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秋分:为啥大家怕“秋分雨淋头”?3个关键点说清楚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3 15:33 1

摘要:一方面,它平分了秋季,意味着秋天已经走过一半;另一方面,秋分这天,白天和黑夜的时长相等,此后,黑夜逐渐变长,白天逐渐变短。

“最怕秋分雨淋头”,今日秋分,有啥可怕的?怕什么?答案来了。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今天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这可是一个特殊的节气。

一方面,它平分了秋季,意味着秋天已经走过一半;另一方面,秋分这天,白天和黑夜的时长相等,此后,黑夜逐渐变长,白天逐渐变短。

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看,秋分也至关重要,农民丰收节就定在秋分当天,足以彰显它的重要地位。

不过,民间一直流传着“最怕秋分雨淋头”的说法,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探讨探讨。

从字面意思理解,“最怕秋分雨淋头”说的是最害怕秋分节气当天下雨。

进入秋分节气后,我国不少地区受冷高压控制,天气逐渐转凉,降雨天气相对减少。如果此时出现降雨,很可能意味着冷暖空气交汇剧烈,增加了后续降雨的几率。

北方正值秋收,如果遇到持续降雨,麻烦可就大了。

一方面,收获后的农作物不易储存,很容易发霉发芽;另一方面,持续降雨会让田间土壤湿度大增,大型收割机械设备难以进入田地作业,影响收割进度。

更糟糕的是,部分农作物可能会倒伏在田间,直接造成减产。

就拿北方的玉米来说,到了秋分节气,玉米已经成熟,要是遭遇长时间降雨,不仅容易出现穗腐病,还可能导致玉米棒脱落、玉米茎秆倒伏,收获时间被迫延缓,产量和品质双双下降。

对于以种地为生的农户们来说,辛苦了好几个月,谁都不希望在最后的收获阶段出问题,所以大家都比较害怕秋分下雨。

- “秋分雨淋头,霜降鞋沾泥”:意思是如果秋分节气下雨,可能预示着后续降水偏多。

到了霜降时节,土壤中水分含量依然较高,人们行走在田间,鞋子很容易沾上泥土。也就是说,秋分当天下雨的话,一直到霜降节气,降雨天气都会比较多。

霜降在公历10月23 - 24日之间,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对秋收作物而言,如果秋分降雨后没能及时抢收玉米、大豆等作物,倒伏的风险就会增加。

而到了霜降,田间湿度大,会进一步阻碍收割机械作业,甚至可能导致已成熟的作物在田间发生霉变。

所以,这句农谚其实是在提醒农户们,要是秋分当天下雨,得优先完成露天作物的收割,避免霜降时因田间条件不好而延误农事。

从字面来看,“秋分有雨”指的是秋分节气下雨了,“寒露有冷”则是说到了寒露节气(公历10月7 - 9日),气温会明显下降。

这里的“冷”并非特指极端低温,而是相较于秋分时节的温和气候,寒露时的气温降幅能被明显感知。比如在豫东地区,日均温可能从秋分的15 - 20℃降至寒露的10℃以下。

寒露节气期间,正是北方冬小麦播种的高峰期,如果小麦播种后遇到大幅度降温天气,可能会抑制小麦正常发芽出苗,降低出苗率。

小麦虽然是耐寒性较强的越冬作物,但适宜萌发温度为15 - 20℃,当温度低于5℃时,种子无法正常发芽出苗,即便勉强出苗,也是弱苗,难以安全越冬。

碰到这种情况,有些农户会选择补种,有些农户只能无奈放弃,来年的产量自然就上不去了。所以,从这句农谚来看,大家也比较害怕秋分下雨。

除了秋分害怕下雨的农谚,按照农谚的说法,秋分当天打雷,同样是不好的预兆。

比如“秋分雷电闪,冬来米价贵”,字面意思是如果秋分打雷又闪电,当年的大米价格会比较贵。从天气角度分析,这说明气候未按常规节奏入秋,打乱了季节更替。这样一来,一方面会影响当季秋收,另一方面也会引发后续气候的连锁反应。

例如,冬季可能寒潮提前、气温偏低,影响冬小麦等越冬作物的生长,造成粮食减产。市场上粮食供应量减少,供不应求时,米价(粮价)自然就会上涨。

在古代,交通和仓储条件都不发达,冬季粮食供应本就紧张,要是再碰上秋分打雷导致气候异常,那可真是雪上加霜。

当然,如今气候不断变化,这些农谚不一定完全适用了。但它们所表达的含义,依然值得我们借鉴。

毕竟,这都是老祖宗们历经无数岁月,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蕴含着他们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来源:小蔚观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