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怎么从“边缘人”变成“话事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4 12:11 2

摘要:回看历史,这个处境有一个人特别能理解,唐玄宗李隆基。这位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帝王,年轻的时候却被幽禁过、被放逐过,是个随时可能会丧命的“边缘王子”。而恰恰是这个一路被边缘的人,最终是把一手烂牌给打成了王炸。

回看历史,这个处境有一个人特别能理解,唐玄宗李隆基。这位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帝王,年轻的时候却被幽禁过、被放逐过,是个随时可能会丧命的“边缘王子”。而恰恰是这个一路被边缘的人,最终是把一手烂牌给打成了王炸。

边缘王子

垂拱元年秋八月初五(公元685年9月8日),唐玄宗李隆基出生,他是武则天的小儿子李旦的第三个儿子,而且是庶出。

李隆基出生的时候,父亲李旦是皇帝,但是李旦从来没有真正掌过权。

李隆基五岁的时候,武则天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李旦表现得非常恭顺,把皇位让给母亲一点没犹豫,因此他和妻儿的生活多少有了点安全感,但是不多。李隆基的妈妈窦氏,就是去见了一次婆婆武则天,然后就神秘人间蒸发了。李隆基和他的兄弟们一起,都长期过的是幽禁的生活。

李隆基出生时,父亲李旦虽为皇帝,却从未真正掌权,朝政大权牢牢掌握在祖母武则天手中。五岁那年,武则天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李旦为求自保,主动让出皇位,表面看似换来了妻儿的安全,实则危机四伏。李隆基的母亲窦氏,在进宫拜见婆婆后便神秘消失,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李隆基与兄弟们也因此长期过着幽禁的生活,童年的他,没有自由,只有无尽的孤独与恐惧。然而,命运似乎总爱开玩笑,十四岁那年,武则天突然召回三儿子李显做太子,李旦的皇位继承权就此丧失,他成了个享清福的王爷,而李隆基的人生,也即将迎来新的转折。

一个享清福的王爷的庶出的三小子,当然不会被当作一个多么重要的人物。换个角度看,这也许挺好,李隆基的生活从此多了许多自由。

唐中宗李显即位后,李隆基作为皇室成员却被封为临淄王,看似远离皇位,可谁能想到,这位荷尔蒙爆表的文艺体育生,日后竟会成为一代帝王?

李隆基二十一岁时被封为临淄王,他不仅善于骑马射箭,更是马球高手。据记载,有一次吐蕃球队与宫廷球队比赛,吐蕃场场获胜,中宗便换李隆基等王室亲贵上场。没想到,李隆基“东西驱突,风回电激,所向无前”,竟然以少胜多,反败为胜,展现了非凡的实力。然而,好景不长,景龙二年,二十四岁的李隆基却不得不离开长安。原来,当时中宗的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掌权,觉得李旦和太平公主是威胁,于是将李旦的几个儿子,包括李隆基在内,都赶出了长安城。在古代王朝,被赶出京城往往意味着政治生涯的终结。但李隆基却是个例外,他本来在长安就不受重视,离开后反而如鱼得水,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他被任命为潞州别驾,别驾的工作是作为刺史的副手,什么都可以管,实际上也就是什么都管不着,所以别驾这个职务,经常被用来安置被贬退的大臣和宗室、武将。

比较有意思的是潞州这个地方,这里古称上党,属于太行山区,地势高峻,人烟稀少,是古来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著名的长平之战,就是在这里打的。

如果李隆基是一个只会享乐的小王爷,到潞州当然会很痛苦,但当时的李隆基精力过人,好奇心无限,所以他到了潞州很开心。

李隆基就是在潞州经常巡视下属各地,学会了和基层打交道的技巧,也网罗培养了自己手下的第一批人才。

提前布局

景龙三年(公元709年)冬天,其实也就是一年多以后,李隆基借参加一次大型祭祀的机会,回到长安,然后就留在长安了。

于是李隆基开始做一件事,安排手下人和禁军中的将校联络感情。

唐朝自从建立以来,动不动就政变,政变就要控制禁军,攻占玄武门。

说到玄武门之变,你是不是只想到唐太宗那次?其实在唐朝初年,玄武门兵变可不止一次哦!

政变在唐朝初年似乎成了套路,但李隆基的政变却与众不同。他作为边缘王子,没有资格走上层路线,于是从中下层发力。他的家奴王毛仲,与禁军将帅关系密切,为李隆基结识了不少禁军高层。而尚衣奉御王崇晔,虽只是给皇帝管衣服的官,却通过他,李隆基也结识了许多禁军将领。这其中的操作,真是令人遐想连篇。公元710年,唐中宗突然去世,史书上说是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毒死的,但很多人怀疑这是李隆基为了证明政变有理而给她们扣上的罪名。真实情况可能是唐中宗年事已高,身体有病,无人加害,只是突然离世。此时,韦皇后面临一个选择:如何拟遗诏。比较优雅的方案是韦皇后掌权,相王李旦辅政,这样各派势力能暂时平衡。

如果韦皇后大权独揽,等于就是拿着大喇叭向朝臣喊:“我也想做武则天”。

结果韦皇后选择了告诉大家:“我也想做武则天”。

问题是她和武则天根本没法比。

武则天和韦皇后,同样手握大权,为何一个稳坐江山,一个却遭人怨愤?

