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祖悟道之前,执着于“打坐”,整天离群索居,在山中结庐静坐,希望通过长时间打坐的方式明心见性成佛道。
一、打坐不能成佛:
唐朝时期,在江西有一位禅师,后人称之为“马祖道一”。
马祖悟道之前,执着于“打坐”,整天离群索居,在山中结庐静坐,希望通过长时间打坐的方式明心见性成佛道。
慧能大师的亲传弟子怀让大师是悟道的高人,他知道马祖是有大智慧的,但现在执着于“打坐”,这个路子走偏了,为了渡化他,亲自去山里找马祖。
怀让大师见到马祖时,马祖正好在“打坐”,于是怀让大师在马祖打坐的边上,拿了一块砖在地上使劲“磨”了起来。
咯吱咯吱的声音,一下子就打扰到了马祖,马祖睁开眼睛,问怀让大师:“你这是在做什么?”
怀让大师回答说:“我要把这块砖磨成镜子!”
“磨砖怎么能成镜!”马祖脱口而出,愤怒的责问怀让大师。
“磨砖不能成镜,那么打坐就能成佛吗?”怀让大师也是针锋相对,当机反问。
听到这个问题,马祖一下子愣住了,多年来内心的怀疑一下子得到了印证,是的,佛由心做,怎么可以通过打坐这种形式成佛呢?
从此之后,一悟永不迷,马祖放下对打坐的执着,跟随怀让大师系统学习禅宗的“心法”,很快就明心悟道了!
《道德经心解》是正式出版发行的图书,目前只在私域小程序上销售
二、静坐的本质:“元、神”观照的修行方法
许多初学者,甚至有些老师,都会犯望文生义的错误,以为“静坐”就是坐在这里想办法让“身心静止”的修行方法。
我们重新修订《道德经》后,发现老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讲过“静”的真正内涵了。
德篇第二十:“我好静而民自正”
道篇第十六:“至虚极也,守静督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
“静”这个字,根本就不是“动或者不动”的意思,它的本意很清楚,就是现代所说的“审视”或者“谛听”。
每个人,天生的就有一种“见闻觉知”的能力,这种能力,因为是从人的本元自性中显现的,所以称其为“元”;又因为它可以一刹那间显现出整个宇宙时空万事万物,所以取它“申、生”的神奇作用,又叫它“神”,合起来就是“元、神”。
也就是说,所谓“静坐”,并非是盘腿坐在这里不动不起,这种方法不叫静坐,反而是陷入“枯寂”的毛病,让人失去“生机”。
真正的“静坐”,分为两个层面:
首先,是通过读书,通过向老师请教,梳理清楚身心世界的本元。
每个人,无论后天的地位样貌学历等等有多大差距,究其本元,却是一致的,都是从一个无形无相的先天大道那里出生,《道德经》中老子称其为“有物昆成,先天地生”。
出生之后,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就带着“见闻觉知”的作用,这种作用也是这个“本元”的自然能力。
也就是说,无论当下,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起什么,其实都是这个先天本元在起作用,并非是你这具身体的眼睛耳朵在起作用。
我们所觉知到的一切的影像,都是这个“元、神”在审视、在谛听,包括我们对这具身体“模糊”的感知......
其次,“念念不忘”这个认知,付诸体察观照的行动。
无事时,认这个“元、神”为主人,不再以这个“我”为主人,让“元、神”自然燎照,一切的念想,无论善恶,让它在“元、神”的作用中,自然出生,自然消散。从此,念头的此起彼伏,变化多端,却不再影响你的“心境”,好像与你无关一般,人的内心,真正进入“如如不动”,实际体验到了“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有的烦恼与恐惧、所有的负面情绪,一念之间,就烟消云散......
这才是真正的“静坐”!
三、认知了“静坐”的本质,疑问也就自然解决了
1、既然真正的“静坐”只是内心的“知行合一”,只是一念之间的“元、神”观照,与“静或者动”的形式无关,你盘腿坐在这里,只要学会了“元、神”观照,也可以叫“静坐”,你走路也可以“静坐”,甚至你开车,你睡觉都可以“静坐”......古人还有说的更绝对——得者便得,不历阶级,轮刀上阵,亦能得之!
2、既然“静坐”是“元、神”的一种自然燎照,它是超越时间空间的,它一直在,从未有过停歇,那么也就无所谓长短的问题,只要你念念不忘,体验观照,哪怕只有一念,也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
最后,请注意这个总结:
静坐,是“元、神”自然观照的作用,不是你这个人以及这具身体的某种“作为”!
来源:崇立聊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