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伦敦的午后总带着点潮湿的凉意。2002 年 5 月 10 日下午 1 点,铁轨旁的梧桐叶还在风里晃悠,一列开往诺福克郡的特快火车刚驶出总站十分钟 —— 突然,刺耳的金属摩擦声撕裂了空气!像是钢铁被生生掰断,整列火车猛地向一侧倾斜,三节车厢脱轨时溅起的火花窜得老
张林 撰文
凤凰卫视主持人刘海若
一
尝过绝望,才知道什么叫做希望。
熬过黑夜,会更欣赏太阳。
要知道绝望的可怕,我们要回溯23年前的一段往事。
伦敦的午后总带着点潮湿的凉意。2002 年 5 月 10 日下午 1 点,铁轨旁的梧桐叶还在风里晃悠,一列开往诺福克郡的特快火车刚驶出总站十分钟 —— 突然,刺耳的金属摩擦声撕裂了空气!像是钢铁被生生掰断,整列火车猛地向一侧倾斜,三节车厢脱轨时溅起的火花窜得老高,最后一节铝制车厢更像被狂风卷起的铁皮盒,呼啸着翻过两个站台,卡在车站屋顶下,车身扭曲成一团。
列车倾覆现场
最后这节车厢里,有凤凰著名主持人刘海若、台湾TVBS记者巫佳静和中视记者林家欣,监控显示,三个女孩是跑步冲上这趟死亡列车的,如果她们晚到一两分钟,就可以安然躲过这场可怕的灾难。
有时候,生命的脆弱就藏在“如果”里。三个弱女子在这节翻滚的车厢里遭受重创,巫佳静和林家欣当场不治身亡。刘海若颅骨骨折、肺部严重受伤,肝脏破裂,距离死亡也只有一步之遥。就像那天伦敦的风,吹过站台时没带任何预兆,却吹断了三个年轻女孩的人生。只是海若偏不认输,在昏迷之前,她不断喊着自己的英文名字“Tayan”,还说 “I don’t want to die” 。她的话像一粒种子,落在了绝望的泥土里,等着后来的人用守护浇灌。
凤凰卫视北京的同事在5月12日得知了这个可怕的消息。凤凰网的副总裁乔海燕对我说:“我觉得海若能活下来,从面相上看,她命硬。”我将信将疑地点点头。
二
刘海若是2000年加盟凤凰卫视的,她大气、亲和,学问好,人缘更好。曾独家采访多位国际级重要人物,包括微软创办人比尔盖兹、YAHOO《雅虎》创办人杨致远等,我们凤凰网有一档保留节目,就是邀请凤凰卫视主持人前来与网友们见面、聊天。海若是2002年3月17日到网站来的。那时的凤凰网还很年轻,整个团队只有四五十名员工,办公地点是租来的北京中国农科院的信息楼,条件虽简陋,却满是朝气。
刘海若到凤凰网聊天时与乔海燕(左)、张林合影。
海若不会摆谱,很自然地聊起了自己的经历。
“我爸爸是北京人,我妈妈是广西人,妈妈有一半的壮族血统,所以有人说我看着不像汉族。我随江泽民主席到阿根廷,所有大使馆的人都和我讲西班牙文,我明明是黑头发黑眼睛,可他们却以为我是当地人。还有人说我像印度人,又说像拉丁美洲人,我觉得我应该很好认,就是一个中国人。”
“我是一个早产儿,我感谢我妈妈,我觉得老天把我留下来应该会有很大的用处,因为那个时候早产儿并不太容易存活下来。妈妈怀我到7个月的时候,医生就问我爸爸,说是要保大人还是保小孩,我爸爸说当然要保大人。我爸爸这个决定一下,看来我就要小命不保,好在医生的医术不错,我还是出来了,在保温箱里住了两个月。”
“保温箱是一个长长的箱子,我当时只有三磅,而且全身是透明的,五腑六藏都看得清楚,后来我就和我爸爸说,为什么没有留张照片给我看一下?爸爸说,你那时候可能会死掉,留下照片不是更难过吗?后来我躺在保温箱里居然活动力很强,经常乱动,经常被卡住,被卡住就哭。护士对我爸爸说,我觉得你这个小孩子应该会活下去,因为她的生命力很强。果然我长大后特别好动,他们甚至叫我‘过动儿’。我虽然小时候身体不好,可是你们很难想象我在学校是百米赛跑和跳高的冠军,我是还曾获选全台湾大专杯明星篮球运动员。我原来不知道我跑得快,记得小时候有一次一只大狼狗追我,我拼命向我爸爸那儿跑,让爸爸救我。可是爸爸说,你还真厉害,连狗都追不到你。”
