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赋能“乡创客”,社会企业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4 11:25 1

摘要:“社会企业为乡村振兴带来产业增量,还能带动‘乡创客’贡献才智,将创新点落地到产品与服务中,为乡村振兴找到增长与发展的交汇点。”北京市委农工委党校教授、北京乡村振兴研究院首席专家王弢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山鹰计划”项目启动仪式活动现场/活动方供图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石文君 北京报道

“社会企业为乡村振兴带来产业增量,还能带动‘乡创客’贡献才智,将创新点落地到产品与服务中,为乡村振兴找到增长与发展的交汇点。”北京市委农工委党校教授、北京乡村振兴研究院首席专家王弢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公益力量如何以可持续的方式助力乡村振兴?社会企业又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近日,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下称“友成基金会”)“山鹰计划”项目正式启动,十八位来自江西、福建、甘肃、贵州、云南、湖南等地的从事农业、手工业等产业的乡村创业者,从自身经验出发,分享了依托公益力量和社会企业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村民增收的实践经验,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动能。

“乡创客”+社会企业,公益赋能共富共益之路

“乡创客”(又称“乡村创业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他们以社会企业为载体,将创新实践落地乡土,既创造经济效益,更传递“共富共益”的价值。“山鹰计划”项目启动仪式现场,来自贵州、甘肃、安徽等地的三位乡创客,用数年实践给出了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

在贵州雷山县的脚尧村,“脚尧”一词在苗语中的意思是“被抛弃的地方”。杨胜明是该村的村民,2018年,常年在外打工的他从广州返乡创业时,陪伴他的只有从石缝里倔强生长的老茶树,以及12个愿意跟着他“赌一把”的村民。

创业初期,杨胜明通过友成基金会的返乡青年赋能项目“乡恋计划”,学习到了市场思维、品牌故事等知识,之后的创业之路越走越宽,而研学过程中,“社会企业”几个字不断指引着他反哺家乡。

“从致富到共富,要让全村人都有钱赚!”几年来,杨胜明以雷山银球茶为核心,拓展住宿、餐厅、茶室、体验中心、面包房、咖啡厅等多种业态,引入新村民乡村共创模式,吸引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加入合作社的建设。带动周边2000余人次就业,实现年收入100余万元。同时,杨胜明每年从经营利润中抽取5%的费用,支持村里老人、妇女、儿童的慰问和活动。如今,杨胜明致力于成为乡村企业家,正让脚尧村从“被抛弃的地方”变成“共富的家园”。

甘肃张掖高台县的姚艳玲,则用非遗技艺为乡村女性搭建了居家就业的桥梁。姚艳玲成立九发女性手工合作社,为村里的贫困女性提供专业赋能,帮助她们通过学习非遗传统技艺,实现居家就业。她创新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重点帮扶乡村贫困妇女及残疾群体,累计解决100余人就业,其中近半数为残疾人,让更多残疾人实现“双手创造价值”。

“这么好的生态,不该有难吃的葡萄”,十九年前远嫁安徽太湖的四川姑娘李小玉,因一句感慨开启了生态农业探索。2019年,她接过朋友用以抵债的540亩沙地,她带着十多位农村大姐开荒,种下第一批葡萄苗,还养起湖羊抵抗风险,在这个过程中,李小玉意外发现“羊粪肥葡萄、葡萄枝喂羊”的循环密码。为改良沙地,她请教专家,将羊粪经三个月发酵灭菌制成有机肥,替代化肥;用太阳能灯、黄蓝粘板物理防虫;种出的夏黑、阳光玫瑰获绿色食品认证。

如今,李小玉的“种养循环+体验经济”模式已成为生态农业标杆。她的气候行动与绿色种养殖实践故事,入选北京大学《气候行动与性别平等协同中国案例》,让“数字化+绿色”成为乡村女性创造美好未来的“新路径”。

这三位“乡创客”的实践,只是18位“山鹰计划”首批参与者的缩影。这些乡创客能从“扎根乡土”到“带动共富”,背后离不开公益力量的精准赋能与长效支撑。

据了解,友成基金会通过调研发现,目前乡村创业者正沿着“生计保障—本地立足—市场拓展—产业引领—创新驱动”五个阶段的成长路径,逐步从个体创业者升级为创新型产业带头人。

“在国家号召高质量发展的当下,我们认为乡村振兴目前更迫切需要的是以解决社会问题或满足社会需求出发,通过采用创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和市场机制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追求的乡村社会企业家们,他们对于乡村未来的教育、健康、环境保护、乡村振兴、社区发展等领域将产生深远影响。”友成基金会有关负责人向《华夏时报》记者介绍,作为乡村人才赋能项目的“升级版”,基金会希望通过“山鹰计划”助力这部分乡村创业者“向前一步”,实现从“产业带头人”向“乡村社会企业家”的跨越,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该负责人表示,“山鹰计划”项目以“培养扎根乡土、兼具社会价值与市场能力的乡村社会企业家”为核心目标,通过两年期乡土商业课程共学赋能+在地探索专题工作坊+导师师徒制陪伴+乡村社会创新项目孵化及小额创投的模式,让山鹰们实现“社会企业家精神知行合一”“收入增长与运营效率提升”“产业发展与乡村生态发展平衡”“正向影响乡村社区”四维度的提升,同时链接资源网络,搭建起乡村社会企业家支持平台,打造乡村社会企业家发展生态。

公益让更多“乡创客”被看见与被认可

在乡村振兴领域,王弢认为,创业者群体有着其特殊性——他们创办的社会企业所创造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正是乡村振兴的长期驱动力。

“乡村领域的社会企业家若能获得帮助或公益扶持,后续用自身力量反哺乡村的效果会更为显著。”王弢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公益赋能乡村创业者创办社会企业的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更多新动能,让乡村的发展力量更充足、人才成长的路径也更清晰。记者了解到,友成基金会“小鹰计划”“猎鹰加速器”“香橙妈妈”“乡恋计划”等赋能乡村人才建设的公益项目的实施,为乡村创业者不同阶段的成长提供了较为精准的帮助,截至目前,上述公益项目共覆盖了24省230县(市)的2.6万名创业者,带动12万人实现增收。

而在这些被赋能的“乡创客”身上,也折射出乡村振兴人才发展的关键动力——被看见与被认可。

“首先,参与现场分享的十八位乡村创业者找到了一种被看见的感觉,这是目前‘乡创客’最需要的自我驱动感。其次,‘乡创客’需要被认可,被市场、家人和社会等的认可,这能够促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被看见与被认可,共同构成社会给予他们的外驱力;‘乡创客’扎根乡村的内驱力与外驱力的结合,正是未来乡村振兴人才发展的不竭动力。”王弢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

来源:华夏时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