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逖5首经典诗作: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21 06:25 1

摘要:孙逖(696~761),唐朝大臣、史学家,祖籍潞州涉县(今河北涉县),自幼文思敏捷,15岁时因作《土火炉赋》被雍州刺史崔日用赏识,结为忘年之交。

孙逖(696~761),唐朝大臣、史学家,祖籍潞州涉县(今河北涉县),自幼文思敏捷,15岁时因作《土火炉赋》被雍州刺史崔日用赏识,结为忘年之交。

开元十年(722年),经崔日用举荐,受唐玄宗接见并擢为左拾遗,后历任考功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他主持科举时以公正著称,选拔了颜真卿、李华、萧颖士等人才,颜真卿赞其“人文之宗师”,所录多为显官名士。

本文孙逖这五首诗,题材多样,包括送别、纪行、怀古感旧。它们共同展现了诗人作为唐代官员的生活轨迹和内心世界。诗歌语言典雅工整,继承了初唐宫廷诗的一些特点,但更注重写景状物和真情实感的流露。

无论是送别友人时对路途的想象,还是夜泊江城时的开阔景象,或是节日里对京城繁华的回忆,以及江行途中的孤寂乡愁,孙逖都善于捕捉特定场景下的气氛和细节,融情于景。

尤其后两首《江行有怀》和《夜宿浙江》,将旅途的艰辛、秋景的萧瑟与浓重的思乡(特别是对洛阳的思念)结合得尤为出色,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盛唐诗歌在抒情和写景方面的成熟。

东海天台山,南方缙(jìn)云驿。

溪澄问人隐,岩险烦登陟(zhì)。

潭壑随星使,轩车绕春色。

傥(tǎng)寻琪树人,为报长相忆。

孙逖这首诗是写给一位姓杨的朋友。这位杨法曹(唐代官职名,负责司法事务)要去括州(今浙江丽水一带)巡察。诗歌开头就点明了目的地。括州地处东南,靠近东海,境内有著名的天台山。

杨法曹此行还要经过南方的缙云驿站。这两个地名,天台山和缙云,都带着一丝仙气和险峻感。天台山自古就有神仙传说,风景奇秀。缙云也是山名,地势不凡。开篇就给这次出行定下了一个基调:路途遥远,地方不一般。

接着诗人想象朋友路上的情景。“溪澄问人隐”,清澈的溪水边,也许适合探访隐居的高人。这句暗含了对朋友此行可能遇到的风雅之事的期待,也符合魏晋以来士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括州一带多山,所以“岩险烦登陟”。险峻的山岩,需要费力攀登。这既是写实,点出旅途的艰辛,也隐隐透出对朋友不畏艰难、履行职责的赞许。一个“烦”字,用得很口语化,却很传神,把那种需要不断攀爬的辛苦写了出来。

“潭壑随星使,轩车绕春色。”“星使”是对朝廷使者的美称,这里指杨法曹。他将深入潭水深谷,巡查民情。同时,他的车驾(轩车)又行进在明媚的春光里。艰险的公务和美好的春景交织在一起。这展现了杨法曹作为朝廷命官的威仪,也暗示了旅途中并非全是辛苦,亦有春色可赏。

孙逖作为宫廷诗人,写这类应酬赠别诗,很注重场面和身份的描绘。

最后两句是嘱托和思念。“傥寻琪树人,为报长相忆。”“琪树”是传说中仙境里的玉树。“琪树人”可以理解为仙人,或者引申为当地有才德的隐士、名流。

诗人说,如果你(杨法曹)在括州寻访到了像琪树下仙人那样的高士,请替我转告,我一直记挂着他们(或记挂着你)。这里用了典故,显得很雅致。

整首诗写得雍容典雅,既符合送别官员的场合,也融入了个人情谊和对远方风物的想象。它展现了盛唐诗人描写山水地理的兴趣,也体现了当时官场文人间的交往方式。

夜入丹阳郡,天高气象秋。

海隅云汉转,江畔火星流。

城郭传金柝(tuò),闾阎闭绿洲。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孙逖在秋天的夜晚抵达润州(今江苏镇江)的情景。润州在唐代又称丹阳郡,是江南重镇,地处长江下游。