海若的爸爸妈妈与凤凰卫视主持人阮次山在一起
“我的名字是爸爸取的,那时候他觉得希望我能够胸怀像大海一样能够包容,胸怀大志。其实如果大家有读过《庄子·秋水》篇,就会知道海若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北海海神的形象,文章通过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揭示了时空局限与认知边界的哲学命题。北海若以‘不因天地而觉大,不因毫末而觉小’的智慧包容性,成为庄子哲学体系中超越有限认知的象征。”
刘海若说,新闻是我的最爱。做新闻是要有热忱的。有人曾经计算过,借助银幕工作的,比如影视明星、歌星,是透过屏幕来表现他们自己的,他们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收入最少的是新闻工作者,虽然也能上屏幕,所以新闻工作者没有很大的热诚的话,真的很难做好。
如果说我能比别人做得好一点的话,是因为我很用功。我记得我有一次访问雅虎的杨志远,他到台湾来,接受了很多专访,每个人问的问题千篇一律,他觉得很烦,可是我把他们公司的报表、财务报告、股票行情都看了,我就问一些很细节的东西,所以他很惊讶,说你怎么会看这些东西,你很用功,于是他就讲了很多新的东西,我也就有了独家报道。
用功、勤奋的刘海若,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成为凤凰卫视的著名主持人和记者。她曾说:“在香港,国际的感觉会更强,你可以在这儿看到全世界,你可以感受到更多不同的观念。这对做新闻特别有帮助。”
三
谁也没有料到,噩耗会来得如此突然,如此残酷。
当浑身是血的刘海若被抢救人员从扭曲的车厢中抬出,火速送到医院后,技术高超的医生及时阻断了死神的逼近,但他们却遗憾地认为,刘海若已经处于脑死亡的边缘。
由于三位女子都是华人传媒界的知名人士,媒体立刻对此事件进行了大篇幅报道。11日,得知刘海若等人乘坐的是这列死亡列车后,时任凤凰董事局主席刘长乐给凤凰卫视欧洲台台长邵文光打电话,立刻前往出事地点和医院查证,称“不论什么结果,都要见到海若”。此后他一直通过各种办法寻求协助途径。
得知海若身受重创,生命危殆的确切消息后,刘长乐表示,一定要尽全力抢救刘海若。
刘海若在进入凤凰之前在台湾TVBS工作,打算转工到凤凰,是刘长乐亲自见工。在对刘海若进行了面试后,刘长乐评价她"大气,有潜质"。老板一锤定音,海若如愿以偿。
13日下午4点,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委托中央政府驻港办事处主任姜恩柱,给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打来电话,转达他和夫人对凤凰卫视主持人刘海若的关切,并通过凤凰卫视向海若及其家人转达深切的慰问,祝愿海若早日康复。
当晚9点的《时事直通车》节目播出这一消息时,许多人都惊呆了,谁都没有想到,为十几亿人操心的总理,还这样记挂凤凰卫视一个主持人的安危。
