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非马:两千年前的“抬杠”,藏着最硬核的思辨智慧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2 01:52 1

摘要:提到“白马非马”,多数人会觉得是“强词夺理”—— 白马明明是马,怎么能说“非马”?但这个流传千年的命题,并非无意义的诡辩,而是战国时期名家代表公孙龙的核心逻辑主张。其完整论述见于《公孙龙子・白马论》,相关故事还散见于《战国策・赵策》《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藏

提到“白马非马”,多数人会觉得是“强词夺理”—— 白马明明是马,怎么能说“非马”?但这个流传千年的命题,并非无意义的诡辩,而是战国时期名家代表公孙龙的核心逻辑主张。其完整论述见于《公孙龙子・白马论》,相关故事还散见于《战国策・赵策》《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藏着中国古代思辨哲学的重要脉络。

公孙龙是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做过平原君赵胜的门客。他提出“白马非马”时,并非胡搅蛮缠,而是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展开严谨论证:“马”这个概念,描述的是动物的形状(即“实”的核心属性);而“白马”是“形状 + 颜色”的结合(白的属性与马的属性叠加)。从外延看,“马”包含黄马、黑马、白马等所有同类动物,“白马”却只限定了颜色为白的马,两者范围完全不同。他进一步举例:“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 若白马等同于马,为何求白马时黄黑马无法满足需求?这个逻辑链条,在当时让不少学者哑口无言。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场景?明明事实一致,却因对 “概念的界定不同”,导致争论陷入僵局?比如有人说“兼职不算工作”,只因他将“工作” 限定为“全职稳定岗位”。

“白马非马”的争议很快蔓延开来。孔子的六世孙孔穿,曾专程到赵国找公孙龙辩论,认为他 “混淆名实关系”,但公孙龙用“孔子亦认可异名异实” 反驳:当年孔子说“楚国人不是人”,是强调“楚国人” 与“天下人”的地域差异,本质和“白马非马” 的逻辑一致,让孔穿无言以对。更有趣的是,《吕氏春秋・淫辞》记载,公孙龙曾骑着白马过关,关吏按“马过关需交税” 的规定拦他,他抛出“白马非马” 的论点,竟让关吏无法反驳,最终顺利过关。这一命题的核心矛盾,本质是“逻辑思辨” 与“日常经验” 的碰撞

很多人将“白马非马” 归为“诡辩”,但细究会发现,它其实是中国古代逻辑学的重要尝试 —— 公孙龙想通过这个命题,强调 “概念必须清晰界定”,避免因 “名实混淆” 导致沟通错位。这一点在今天仍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职场中,若把 “任务完成” 和“任务达标” 混为一谈,就会出现 “我做了但没做好” 的矛盾;生活中,把 “关心” 和 “干涉” 模糊界限,容易引发家庭争吵。荀子虽在《荀子・正名》中批评公孙龙 “惑于用名以乱实”,但也承认他 “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 这恰恰说明,其逻辑有过人之处,只是脱离了日常经验的通俗语境。

“白马非马” 流传千年,不是因为它 “正确”,而是因为它提醒我们:面对看似荒谬的观点,别急着否定,先拆解其背后的逻辑;处理问题时,先明确 “概念的边界”,才能减少无效争论。你最近有没有因 “概念界定不清”,和人产生过不必要的分歧?


来源:文话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