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绝望之巅》的创作灵感来自于齐奥朗和朋友们在二战后对阿尔卑斯山的攀登,以及他们在山上遭遇到的困难和危险。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设定都与他的亲身经历有着密切的关联,讲述了探险家纳帕尔和他的队友在攀登途中所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上今日头条,看深度好内容。
----
近年经常阅读《绝望之巅》。
读此书给我带来以前读欧洲哲学不同的体验。
这是法国哲学家齐奥朗(Emil Cioran,1911-1995)的成名之作,这部书的时候,作者只有23岁。
《绝望之巅》的创作灵感来自于齐奥朗和朋友们在二战后对阿尔卑斯山的攀登,以及他们在山上遭遇到的困难和危险。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设定都与他的亲身经历有着密切的关联,讲述了探险家纳帕尔和他的队友在攀登途中所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为什么绝望之巅成为主体,
首先,绝望是存在的本质。齐奥朗认为,绝望并非一种需要被疗愈的“病症”,而是人类存在的真实状态。在传统哲学或宗教中,人们往往通过理性、信仰或乐观主义来掩盖存在的虚无,但齐奥朗认为这种逃避是自欺欺人。他主张直面绝望的深渊,因为只有在彻底承认存在的荒谬与无意义时,个体才能真正清醒地面对自我与世界。
其次, 绝望是创造力的源泉。在齐奥朗看来,绝望并非终点,而是一种激发思想与艺术的能量。他在《绝望之巅》中写道:“没有绝望,就没有对生命的真正理解。”他认为,只有通过极端的痛苦与怀疑,人才能突破平庸的日常,触碰到更深层的存在体验。这种痛苦甚至可能转化为文学、艺术或哲学的创造力——齐奥朗本人的写作风格(碎片化、充满悖论与诗意)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为什么是“巅峰”(Heights)?
“绝望之巅”这一标题具有强烈的悖论感:绝望通常被视为深渊,但齐奥朗将其提升为一种“高度”。这暗示:绝望是一种精神上的极致体验,只有少数人能抵达;
在绝望的顶点,人可能获得某种超越性的视角(类似尼采的“深渊中凝视星空”);
它是对传统“幸福巅峰”的反叛,拒绝用虚假的乐观主义掩盖存在的残酷。
《绝望之巅》奠定了齐奥朗的哲学基调,他的思想影响了后现代主义与解构主义,但更独特的是他融合了东欧的忧郁传统(如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法国散文的抒情性,形成了一种诗化哲学的风格。
我觉得齐奥朗的“绝望”最终指向的并非消极的沉沦,而是一种对存在的彻底诚实——在无意义的荒原上,只有通过直面绝望,才能活出一种清醒而炽烈的生命。
#以书之名# #头条深一度#
来源:评论员何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