14日晚上,朱镕基和夫人劳安在北京观看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演出时,特别会见了给予艺术团帮助的特邀嘉宾刘长乐。朱总理嘱托刘长乐向罹难台湾记者的家属转达深切慰问,特别关注了海若的安危。他问,海若现在怎么样?刘长乐答,正在抢救中,希望她能出现奇迹。刘长乐告诉朱总理,他马上将赶赴英国去看望海若,协调抢救。朱总理连声说,那就好,那就好,那我就放心了。
实际上,当天晚上长乐先生就赶赴了伦敦。
时任副总理温家宝、外交部长唐家旋、港澳办、国台办、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也对刘海若不幸遭遇车祸受重伤表示痛心,询问海若的伤情。他们说,刘海若从事两岸新闻报道多年,勤奋敬业,为增进两岸了解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就在大陆、香港和凤凰卫视全力以赴投入抢救海若的时刻,有的台湾媒体每隔一小时就报一次海若死亡的消息。刘海若的姐姐青曼在电话里愤怒地向凤凰主持人主管沈蓓蓓诉说:“蓓蓓,台湾媒体怎么可以这样?!医生都说她还有生命力!还有生命力啊……”她的哭诉接近愤怒的咆哮,沈蓓蓓只能用尽量去安慰她。
海若的姐夫孟志斌是第一个到达英国皇家自由医院的。海若当时的样子很惨。脸肿得只能看见一个鼻尖,戴着呼吸机,吊着点滴,还在输血,对声音完全没有反映。医生告诉他,病人刚刚做完两次脑部的手术和肺、肝、肾的修补术。在24-48小时内随时可能死亡。一天后,院方又通知要给海若做脑干死亡测验。他们去掉了麻醉的针剂,用电扇给高烧中的海若降温。事实上他们认为海若已经死了。他们的想法遭到海若家人非常坚决的反对。凤凰欧洲台的邵台长与他们一起搜集了各种资料,终于知道病人的家属对死亡测定可以有第二意见的权力。
凤凰卫视帮助海若的家人请到了北京宣武医院的著名脑外科专家凌锋,由她代表病人家属表达第二意见。海若的姐姐青曼说,凌锋从下飞机就直奔医院,当她大步走在医院走廊的时候,给我的感觉,就像身背双剑行侠仗义的侠女。
著名脑外科专家凌锋
四
有时候,天意并非迷信,而是代表了一种冥冥之中的能量。
不是吗,就在列车倾覆的时候,海若笔记本中的一页纸飞出了窗外。
这页纸上用英文写着一段含义很深的话,大意是:
耐心、耐心、耐心,
这是大海所教会我们的。
耐心就是信仰,
一个人应该是开放的、谦虚的、没有选择的,
就象沙滩一样,
静静地等待着大海的礼物,
这个礼物就是“耐心和信仰”。
这简直是神的声音。也可能是海若用这种方式在于我们对话。
孟志斌拿着这张纸对英国警方讲,你们的文字确实有很深的含义,你们的病人在告诉你们 “耐心”(patient),但是你们的医生却没有“耐心”。
最大的耐心是中国医生给予的。凌锋教授受刘长乐的邀请来到伦敦后,第一句话就是,“哪怕只有一丝的希望,也必须全力以赴。”海若姐姐青曼说,听到这话,我们就像在大海中抓到浮木一样,觉得海若有救了。
凌锋指出要用冰块给海若降温,绝不能用电扇。十分钟后,冰块推了进来。接着,凌锋向英国医生表达了自己的意见:海若没有脑死。当时双方争论非常激烈,英国医生对凌锋非常排斥,甚至宣布她为不受欢迎的人。最后她和英国医院(Royal Free Memorial Hospital )谈道,“只要你们维持住病人的生命体征,我们就把她带走”, 英国的医生这才同意,就是“维持生命体征”。
这天,海若好像是要站在中国人一边反驳英国医生的话,终于有了第一声咳嗽。咳嗽就表示她的脑干是活的。这是海若在对大家说话,我活着!活着!!
