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泳铭说要造一台超级计算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4 11:53 1

摘要:你看了没?我看了,认真听完,消化了一遍。讲给你听。吴妈端出了一张「未来二十年 AI 革命的地图」。

云栖大会,吴妈发言完了。

你看了没?我看了,认真听完,消化了一遍。讲给你听。吴妈端出了一张「未来二十年 AI 革命的地图」。

他把 AGI、ASI 这两个在朋友圈天天被吹的词,拆成了三步走;又把「大模型」和「超级云」直接抬到了操作系统和新计算机的高度。

最后,还顺带把阿里云的打法亮了一遍,说要做 AI 时代的安卓,要投 3800 亿去造一台全球级的 AI 超级计算机。

好了,智能化革命才刚刚开始,那这场「革命」,到底和过去的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有什么不一样呢?

01

吴妈说:工业革命是把「机械外挂」装在人类身上,让体能放大;信息革命是把「数字外挂」插进世界,让我们处理信息的能力成倍提升。

可这一次,人工智能走的,是一条更猛的路。

他说:当前的世界,一场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化革命刚刚开始;这次的革命不是外骨骼是直接加了个「智力外挂」

智力外挂怎么理解呢?

一家公司要开发新车,以前得拉用户调研、开无数次会、工程师和设计师来回改几十稿,少则几个月,多则一年。

但 AI 不一样,它能一夜之间读完用户一整年的交互数据,第二天就能给出一个更精准的方案,比团队拍脑袋靠谱得多。

这就是「智力外挂」,帮我们把脑子升级了。

现在 AI 模型可能一夜之间就能读完所有用户的交互数据,推演出一个更精准的产品方案;这种杠杆感,是历史上任何技术都没给过的。

更关键的是,它的速度。吴妈用了一组数据:短短几年时间,AI 的智力「从一个高中生的水平,迅速提升到博士生的水平,还能拿到国际 IMO 的金牌」

你看,这就不再是「辅助工具」了,完全可以在顶级学科测试里和人类学霸平起平坐。

还有一点,渗透率也堪称恐怖。

他说 AI ChatBot 是「人类有史以来渗透用户最快的功能」,比历史上任何一项技术都快。再看投入:光是未来五年,全球在 AI 上的累计投入就会超过 4 万亿美元,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算力和研发投入」 。

换句话说,这是一次被资本、研发和需求同时「加速」的革命。

吴妈也没把 AGI(通用人工智能)说成终点。他强调:AGI 是一个「新的起点」,下一步是 ASI(超级人工智能)。那会是什么?

他原话:ASI 将作为全面超越人类智能的系统,有可能创造出一批超级科学家和全站的超级工程师。

想象一下,当一个 AI 可以自己研究材料学,自己设计新能源方案,甚至自己推演可持续能源的路径,未来的人类就可能真切看到——医学难题被攻克,新能源被突破,气候问题被缓解。

所以,革命是外挂智力、它的速度和投入,远超前两次革命、ASI 才是未来。这就是阿里要立的第一个叙事。

02

那这场「智能化革命」具体会怎么走?吴妈说,三步走:

第一步:智能涌现(学习人)。

过去几十年,互联网把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的知识、书籍、理论都数字化了。大模型正靠吃下这套「人类知识全集」,才开始有了泛化的智能能力。

吴妈说,这是智能涌现的阶段,核心是:

互联网把人类知识都搬进了数据库,大模型因此具备了泛化的智能,开始涌现出对话、解决问题、理解意图、推理的能力。

说白了,这玩意,就是我们过去两年熟悉的大模型体验:能聊、能写,还能帮你解几道数学题。就像一个「学霸同桌」,不一定门门精,但啥都懂点。

第二步是啥呢?叫自主行动(辅助人)。

我们正处在第二阶段的开端,这一阶段,能用自然语言直接调用外部工具,操作软件接口,甚至驱动物理设备。

吴妈强调,这是关键跨越点:AI 具备了在真实世界解决问题、制作工具、完成交互的能力,对真实世界产生巨大影响。

他还给了一个很燃的判断:未来自然语言是 AI 时代的源代码。

任何人用母语就能创造自己的 agent,你只需输入需求,AI 就能自己编写逻辑、调用工具、搭建系统,完成数字世界几乎所有的工作 。

换句话说,我们以前写代码要学 Python、Java,以后可能直接和 AI 说人话:「帮我搞一个能管理库存的系统」,它就真给你撸出来。

想想这个画面:

未来每个人都能拥有一堆自己的 AI agent,帮忙跑业务、处理文件、自动协作。AI 从「能聊」变成了「能干」,这一步会让它快速渗透到制造、金融、医疗、科研,几乎所有行业。

太抽象了,别急,还有下一步。

到第三阶段,画风更科幻了:自我迭代。吴妈说:「AI 要进入更高阶段,就要直接从物理世界获取更全面、更原始的数据」。

什么意思?

他举了个例子:自动驾驶。早期工程师写一堆规则(rule-based),结果开得磕磕绊绊;后来改成直接用端到端的传感器原始数据去训练,才让自动驾驶真正跑起来。

所以,只有和真实世界持续互动,拿到最原始的数据,AI 才能学出超越人类认知的规律。

这里的关键在于Self-Learning(自我学习)。吴妈原话:

未来的模型将通过与真实世界持续交互,获取新的数据并接收实时反馈,自主优化修正偏差,实现自我迭代与智能升级。每一次交互都是一次微调,每一次反馈都是一次参数优化。

你可以这么想,它变成一个会改教材的学生。

今天错了题,明天自己更新解题思路,后天还会重写一版更好的参考书。时间久了,它不光学得比你好,还能比你总结得更快。

好吧,学人、帮人、超人,这就是阿里眼中的智能化革命路径。

03

既然 AI 要经历「学人、帮人、超人」三步,那核心工具是什么?吴妈说:大模型是下一代操作系统。

什么意思呢?

他解释,在 AI 时代,大模型会在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之间,扮演一个全新的「中枢」;以后几乎所有用户需求、行业应用,都会通过大模型来调度完成。

吴妈原话:「未来几乎所有链接真实世界的工具接口都将与大模型进行链接,所有用户需求\行业应用将通过大模型相关的工具执行任务。」

听着是不是有点吓人?简单讲,未来你可能不用再装十几个 App,一个大模型 agent 就能全包。

那大模型怎么能当 OS?吴妈给了三件套:

自然语言 = 新的编程语言

agent = 新的软件

context = 新的 memory

再配上接口,大模型像总线,负责把各种工具和 agent 接起来;agent 之间的交互用 a2a 协议,就像今天的 API。

所以,写代码等于说人话;装软件等于 生一个 agent;上下文等于插一根内存条。这套逻辑推下去,结论是:大模型会吞掉软件。

为什么会吞掉?

过去软件开发成本高,只有少数高价值场景能被工程师做成软件。未来呢?因为大模型调用和生成的成本极低,哪怕是长尾需求,也能被数字化。

吴妈甚至说过,「未来几乎所有与计算世界打交道的软件,可能都是由大模型产生的 agent。

这话基本宣判了传统软件业的死刑。以前写软件的是几百万程序员,未来可能是几亿甚至几十亿用户,人人都能靠大模型搞定自己的小需求。换句话说,写代码会像写日记一样随意。

再看部署方式。

今天大家用大模型的方式,大多调用 API。吴妈的评价:这还停留在「大型机分时复用」的早期形态,问题一堆:数据持久化不够、缺乏长期记忆、实时性差、隐私也不好搞。

未来大模型会直接跑在所有计算设备上,比如端侧。

它会有持久记忆、可塑性,还能随时更新参数、自我迭代。就像今天的操作系统一样,既能跑在手机上,也能跑在超算里。

一句话总结:大模型不仅是工具,而是环境。

说到这里,吴妈甩出了阿里的战略选择:通义千问走开源,目标是做 AI 时代的安卓系统。

他的原话是:我们的目标是打造 AI 时代的安卓系统……我们坚定选择开源,为了全力支持开发者生态,与全球开发者一起探索 AI 应用的无限可能。

意思很直接:苹果那套高冷闭源路线,阿里玩不起;那就做安卓,用开源和生态取胜。

所以,大模型会变成操作系统,重写整个软件行业,阿里在这条路上,选择了开源这条看似「人海战术」的路子。

04

那问题来了,有了操作系统,还要什么?吴妈说:一台新的「计算机」——超级 AI 云。

为啥叫新计算机?

