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想着先去麦当劳凑合干着,结果还被拒了——理由居然是“没经验”。这可这不是玩笑,而是如今在硅谷和整个科技行业里真实上演的困境。
这事儿得从一个叫扎克·泰勒的年轻人说起。他是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2023届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
可毕业后,他干了件让人瞠目结舌的事——一口气投了快6000份工作,结果只拿到13次面试,最后连一份工作都没落下。
他想着先去麦当劳凑合干着,结果还被拒了——理由居然是“没经验”。这可这不是玩笑,而是如今在硅谷和整个科技行业里真实上演的困境。
曾经人人追捧的“金饭碗”——计算机专业,现在却让一大票像泰勒这样的毕业生陷入了就业寒冬。
2025年5月,美国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2到27岁的计计算机科学专业毕业生失业率达到6.1%,而计算机工程专业更是高达7.5%,都创下了历史新高。
到底怎么了?高科技行业的“黄金时代”,难道真的要熄火了?
前几年疫情时疯狂招人,现在裁员只是在“挤水分”,把多余的人员优化掉,过两年市场回暖就好了。这种看法,听起来有道理,但它解释不了问题的根本。
如果只是周期性调整,裁掉的应该是冗余部门和边缘业务,但现实情况是,入门级岗位的需求正在急剧萎缩。
根据独立裁员追踪网站Layoffs.fyi的统计,2024 年,551 家科技公司裁员超过 15 万人;到了 2025 年,仅仅前三个季度,199 家科技公司裁员人数就接近 9 万。
亚马逊的首席执行官安迪·贾西在备忘录里说得很明白,公司广泛使用AI后效率提升,预计会减少总体员工人数。
过去科技行业的人才结构像个金字塔,底层有大量的入门岗位,能吸纳无数应届毕业生,让他们有机会成长。
但现在,AI正在“削平”这个金字塔的底部。企业不再需要那么多“学徒”来敲基础代码,他们更倾向于直接招聘那些有经验、能解决复杂问题的资深工程师。
技术是中性的,AI也可以是程序员的得力助手,帮他们提高效率,为什么一定要看作是对手呢?
这种观点忽视了当下年轻人所处的真实经济环境。纽约大学教授苏西·韦尔奇在访谈中提到了一个深刻的观察:年轻一代的职业倦怠,根源在于对未来的失望。
一位25岁的年轻人对她说:“你那时有希望。”这句话戳中了要害。当努力不再能保证换来相应的回报时,希望就成了奢侈品。
根据2024年的盖洛普民调,只有31%的35岁以下员工认为自己“生活得很好”。
经济现实更为残酷:高达87%的Z世代年轻人买不起房,他们平均每月要偿还526美元的学生贷款,这个数字几乎是社会平均水平的两倍。
在这样的重压之下,一份高薪、有前景的科技工作,是他们摆脱困境、实现阶层跃升最现实的指望。
而AI的冲击,恰恰发生在这个关键节点上,它切断了许多年轻人眼中最重要的一条上升通道。
Kickresume的报告显示,去年毕业的学生中,有58%的人仍在寻找全职工作,而在前几代人里,这个比例只有25%。“此外,仅有 12% 的 Z 世代在毕业时就能获得全职工作,而早期毕业生的这一比例高达 40%。
当一个背负着沉重债务的计算机毕业生,发现自己连进入行业的门票都拿不到时,AI就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辅助工具”,而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来源:有趣的科技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