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预制菜的风越刮越猛,连一碗盖浇饭都可能是从冷库里拿出来、微波炉里热出来的。打工人白天忙成陀螺,晚上点个外卖,打开后却只看到一盘“熟悉的陌生人”——味道统一、口感机械、毫无锅气。
在今天这个预制菜横行的时代,吃顿热乎饭,成了打工人最奢侈的愿望,毕竟吃得不甘心。
“20 元吃饱,30 元吃好”,这句口号从街边苍蝇馆子喊起,硬是让江西小炒在一众连锁快餐和料理包中杀出了一条血路。
2025年,预制菜的风越刮越猛,连一碗盖浇饭都可能是从冷库里拿出来、微波炉里热出来的。打工人白天忙成陀螺,晚上点个外卖,打开后却只看到一盘“熟悉的陌生人”——味道统一、口感机械、毫无锅气。
锅气成了奢侈品,现炒成了传说。
可就在这时,一群“嘴刁”的打工人盯上了江西小炒,这玩意儿不讲套路,进门先看冰柜,没有菜单,全靠你眼力和食欲选菜。
老板早上从菜市场抢回来的菜,什么新鲜摆什么,客人看着点、自己搭配,堪称炒菜版的盲盒。
杭州西湖区工作的成都女孩小妍,几乎天天被预制菜围攻,直到某天,她在公司楼下发现了一家江西小炒。
冰柜里满是当日采购的菜,老板在后厨抡着锅铲一通猛炒,她说,“那一锅锅气冲出来,我当时就知道,这饭稳了。”
这种盲盒炒菜的魅力,不光是图个新鲜,点菜像游戏,炒菜像直播,吃饭像回家。
你可以告诉老板你不吃香菜,他就记住你;你想把腊肉里的春笋换成毛豆,他立马照办。
而价格,是江西小炒最狠的一招,在上海长宁区,一顿三菜一汤只要100块,分摊下来人均不过三十多,和那些动辄人均百元起、还用预制菜糊弄人的连锁餐厅比,江西小炒的性价比直接拉满,“打工人不是不能吃预制菜,是不能用米其林的价格吃料理包。”
深圳的nono是江西人,他说,自己最想念的就是这口江西小炒,小时候家里吃饭,常听到“搞个XX跟XX一起炒咯?”现在出了门还能在深圳吃到这一口,“就像回了家。”他还提醒,正宗的江西小炒店,名字往往叫“XX家常”或者“XX土菜馆”,门口一定有个大冰柜,“看到冰柜就放心了”。
不过,江西小炒并不完美,有的人为了效率,也开始引入预制菜。
nono说,判断店铺是否“变节”的办法很简单:看不见冰柜,炒菜没锅气,点完三分钟上桌,那基本可以告辞了。
锅气,是江西小炒的灵魂,在这里,老板不会跟你讲什么有机、低脂、慢炖,而是当着你面撒盐、放味精、加辣椒,炒出一盘让你汗流浃背还停不下筷子的下饭菜。
“不辣不香、不流汗不下饭”是江西人对炒菜的基本要求。
而这种“接地气”的炒菜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打工人每天在职场上摸爬滚打,回到饭点,只想吃一顿真材实料、热气腾腾的饭。
江西小炒的出现,正好满足了这种情绪价值。不是摆盘精致的“拍照菜”,也不是标准流程的“流水线”,而是能让人吃完说一句:“这才叫饭”的那种饭。
成都的小妍说,点菜的时候,老板会和你聊怎么搭配更好吃,你学着学着,就知道回家怎么炒腊肉、怎么配春笋。
江西小炒不光喂饱了你,也顺带教你两手好菜。“这不就是厨房里的师傅带徒弟吗?”
打工人不是不能将就,而是想认真过日子,江西小炒不是高端大气,但它足够真诚,足够实在。它是兜底的选择,是在“今天吃什么”这个世纪难题前的安心解法。
“肉蛋碳水一搭配,营养和美味就都有了。”
在这个连饭都可能是假的时代,一口锅气炒出来的热饭,就是打工人给自己的犒赏,江西小炒火,是被预制菜压抑太久后,胃和心同时做出的选择。
来源:老徐述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