海若转院回大陆时,这家英国医院的诊断书上写的是“植物人”。刘妈妈对医护人员说,等我的女儿好了,我会带她回来看你们。
五
2002年6月8日,海若转往北京宣武医院治疗。海若的救护车从首都机场开往宣武医院时,有警车开道。人们纷纷为她让路,对这位台湾女孩表达的深切的同情与尊重。
不知情的人可能以为海若的病情趋于稳定,不再有生命危险。事实上,海若依然处在死亡的边缘。医护人员看到的情景是:“深度昏迷,头肿得很大,右侧颅骨部分切除塌陷,由于颅底骨折造成右眼睑及颜面部青紫瘀血,气管切开处连着呼吸机,鼻腔插了两根管子,右下颌有个疤痕......”
此后海若又两次脑疝、中毒性休克、败血症,凶险异常。连续脑疝,一般人99%没希望,海若居然是那个1%!她以竹子般的柔韧挺了过来。
凌锋教授医术高明,中医中药也起了作用,经过四个月的抢救治疗,海若终于从深度昏迷中渐渐苏醒。
8月7日,海若的气管插管拔出来一点,忽然听到海若嘴里吐出了音节。那个名叫苏正的医生激动地问了海若一个很大陆的问题:你在哪个单位工作?海若微弱而又清晰地说,凤凰卫视。
10月31日,是刘海若的生日,那时她已经能与人进行简单的对话。凤凰卫视专门到北京的台湾饭店为她订制了一个大蛋糕,刘长乐和凤凰卫视在京的主持人抬着花篮送来了祝福。
红衣红帽的海若气色尚好,只是瘦了许多。话语和动作显得虚弱和缓慢。
2002年10月31日,刘海若在北京度过苏醒后的第一个生日
刘长乐先生、凌锋主任、海若家人和部分凤凰卫视主持人为海若庆生
刘妈妈逗她,海若,你说咱们家谁最漂亮?海若想了想说,妈妈。谁最难看?海若脱口而出:爸爸。海若爸爸在一旁听了哈哈大笑。
刘妈妈再问,今天是什么日子?海若的生日。还是什么日子?妈妈受难的日子。
真是好孩子,总能记得妈妈付出。
170多天的坚守与抗争,海若才从“植物状态”、“失语”、“全身瘫痪”这些可怕字眼里挣脱出来。
这之后就是无尽的康复之路。学习说话、吃饭、写字、行走……
海若说,一个苏医生,一个李医生,每天强迫我做复健,一睁眼就开始锻炼,被动式抬头、行走,次数多力道又大,太累了,也很痛。我想偷懒,他们很凶很严,说不努力,就好不了,重回主播台就是做梦!后来,我在《锵锵三人行》节目里谴责了他们。当然,他们是好意。海若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一次医护人员好心请她喝北京的豆汁,她只喝了一口就觉得难以下咽,人家问她味道如何,她答道,别有一番风味啦。肠粘连时,李医生让她喝香油,她实在喝不下去,含在嘴里不咽。医生说这是好东西,你还不吃。她说,好东西要朋友分享才好。 逼着医生陪她喝了一大口香油。
六
2004年,朱镕基总理退休后还在关注刘海若的病情。得知刘海若逐步康复的消息后,他委托工作人员给刘长乐先生打来电话,说想见见多次采访过他的海若。于是,长乐先生带着海若和海若的妈妈、姐姐来到中南海,拜见了朱总理和夫人劳安。朱总理看到海若,上前拥抱了她,像慈爱的父亲一样嘘寒问暖,使在场的人大为感动。
凤凰卫视为状态越来越好的海若量身定制了一个节目《海若心出发》,寓意海若在遭受重创之后 “重新出发”,用“心”去关注慈善事业和弱势群体。为了让这个节目更有吸引力,凤凰的沈蓓蓓特地邀请了香港词曲家古羽小姐创作了一首歌《你可以为这世界付出更多》。歌词写得特别戳心:
尝过绝望/你才知道/什么叫做希望
熬过黑夜/你会更欣赏太阳
学会幸福不是必然/睁开眼睛看
若听到痛苦的呼唤/哪可袖手旁观?