武则天辅佐唐高宗近三十年,权力基础深厚,且有两个亲生儿子,忠于唐朝的人相信她早晚会把皇位还给李家。而韦皇后才当五年皇后,期间乱子不断,虽有权势却无威望,更无亲儿子,只有一个骄狂的女儿安乐公主,让人对未来充满恐惧。韦皇后虽水平一般,但深知权力游戏规则,她把禁军统帅都换成了韦家人。然而,韦家人虽占据要职,却无领导气质和人格魅力,仅靠刑罚立威,很快让将士们怨声载道。这时,李隆基决定行动,他没通知父亲李旦,只和姑姑太平公主联络。他让李旦置身事外,一是怕失败连累他,二是李旦是韦皇后的重点盯防对象,易走漏消息。当然,李隆基也有自己的小算盘,政变成功,功绩就都是他的。

李隆基在一个和尚一个道士的帮助下,成功摆脱了监视,联络到支持自己的禁军,成功又发动了一次玄武门之变,把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等人全部斩杀。

于是,李隆基的父亲李旦,重新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就是唐睿宗。

唐高祖李渊靠儿子坐稳皇位,那睿宗李旦呢?他可是完全依赖儿子,甚至在立太子这事儿上,都显得与众不同!

在武则天时代,李旦曾被摆上皇位,又很快被拉下,但他始终表现得特别老实顺从,比李渊还懂事几分。睿宗李旦当皇帝的第三天,就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立李隆基为太子。这立太子的事儿,本不用这么急,何况李隆基还是老三,又是庶出,按理说立他为太子并不合礼数。但就在这时,李隆基的大哥李成器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站了出来,他哭着表态说:“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这句话意思很明确,国家安定就优先立嫡长子,国家危难就优先立有功的儿子。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天下人都会失望,他宁死也不敢位居于老三之上。这番话,既体现了李成器的深明大义,也让人看到了李旦家族中的智慧与格局。

李旦、李成器都是比较软弱的性格,但是是聪明的,懂得吸取祖宗的经验教训,自觉一点,别碍事,李隆基这个小年轻太能干,我们不让他舒坦,将来自己会更不舒坦。

到这一步了,李隆基要想当皇帝,其实只剩一个障碍,就是姑姑太平公主。

所以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姑姑和侄子之间,还得再来一轮权力争夺。

睿宗李旦作为皇帝,却总把“问过太平公主了吗?”“问过三郎了吗?”挂嘴边,妹妹和儿子间他究竟会偏向谁?

睿宗李旦,这位皇帝在处理事务时,总是先关心自保,遇到事情总要问问妹妹太平公主和儿子李隆基的意见。毕竟,这两位他都得罪不起,偏向谁就意味着风险增加。最经典的一次,太平公主安排术士向李旦举报,称天象异常,预示着皇太子要当天子。这明显是太平公主想借天象之名,让李旦废黜李隆基的太子之位。然而,李旦的反应却出乎意料,他直接表示:“传德避灾,吾志决矣!”既然天象预示皇太子要当天子,那我就让位给太子。就这样,李旦真的传位给了李隆基,自己当起了太上皇。从这个操作不难看出,在妹妹和儿子之间,李旦还是更偏向儿子一些。不过,太上皇也并非完全放权,他还保留了任命三品以上官员的权力,可见其权力欲虽不多,但也并非完全没有。

睿宗李旦的这一系列操作,无疑展现了他的智慧与权谋。他既保全了自己,又在儿子和妹妹间找到了平衡。

观察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斗争,论政治操作,基本可以说,姜还是老的辣,太平公主更胜一筹。

朝堂之上偏向李隆基的高级官员,一个个被太平公主用非常合规的方式,排挤走了。最后出现了朝堂上有七个宰相,五个(或者至少是四个半)是太平公主的人的局面。

但是最后李隆基还是赢了。

靠的是什么?还是前面说的,他发动中层和基层的能力,比太平公主强。

李隆基当时已经是皇帝了,但是他以皇帝的身份,发动了一个参与人数很少的政变。

《旧唐书·玄宗本纪》里列了一个名单,李隆基靠的就是自己的两个弟弟,还有一群家奴,其中包括著名的宦官高力士,还有一些多年来结交的朋友。

他们来了一个突然袭击,先杀了太平公主任命的禁军高级将领,又杀了在值班的太平公主一党的宰相,然后逼太上皇李旦表态,就完全控制了局势。

太平公主毕竟是天之骄女,高层的权力斗争再精通,下面的事,她不懂,也就防不胜防。

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斗争,特别有“一力降十会”的感觉,前面太平公主的布局,环环相扣,复杂漂亮得很,但李隆基一个简单粗暴的斩首行动,就赢了。

来源:小许游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