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字科技为历史文化注入全新活力、开启崭新未来。9月23日,在“保护传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平行论坛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分享文化遗产领域的新消息、新成果,深入探讨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创新应用。
数字科技为历史文化注入全新活力、开启崭新未来。9月23日,在“保护传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平行论坛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分享文化遗产领域的新消息、新成果,深入探讨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创新应用。
数字技术打破文物保护时空界限
“数字技术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让文化遗产‘家底’更清晰、更完整,管理更精准、更科学。”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分享了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建设的新进展,“依托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石窟寺专项调查、长城资源调查等重大资源调查成果,整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数据,文物基础数据规模持续扩大。”
放眼全国,卫星遥感执法监测实现对40余处世界文化遗产、505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全覆盖。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为基础的数字化安全监管平台,通过智能传感及时预警文物安全风险,为推动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提供了坚实保障。“从宏观区域安全防护到文物本体保护修复,数字技术不仅可以做不眠不休的‘天眼’,还能为文物‘祛病延年’提供药方。”饶权举例,高多维感知、多元数据组合,常态化应用于文物材质分析、病损探测等场景,为制定保护方案提供精准依据。正是依靠这些技术,莫高窟、贝叶经等珍贵脆弱文物信息得以永久保存。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美国全国委员会主席道格拉斯·寇莫现场展示了几幅数字图像,分享了卫星遥感和雷达传感技术在马丘比丘等考古遗址大尺度探查与分析上的应用。“依托这些新技术,我们可以实时获取进入遗址区的游客流动情况,更直观地了解人类活动对文化遗产造成的影响,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更精准的决策。”他说,数字技术的发展,让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数字博物馆打造文化共享空间
论坛上,嘉宾们分享了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实践,讲述一座座孪生数字博物馆的故事。
“数字故宫的建设经历了将近30年,我们不断追溯数字技术的进步,已经建成一网、一库、一平台的架构,不断推动故宫的信息化发展。”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介绍,该院的数字文物库采集了约10万件文物的高清影像,方便世界各地的观众随时欣赏。“随着采集数量的积累,这个库还会不断‘生长’。”
“我们利用AI(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等技术手段,让观众更方便地检索自己感兴趣的文物,‘走’进自己喜爱的故宫。”朱鸿文举例,在“故宫名画记”中,扫描文物的精度可以达到10亿像素,甚至60亿像素,“这会比身临其境地看实物还要清楚。”
敦煌研究院同样在科技保护与虚拟展示领域有着丰富经验。该院副院长俞天秀分享了一组数据:“数字敦煌资源库”已实现30个洞窟高清壁画图像和全景漫游节目全球共享。截至目前,已有78个国家的观众访问过,访问量超过2000万次。在“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1.1万余份数字资源开放共享,实现文化资源的安全高效流动。
俞天秀介绍,该院先后上线了“数字藏经洞”云游戏和“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以游戏的场景再现藏经洞从发现到流失的过程,让观众了解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的信息等。该院还充分利用数字资源,以动静结合、虚实相间的形式,让敦煌艺术走出莫高窟,在国内外举办了50余场次的数字敦煌展。“我们还将继续深度挖掘海量数字资源,借助高科技展示手段和共享平台,让敦煌石窟数字资源以安全可靠的方式开放共享,助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数字传播激活文化遗产当代价值
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在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得天独厚。近年来,北京积极构建文物数字化保护体系,实现世界文化遗产动态监测和精细化管理,建立长城全周期数字档案,建成三山五园智能保护系统“文物大脑”,特别是北京中轴线数字化保护、展示与传播让“古都脊梁”转化为公众可感、可知、可互动的文化长廊。
“北京中轴线申遗以来,我们以开放共享的科技生态,激活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金锡彬说,该中心打造的“云上中轴”项目,不仅是文化展示平台,更是公众参与遗产保护的入口。其中,“数字打更人”功能实现了“人人可巡查、人人可守护”的愿景。截至目前,该活动累计吸引109万名公众参与,获得巡检记录8.9万余条、巡检图片16.9万余张。今年,在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之际,“云上中轴”小程序国际版面向全球发布并上线,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
故宫的数字孪生项目计划明年建成,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对古建筑的保护、对文物展厅的管理,为观众提供便利服务。朱鸿文透露,故宫北院区计划明年上半年竣工。该院区也涵盖了数字展厅、数字影院等。
“于我们而言,将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展示相结合至关重要,这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法国奥弗涅-罗讷-阿尔卑斯大区副主席索菲·罗特科普夫,通过展示肖维岩洞的360度全景影像,分享了法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她说,随着公众对肖维岩洞兴趣的高涨,阿尔卑斯大区推出了一部可支持虚拟现实观看的影片,让观众在家中也能身临其境地欣赏岩壁上的精美壁画。“我们还在不断推进建筑、景观遗址或考古遗址的3D重建,文物数字化,以及互动参观路线的开发,对有助于提升遗产价值和优化游客体验的创新科技项目给予支持。”
来源:北京科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