你可以为这世界/付出更多
能够帮助别人/你会更快乐
……
歌词含义深刻,旋律优美,但找谁来演唱呢?在征询海若的意见时,她毫不犹豫地提出了她最喜欢的歌手张学友。沈蓓蓓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情通过经纪人找到了张学友。这位好好先生一听是为慈善节目唱主题歌,而节目又是海若主持的,毫不犹豫地答应免费录制。这么爽快的张学友,让整个节目组和海若着实高兴了好一阵子。
为祝贺海若重返主播台,凤凰主持人李辉送上鲜花
海若复出时凤凰卫视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亲友与同事前来捧场
《海若心出发》得到了凤凰观众的好评,更让海若的粉丝欣喜,他们纷纷给节目写信、留言,支持海若。海若的慈善事业也收获满满,她参加了 “助人自助、对抗贫穷”活动,香港乐施会的统计结果显示,海若参加活动那年,他们收到的善款是最多的。她还成为了“红十字会”的义工,鼓励那些病患一起坚强起来,有时也到孤儿院去帮助小朋友。
海若说,我还跟着凌锋教授到云南丽江的偏僻乡村,看到有的孩子没有鞋子穿,那个地方的石头多,赤脚走路会碰伤,就决定给这些孩子每人送一双球鞋、一件T恤衫。后来,这些孩子们穿上了新鞋,高兴地拍了照片给我。
然而,海若的节目到2009年下半年停播了,虽然许多粉丝表达了遗憾和不舍,但最终还是表示了理解。因为海若最需要的是治疗和康复,脑部的重创让她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下降,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各地录制节目对身体条件要求也高,这对她本人和节目组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尤其对她的康复不利。因此,海若放下节目,进入新一轮的康复训练中。
考虑到海若不能享受香港的医疗保障,治疗康复费用高昂,一家人决定回到台北淡水居住。
刘海若说她有两个家,一个是生她养她的台湾,一个是救了她命的北京。
七
海若回到台湾后,主要是任务就是康复,康复,不停地康复。
她要跟太多的 “对手” 周旋抗争:多处骨折、多脏器破裂挫伤、脑部重创以及各种并发症,比如长期头疼、失眠、吃激素引起的超重、糖尿病等,都让她大伤元气。还有一个问题是,脑部的重创导致她频繁地产生饥饿感。因此她的功课很多很重:每天早上吃完早餐,休息一会儿就要在助理的陪伴下开始康复活动,每周一次游泳课(水疗)、一次瑜伽课,到健身房锻炼三到四次,晚上则是散步、打羽毛球,平均每天走六千到一万步,严格控制饮食,把体重和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上。
海若姐姐青曼(左)、刘海若与妈妈在一起
海若的妈妈已经80多岁了,她一直不离不弃地照顾海若,姐姐、弟弟和妹妹也给力,轮流过来帮忙。好在家里有保姆,能让妈妈省些力气。海若说,我很幸福,有个很好的妈妈,她会非常严格控制我的饮食,不能吃高糖高热量的食物,比如麦当劳,就不能吃。前不久,有朋友来看海若,说海若妈妈腰疼,不能做饭,想带麦当劳。也被妈妈叫停了。
海若吃饭几乎全在家里,很少到外面吃饭,因为她不能吃酸和辣,而别人“要吃的那些东西我吃不了”。在餐桌上,海若都会主动与大家分享一个开心的事儿或一个小故事,活跃气氛。
由于身体比较弱,海若每天都会感觉特别累,每天做完必须做的功课,就会躺下休息,也因此养成了现代人的“习惯”:手机不离手,看微信、短视频,有时也看电视和电视、IPad。目前这是她与社会沟通联络的主要渠道。
凤凰主持人胡一虎去看望海若一家
凤凰主持人事务部沈蓓蓓(后)与海若及海若妈妈
海若非常留恋在凤凰卫视的经历,那种跨越大洋的采访,那种主播台前的考验,那种伏案夜读的艰辛,跟采访对象周旋的机敏……那是一种滚烫的忙碌,一种累死累活的欣慰。海若回忆说,幸亏我会调时差,否则我早就累死了。她与昔日凤凰卫视的许多同事还保持着微信联系,与“老板”刘长乐和凌锋教授的联系更加密切。
自海若回到台湾后,长乐先生反而对她更加关心。每次出差到台湾,不论工作多忙,都要抽时间去看望海若。2023年2月,星云大师圆寂,长乐先生前往凭吊,当时,台湾当局发的签证只允许他停留48小时。参加了赞颂典礼和荼毘大典后,长乐先生只剩下两三个小时必须离台,仍专程去看望了海若。由于时间仓促,海若惋惜地说,老板,多坐一会儿吧,我连一杯咖啡都还没喝完呢!
