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市作为农业大市,近年来坚持改革赋能,激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坚持科技赋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以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创新、实施“三通一规范”工程和推进农村“三资”规范管理为着力点,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全面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
金秋时节,硕果累累。行走在牧野大地,农业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
我市作为农业大市,近年来坚持改革赋能,激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坚持科技赋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以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创新、实施“三通一规范”工程和推进农村“三资”规范管理为着力点,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全面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勇当农业强省建设先行市。
聚力农谷让种业更强
粮食是社稷之本,种子是强农的“芯片”。
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要求,瞄准“国际一流、国内领先”,持续超常规推进中原农谷建设,打造中原农谷2.0版,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
通过“全职+柔性引人才”“高端人才带平台”,引进省级以上创新平台67家,会聚院士16名、研发团队62支,形成了以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为引领,国家、省重点实验室为主体,以关键共性技术平台为支撑,农科教融合、产学研协同、育繁推一体的种业创新生态。建成良种基地110万亩,转化新品种136个,破解“小麦—冰草”远缘杂交世界难题,我国首个小麦国审品种“普冰03”成功转化。
目前,中原农谷已实现八大领域育种全覆盖,带动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7%,冬小麦供种占全国50%以上,每年可支撑1800亿斤粮食产能,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农技集成让庄稼更壮
耕地是粮食安全的根基,建设高标准农田,就是守好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我市是粮食生产大市,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持之以恒抓好落实。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586万亩,占比83.6%,全市耕地地力等级平均达到4等以上。建设投资超过60亿元,建成比重和投入位居全省前列,为稳定粮食生产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
数字赋能田间管理,配套智慧灌溉设施,推广滴灌技术,节水节肥30%。在各县(市、区)布局苗情、墒情等监测点400余个,信息及时汇集至农情“数据大脑”,精准指导农业生产,做到“线上吹哨、线下响应”,实现了农户从传统种田向“智慧”种田的转变。2024年,粮食总产、单产增幅全省第一,在今年春、夏大旱的情况下,夏粮仍然稳定增长。
我市还创新模式做优农业服务,探索“平台运作、集体组织、多方受益”的农业服务模式,建成“15分钟农事服务圈”,提供“耕、种、管、收、售”全链条服务,通过现代化农业服务促进规模化生产。
发展农机让装备更精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需要农机装备支撑。
我市大力实施一个产业联盟、一个创新中心、一个专家委员会、一套工作方案的“四个一”工程,推动农机装备“从零部件加工到整机生产、从传统农机到特色专用农机”一体化发展。
打造集群载体,建成收获、农牧、智慧灌溉三大农机装备产业园,秸秆打捆机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生猪养殖机械全国市场占有率15%,智慧灌溉设备涵盖高标准农田建设所有产品。实施农机制造业升级行动,集聚企业249家,其中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8家。深化合作创新,与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达成全面合作,筹建的智能农机产业研究院、农机检验检测平台等项目,国家已计划将这些项目纳入“十五五”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未来将在小型化、电动化、智能化上抢占新赛道。产业共享让农民更富
我市以“三产融合、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抓住“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做大产业规模,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创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从“一粒粮”到“一条链”,让每粒粮食都更有价值。我市先后引进培育了“大北农”“米多奇”“克明面业”“五得利”“雨轩食品”“九豫全”“鲁花”“星河生物”等一批国内外大型知名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龙头企业规模,形成面制品、速冻食品、休闲食品、肉制品、特色产业五大主导产业,初步构建粮食、畜禽、油料等七大产业集群,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市级以上农产品品牌达到286个,位居全省前列。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52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73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1家。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07家,营业收入达460多亿元。
创建提质让农村更美
近年来,我市以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为主攻方向,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深化建设基本功能完备,又保留乡土韵味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千万工程”转化为新乡生动实践。
统筹各类项目、汇集各类资金、集成各类政策,强力推进“三通一规范”工程。运用项目整合一点、财政投入一点、企业让利一点、成本压缩一点、集体出资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社会募捐一点的“七个一点”投资模式,采取“政府统筹、集体主导”的建设方式,降低了投资成本,提高了资金效益,发动了群众参与。全市仅用23亿元的财政投入,撬动完成了90亿元的建设工程量,财政资金杠杆效应达1比4。工程建设不仅补齐了乡村基础设施短板,还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目前,全市自来水“户户通”已实现全覆盖,3120个任务村的道路、污水收集、弱电整治覆盖率均达到90%以上。
积极创建和美乡村建设先导片区,实施“三提三增”行动,梯次推进和美、富美、洁美乡村建设,逐步将全域行政村纳入片区化建设体系,形成和美乡村集群。获嘉县成为全省唯一入选2025年全国“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县的县(区),获中央、省级财政奖补2.2亿元;新乡县成功入选全省首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创制型先导区,并成功申报全国和美乡村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总投资近1亿元。积极探索形成月末干群联席会、“3533”党群代表议事会等机制,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
改革赋能让活力更足
我市作为首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在农村改革领域积极探索实践,持续为国家提供新经验新案例。
扎实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半篇文章,以农村“三资”管理为突破口,动态清零问题合同,系统厘清全市260多亿元农村集体资产。建立“三资”管理数字化平台,家底全上网,过程可追溯,监督提前化,有关经验做法被中纪委采用推广。
创新农村集体产权交易模式,实现农村资产资源交易集中化、公开化,激活沉睡集体资产,让改革红利惠及农民。探索试行“农票”,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证券化”,盘活乡村资源,释放振兴动能。不久前,辉县市赵固镇赵固东村13亩土地5年经营权在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平台公开发包。起始价400元/亩/年,经过14轮激烈竞价,最终以1100元/亩/年成交,溢价率达175%,为村集体额外增收4.55万元。
深入实施集体经济“消薄”计划,聚焦薄弱村,建立领导联系、部门结对、干部分包、驻村帮扶的“四个一”机制,盘活资源、专项攻坚,通过多种途径提升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全市已形成稳定发展模式的村2767个,占比77%;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60%以上。2024年,全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2.3万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00余元。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洪峰
编辑:魏涛
本文来自【新乡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