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刚刚发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21:43 1

摘要:“办公室空了,书没了,老俞却笑了”——这条抖音点赞破百万,评论区里全是中年人在凌晨两点偷偷抹泪。

“办公室空了,书没了,老俞却笑了”——这条抖音点赞破百万,评论区里全是中年人在凌晨两点偷偷抹泪。

抖音画面里,俞敏洪站在焕然一新的办公室,身后是透亮的窗,脚边只剩两排矮矮的书架。

他一句“屋子亮堂了”,轻得像闲聊,却像把钝刀,割开很多人心里那团塞了十年的乱麻。

有人数了,视频全长18秒,播放量却飙到1.2亿,比很多明星新歌还高。

数字背后,是同一批人:35岁朝上,夜里睡不着,白天不敢停,办公室抽屉里囤着褪黑素,也囤着“万一被裁”的简历。

书堆消失,不是保洁阿姨勤快,是员工自发冲进去干的。

直播间的同事说,那天没人下命令,大家默契地一人抱一摞,把过道先清出来。

有人把书码进纸箱,发现最底下压着2021年“双减”那天的旧报纸,头版标题还留着“教培时代结束”。

报纸被揉成一团,却没舍得扔,塞进箱子最角落,像给过去留张底片。

老俞进门时愣了半分钟,只说一句:“原来地是这么宽的。”弹幕里飘过一句“哥,你终于把心里的石头搬走了”,点赞瞬间冲到第一。

外人看热闹,内行看数据。

第三方平台蝉妈妈显示,东方甄选直播间在视频发布后的七天里,场均销售额反季节上涨38%,而退货率降了2.3个点。

不是货变了,是人变了。

主播顿顿在凌晨场里随口提了一句“我们把老板办公室的书清空了”,下一秒小黄车被抢空,评论区齐刷“下单支持清书”。

心理学上叫“共情消费”——观众买的不是玉米,是“我也想把堆在心口的杂物扔掉”的爽感。

很多人忘了,去年“小作文”事件后,东方甄选股价一天蒸发60亿。

当时舆论一边倒:俞敏洪太软,连董宇辉都留不住。

可后续走向反常识:董宇辉拿到“与辉同行”账号,粉丝破两千万;老俞这边没骂战,没撕破脸,只把公章和1.41亿利润一并奉上。

业内人算过账,这1.41亿相当于东方甄选一个半月的净利润,换回来的是“分手不出恶言”的体面,也是直播江湖里最贵的一次“好聚好散”。

资本市场先跌后涨,一个月股价回弹45%,投资人这才看懂:老俞用一笔“分手费”买断了未来的舆论风险,比任何危机公关都便宜。

再说顿顿那次“内讧”。

去年七月,他在直播间当众吐槽公司管理混乱,热搜挂了一整天。

常规剧本是老板深夜发文“接受批评”,然后主播被雪藏。

结果老俞在视频里直接认怂:“是我没把流程理顺,锅我背。”三天后,一份内部会议纪要流出:原来顿顿吐槽的“选品流程重复审批”被砍掉了两个层级,审批时间从72小时压到18小时。

供应链的人私下说:“老板真把锅端走了,我们反而不好意思混日子。”后来顿顿没走,粉丝涨到800万,成了凌晨时段的“定海神针”。

把视角拉远,会发现“收拾办公室”是新东方第三次断臂的缩影。

第一次砍掉K9,第二次砍掉K12,第三次砍掉“老板权威”。

每一次都疼,每一次都靠“把最占地方的东西挪开”才喘过气。

直播电商的红利期只剩尾巴,东方甄选却把GMV做到了百亿量级,不是靠喊“321上链接”,是靠把老师变主播,把课堂变厨房,把知识变烟火。

别人用低价抢流量,他们用“文化直播”抢人心,客单价长期比同行高30%,退货率只有一半。

书从地上搬到心里,知识从黑板搬到玉米穗上,套路简单,却没人肯慢下来学。

所以,那条18秒的抖音为什么让中年人破防?

因为大家终于看见一个60岁的老头承认:再厚的书也撑不起公司,再强的个人也扛不住时代。

真正的自救,是允许年轻人把旧书搬走,允许自己从C位退到旁边,允许团队先发光。

评论区里最高赞的一句话说透了——“我把老俞的抖音转给老板,老板回我一句‘明天我们也收拾下会议室’,我知道,我的工位也许能亮一点。”

来源:沐南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