2023年2月,长乐先生在台北看望海若,送给她一盒巧克力
海若说:“我跟老板平时都是微信联系,也会转发一些乐观向上的短视频互相激励,逢年过节一定要打电话拜年,他是我的恩师,也是我的榜样。凌锋教授很忙,退休后和北大医院的胡大一教授联合,发起成立由医疗专家组成的中国志愿医生团队。通过‘义诊、扶贫、救灾、援外’救助弱势病患群体、推动大国医疗援外。她的‘健康小屋’很有影响力,所以我一般不会去打扰她,我与她先生联系得多一些。我经常点赞、评论、转发中国志愿医生的文章和动态,叮嘱凌锋教授爱惜身体,不要过度劳累,不要被蚊子叮到。”
聊到日常生活,海若说她曾经多次想过去台北荣总去做义工,但是因为身体条件限制,自己去了可能麻烦很多人,最终还是没能成行。
海若说:“讲真心话,我的生活还是比较单调,过去的同事、朋友虽然也常来,但不可能天天陪我,好在我不怕孤单,我会看电影、看视频、看书看报,看到报章上好的文章,我会剪下来贴在笔记本里激励自己。”
“人生有很多无奈,我遭遇车祸就是我人生的重大转折,我现在的心态是活在当下,平安就好。保持乐观的情绪,想美好的事情,不钻牛角尖。就像我受伤前,在台湾有几位互有好感的朋友,也算是追求者吧。我受伤后便与他们疏远了,如今他们都成了家,有的成了科技新贵,有的成了会计师,还有的已经生了好几个小孩。说我不难过是骗人的,但是换一种想法,我觉得我应该高兴,因为我没有拖累别人,没有成为他人的累赘,这是一种幸运,而他们各有归宿,成家立业,还在关心我,与我保持联系,这让我很开心。”
佛教常说,苦是人生的常态。痛苦并非源于外在的 “命运”,而在于内在的 “无知” 与 “执着”。所以,豁达从不是 “认命”,不是否认痛苦的存在,更不是对痛苦徒劳地抗拒,而是通过觉悟痛苦的本质,在世事无常的变化中,始终保持内心的安定与慈悲。
这一点,海若似乎比常人更能觉悟。
在本文结束时,海若发来短信:我想在凌锋主任八十岁生日时,我们全家人一起赴北京帮她庆生。当然这要等很长一段时间,可是我们可以先做好准备嘛!我妈妈说过,钓鱼台国宾馆的菜做得很好吃!我这才想说,要不凌主任的八十岁寿宴就在那里办吧!我也很想念北京啊,想趁着给凌主任庆生的时候再赴北京看看。如果我说得不对,可不要骂我啊!
这样的乐天海若,你爱了吗?点赞转发,为她的韧性加油!
来源:五色之翼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