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台风登陆前72小时,江门市疾控中心灯火通明。9月20日深夜,检验组的李颖记下最新数据:本周新增基孔肯雅热2238例,实验室PCR阳性率从7月的1.3%一下窜到19.4%。检测情况这样变化,很引人注意。
9月24日凌晨4时,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于珠海金湾区沿海登陆,实测阵风达16级,台风眼墙好似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席卷珠江口。
广州塔1小时的晃动幅度能够达到0.8米。在佛山顺德的105国道旁边,大片大片的铁皮屋顶被掀起的样子跟“卷纸”差不多。
省三防办统计,单单24日这一天,全省倒伏树木达1.7万棵海水倒灌致使城区有312处积水点——而且这312处积水,竟成了伊蚊钟爱的“产房”。
台风登陆前72小时,江门市疾控中心灯火通明。9月20日深夜,检验组的李颖记下最新数据:本周新增基孔肯雅热2238例,实验室PCR阳性率从7月的1.3%一下窜到19.4%。检测情况这样变化,很引人注意。
“病例曲线近乎垂直地向上攀升”,李颖在朋友圈发了这么句话,配图是一列列等着检验的血清
更让人担心的是,疫情已经扩散开来:佛山有81例,广州有47例,深圳有12例……在地铁2号线的广州南站,一位正在候车的广西籍打工者,他的体温突然一下子升到了39.4成为了广州第一个“输入后在本地传播”的案例。
23号午后,江门蓬江区白沙街道,风雨还没真正到来,防疫人员就已“严阵以待”。
居委会主任梁艳带着记者走过窄窄的小巷,每隔大概5米就能看到一只黑色的积水桶。
我们一家一户地进行排查工作,今天上午清理了426个地方。她的话还没说完呢,队伍里就响起了“砰”的一声。原来消杀队正在进行超低容量喷雾作业,那喷洒的药物是省里紧急调配过来的“噁虫威”,这种药物对于敏感种群的死亡率能达到98.3%。
旁边62岁的居民黄阿姨把裤脚撩起来,她的脚踝关节肿得就跟馒头一样;说疼得夜里都哭了,医生讲病毒就在骨头缝里面。
她家对面住着19岁的大学生小谭,小谭体温高达40℃还起了皮疹,他成为了本周的第2149例确诊病例。
省疾控中心的那个实验室里面呀,通过显微镜能看到白纹伊蚊的幼虫在那不停地晃动呢。
首席专家康敏出具一份“判决书”:珠三角地区的成蚊对溴氰菊酯的死亡率仅仅是25%,对氯菊酯的抗性指数为41.43这就表明“杀不掉还得加倍药量”。
更麻烦的情况是“可逆性”在逐渐消失。在佛山三水的郊区,对某种物质敏感的蚊群所占的比例,从2019年的62%降低到了今年的8%。
“要是还不停滥用,明年哪怕把药似香水般喷,也难灭几只”,中科院动物所的郑爱华敲着桌面提醒着
广州八医院隔离病房里,主任医师王建伟每日查房两次。他表示:“我们能做的便是退热、补液、镇痛部分患者关节痛已持续3年。”去年有项回顾性研究表明,每5名康复者里头就有1人因慢性关节炎又回到门诊。因为没有疫苗、没有抗病毒药,这样一来“防蚊”就成了唯一的防护屏障。
水利跟防疫都做到了“双清零”:台风过去后的24小时以内,城管部门和疾控人员一起上门干活儿,给312个积水点进行“扫码定位”,每个积水点都单独编上号,有专门的人负责跟进并处理。
省疾控已下发《伊蚊抗性治理指引》,要求各地每季度更换一回杀虫剂品类,严禁盲目加大剂量。而且轮换用药居然能起到延缓抗药的作用。
3.居民进行“三分钟自查”:像阳台、花盆、宠物碗、空调托盘这类东西,每天傍晚要把它们翻过来扣着或者洗刷一遍,接下来利用官方小程序“粤蚊报”拍照并上传上去,没想到AI能够识别幼虫,并且还能马上返还2元红包。
4.高风险人群“优先保障”:像65岁及以上人群、孕妇、有关节病史的人,社区会统一发放带有派卡瑞丁的驱蚊凝胶,并且要免费进行实名登记。
5.在长期科研方面弥补短板:广东正在与国家疾控局携手推进基孔肯雅病毒mRNA疫苗的Ⅰ期临床试验,预估2025年能够完成首批志愿者的入组工作。
台风已经走了,但是积水还留着;药一直在更新换代,蚊子也在暗暗变化。等下次暴雨停了以后,如果你们家阳台的托盘还能倒出水来,那就相当于给病毒送“邀请函”了。就像王建伟说的那样:“医生能帮你把体温降下去,但是能不能不被蚊子咬就得靠你自己了。”
来源:在石滩上欣赏海贝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