他给了一个类比,工业时代靠电力驱动,未来智能化时代,靠的是 TOKEN;TOKEN 会像电一样,成为最基本的资源单位,AI 的能力会被源源不断地生产、传输和消耗。

这意味着,云厂商的角色,云厂商的角色要像发电厂一样,成为整个社会的底层供给。换句话说,阿里想做的不是「卖水」,而是「建电厂」。

这会直接把算力的游戏规则改了。

因为过去几十年,计算机是 CPU 为核心;现在正在加速转向 GPU,大模型驱动的 AI 计算需要更稠密的算力、更高效的网络、更大规模的集群。

这种级别的活儿,一般云厂商根本扛不住,只有超级云能上。吴妈判断,未来全球也许只会剩下 5 到 6 家超级 AI 云平台,能满足这样的需求。

所以,阿里要给自己换个定位:

不做单纯的云服务商,要做全栈人工智能服务商。意思是,不仅有模型,还有平台,还有硬件,还有全球分布的网络,还要有一个对开发者友好的生态。

至于模型层面,他说,我们有有通义千问。

截至目前,通义千问已经开源了 300 多款模型,下载量超过 6 亿次,衍生模型 17 万个,是全球第一的开源矩阵。

平台层面,有「百炼」,这是一个开放平台,能让企业和个人在上面定制模型、快速开发 agent,还配套零代码套件和运行环境,真正帮大家孵化应用。

硬件层面,阿里云自研存储系统、网络架构、计算芯片,打造软硬一体的超级云。

最重要的,是投入。

阿里云已经在推进 3800 亿的 AI 基础设施建设,还打算继续加码;吴妈说,到 2032 年,阿里云全球数据中心的能耗规模会是 2022 年的 10 倍。

简单粗暴地说,要梭哈一台「全球级 AI 超级计算机」,而且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基建之一。

摊开来说,阿里的算盘很直白:超级 AI 云就是未来的新计算机,所有的智能化应用都要跑在它上面。谁能建成这样的电厂,谁就能真正卡住未来的命脉。

05

阿里要造操作系统,还要搞一台超级计算机。这些东西最后要跑什么?

吴妈的答案是:人机协同。

AI以后会变成你的「合伙人」。你来定目标,它来执行和优化。开会时,是「你+一堆 AI agent」。

这些 agent 各司其职,有的专盯数据,有的专做预测,有的专门写报告,效率高得离谱。

那应用场景上,这意味着,科研、工程、产业的全链路都会被重写;新材料可以更快筛选,新药物可以自动推演,新能源可以提前模拟,甚至整个产业链的效率,都能因为 AI 的加入被重新排列组合。

想象一下,一个研发实验室,以前几十个科学家轮班搞几年,才可能筛出一个候选分子;未来可能是「科学家+AI 联合实验」,一晚上跑几百万个候选分子。

说到底,这是一次生产关系的重构。

蒸汽机解放了体力,电力加速了工业化,而 AI 正在改写智力的分工。以后,人+AI 组合才是新的生产单元,协同才是常态。

在这里,阿里的定位很清楚:

搭好舞台,铺好底座。通义千问做模型,超级 AI 云做算力和网络,把环境建好,让企业和个人都能无缝接入人机协同。

换句话说,阿里以后,即是电厂,也是操作系统,更是人机协同的舞台。

好吧,事已至此,先吃饭吧;AI 接管大量工作那天到来之前,碳基生命,至少还有权利好好吃一顿,把爱的人抱牢,把不太讲道理的冲动和好奇心先喂饱。

来源:王智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