游,因为僧人常手持锡杖。“腊初”(là chū)指农历十二月初。这两句笔锋一转,从天上回到人间,从赞美回到叙事。说的是怀素云游在外很久了,现在为了侍奉亲人,在腊月初欢喜地回到家乡。
“故池残雪满,寒柳霁烟疏”。这两句写景,描绘了家乡冬天的景象:旧时的池塘里积满了残雪,寒冷的柳树上稀疏地笼罩着雨后初晴的烟雾。“霁”(jì)指雨后或雪后转晴。这景象有些清冷,但又透着一丝静谧和温馨,与怀素归家的心境相呼应。
“寿酒还尝药,晨餐不荐鱼”。这两句写怀素回家后的生活细节:给长辈祝寿的酒里还要尝一尝药,早晨的饭菜里没有鱼。为什么呢?因为怀素是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杀生。这两句体现了怀素的孝心和对佛法的虔诚。
最后,“遥知禅诵外,健笔赋闲居”。这两句是说,可以想见,怀素在念经诵佛之余,还会用他那遒劲的笔来描写他闲适的生活。这里的“赋”,可以理解为写诗作文,更广泛点说,是进行艺术创作。
纵观全诗,钱起对怀素的赞美不是空洞的,而是建立在他对怀素的深刻了解之上的。既写了他的才华横溢、超凡脱俗,又写了他的孝心和对佛法的坚守。更重要的是,钱起把怀素的“狂”和他的艺术创作、宗教信仰联系起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立体、丰满的“狂僧”形象。
山花照坞复烧溪,树树枝枝尽可迷。
野客未来枝畔立,流莺已向树边啼。
从容只是愁风起,眷恋常须向日西。
别有妖妍胜桃李,攀来折去亦成蹊。
这首《山花》,好似一幅工笔重彩,细细描摹山花盛放的绚烂场景,让人沉醉其中,不觉时光流逝。
首联“山花照坞(wù)复烧溪,树树枝枝尽可迷”,开门见山,直接点出山花之盛。一个“照”字,一个“烧”字,用得极妙。“照”字写出山花色彩的明丽,仿佛能照亮整个山坞;“烧”字更进一步,以火喻花,渲染出一种热烈奔放的气势,溪水也被山花映得通红,好似燃烧起来一般。你瞧,这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有一种温度感,让人感受到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再看“树树枝枝尽可迷”,每一棵树,每一根枝条,都开满了山花,令人眼花缭乱。这句让人想起《红楼梦》中大观园的繁花似锦,让人迷失其中,不知身在何处。
颔联“野客未来枝畔立,流莺已向树边啼”,笔锋一转,由景及人,动静结合。“野客”或许是山野隐士,或许是诗人自己,他们还没有来得及走到花枝旁边,流莺却已经迫不及待地飞到树上,婉转啼鸣了。“流莺”二字,用得灵动,“流”字不仅描绘出黄莺飞行的姿态,更暗示了春光流逝,让人顿生珍惜之情。黄莺的啼叫,为这静谧的画面增添了声音,使整幅画卷更加生动鲜活。这情景如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同样是动静相衬,但钱起笔下的山花更显热闹喧嚣,充满生机。
颈联“从容只是愁风起,眷恋常须向日西”,是诗人情感的抒发。面对如此美景,诗人却流露出淡淡的忧愁,担心一阵风来,吹落满树繁花。“从容”二字,看似写花,实则写人,展现出诗人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惋惜。这“愁风起”,如杜甫的“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都是借落花抒发伤春惜春之情。再看“眷恋常须向日西”,诗人对山花的依恋,一直持续到太阳西沉。一个“向”字,将山花拟人化,仿佛它们也有生命,也有情感,不舍得与夕阳告别。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融入到对山花的描写中,更显含蓄蕴藉。
尾联“别有妖妍(yāo yán)胜桃李,攀来折去亦成蹊”,收束全诗,进一步赞美山花的独特魅力。“妖妍”二字,写出山花不同于桃李的艳丽,更有一种野性的美。结尾的“蹊”字,用得巧妙。山花虽然生长在山野,但因为人们喜爱攀折,竟然也形成了小路。这既是对山花受欢迎程度的侧面描写,也暗含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典故,比喻有真才实学的人,自然受到人们的敬仰。不同的是,这里的“蹊”是因山花之美而成,更强调了山花本身的魅力。
这首《山花》,用词精妙,意境优美,将山花盛开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并融入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叹,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楚乡飞鸟没,独与碧云还。
破镜催归客,残阳见旧山。
诗成流水上,梦尽落花间。
傥寄相思字,愁人定解颜。
先说题目,“送夏侯审校书东归”,直白点出送别对象和事件:朋友夏侯审,官职是校书郎,现在要回老家了。一个“归”字,奠定全诗基调,有不舍,有祝愿,或许还隐隐有些许落寞。
首联“楚乡飞鸟没(mò),独与碧云还”,起笔就是一幅开阔画面。浩渺楚地,飞鸟都消失在天际,只剩下你,与天边碧云一同归去。这两句,妙在不写人,全写景。看似写景,实则句句关情。飞鸟“没”,是视觉焦点逐渐消失,暗示友人渐行渐远。而友人呢,与“碧云”同归,“碧云”无心,象征友人淡泊心境,也可能暗示旅途孤寂。这一笔,把送别场景一下拉远,空间开阔,时间感也被拉长,离愁别绪,淡淡晕染开来。
颔联“破镜催归客,残阳见旧山”,转入对友人归途的设想。“破镜”,这里指代夫妻分别。古代常以破镜比喻夫妻离散,比如“破镜重圆”。夏侯审校书郎,想必也是有家室的人,长期在外,如今要回家,与妻子团聚,用“破镜”来形容,很贴切。“残阳”,则是归途所见。夕阳西下,照着家乡的山峦。这一联,时间感明确,“破镜”是长久分别,“残阳”是眼前景象。“催”字,既是破镜的催促,也是游子归心似箭的心情。
颈联“诗成流水上,梦尽落花间”,笔锋一转,开始回忆两人交往情景。“诗成流水上”,可以理解成两人曾一同在水边吟诗作赋,推敲佳句。这里用“流水”,很巧妙,既是实景,又象征时光流逝,过往美好,如同流水,一去不返。“梦尽落花间”,则是说两人曾经共度的美好时光,如同梦境,如今梦醒,只留下落花片片,带着淡淡伤感。这两句,将友情与景物融合,情景交融,友情深厚,却也无奈。
尾联“傥寄相思字,愁人定解颜”,总束全篇,回到送别主题。意思是说,如果以后你想我,写信给我,我这个忧愁的人,看到你的来信,一定会开心起来。“傥”是如果、假使的意思。“解颜”,就是展开愁眉,露出笑容。这一联,看似浅淡,却饱含深情。真正的友情,不一定要时时相伴,即使天各一方,书信往来,也能慰藉相思,带来欢愉。
这首诗,语言自然流畅,情感真挚动人。钱起写送别,没有那种撕心裂肺的呐喊,也没有缠绵悱恻的哀怨。他写景,开阔大气,却又处处关情;他写情,含蓄内敛,却又深沉隽永。
钱起是“大历十才子”之一,诗风清丽。这首送别诗,也体现了他这种风格。其实,古代文人送别,往往寄托很多情感。比如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那是豪迈中带着不舍;再如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那是缠绵悱恻到极致。钱起这首,介于两者之间,有不舍,但不浓烈,有祝愿,但不张扬,一切都淡淡的,却又余韵无穷。这或许就是钱起诗歌的魅力,也是唐诗的魅力。
来源:苍穹射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