一开篇就点明了时间和地点:“夜入丹阳郡”。紧接着一句“天高气象秋”,寥寥五字,就把秋夜的特征勾勒出来。秋天天空显得格外高远,空气清爽,有种开阔肃净的感觉。这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接下来是壮阔的景象描写。“海隅云汉转”,润州靠近长江入海口,称为“海隅”。诗人抬头仰望,感觉星河(云汉)都在天边缓缓转动。这是大视野的观察,写出了宇宙的浩瀚和时间的流逝感。“江畔火星流”,目光转向江边,看到的或许是船上的渔火、岸边的灯火,星星点点,如同流动的火星。

这两句对仗工整,一写天上,一写地上(江面),动静结合,描绘出秋夜江城宏大而又有些神秘的景象。这种开阔的意境,很有盛唐气象。

视线再从远处拉近到城内。“城郭传金柝”,城市里传来了打更人敲打梆子(金柝)的声音。这声音在寂静的秋夜里显得格外清晰,点明了夜晚的深沉,也带来一种时间的节奏感。

“闾阎闭绿洲”,居民区(闾阎)的门户都已经关闭。这个“绿洲”用得很有意思,可能指城中树木葱茏的区域,也可能是对整个润州城的美称,如同沙漠中的绿洲。夜晚降临,城市安静下来,进入了休息的状态。这两句写的是近景和声音,与前面的远景形成对比,画面层次丰富。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心境和打算。“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诗人似乎因为某种原因(可能城门已关,或找不到住处),需要在城外或船上过夜。但他心态很坦然。他期待明天风向好转(“风回更好”),旅途会更顺利。

对于今晚在外面住宿(“露宿”),他觉得没什么大不了(“何妨”)。这体现了一种随遇而安的旷达胸襟,也暗示了旅途中的些许波折。这首诗描绘了抵达润州时的夜景,从天上的星河到江边的灯火,再到城内的更声和寂静的街巷,层次分明。它不仅写景,也写出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感受和心态,既有对壮丽景色的欣赏,也有面对不便时的从容。

天津御柳碧遥遥,轩骑相从半下朝。

行乐光辉寒食借,太平歌舞晚春饶。

红妆楼下东郊道,青草洲边南渡桥。

坐见司空扫西第,看君侍从落花朝。

这首诗的题目告诉我们,它是孙逖写的一首“和诗”,也就是应和别人的作品。时间是上巳节和寒食节相连的时候,内容是怀念京城洛阳(唐代东都)。孙逖当时可能不在洛阳,所以用诗来表达思念之情。

开头两句就描绘了洛阳的繁华景象。“天津御柳碧遥遥”,洛阳城里有座著名的天津桥,桥边的皇家柳树(御柳)一片碧绿,望不到头。“轩骑相从半下朝”,官员们的车马(轩骑)成群结队,刚从早朝(半下朝)回来。这画面,既有春天的色彩(碧柳),又有京城的威仪和忙碌(官员下朝)。“遥遥”二字,不仅写柳树之长,也可能带了诗人身在远方的距离感。

接下来两句写节日的盛况。“行乐光辉寒食借,太平歌舞晚春饶。”寒食节紧挨着清明,正是踏青游玩的好时节。人们出来游玩(行乐),处处一片光辉景象。这似乎是借了寒食节的名义,其实享受的是太平盛世下的晚春之乐。

当时社会安定,歌舞活动很多(饶)。这两句直接点出了盛世景象和节日气氛,洋溢着一种自豪感和欢乐。上巳节有临水祓禊(古代在水边洗濯以除不祥)的风俗,寒食、清明则是踏青、郊游的重要日子,这些在唐代都非常热闹。

然后诗人用更具体的意象来描绘洛阳春日的热闹。“红妆楼下东郊道,青草洲边南渡桥。”东郊的大路上,可以看到楼上有打扮漂亮的女子(红妆)在观看。南渡桥旁边,是青草茂盛的沙洲。这都是人们春游常去的地方。诗人选取了典型的地点和人物(红妆),画面感很强,色彩鲜明(红、青),充满了生活气息。这些都是他对洛阳春日风光的美好回忆。

最后两句,诗人将想象转回到他所“和”的那首诗的主人,或者说,转回到他所怀念的京洛故人身上。“坐见司空扫西第,看君侍从落花朝。”“司空”是高级官职,这里可能指代某位具体人物。“第”是府邸。诗人仿佛看见那位司空正在打扫他西边的宅院(也许是准备节日待客)。

然后又想象看到“君”(指对方,或泛指在洛阳的朋友、同僚)带着随从(侍从),在落花时节的早晨(落花朝,也指暮春)出行或参加活动。这两句将宏大的京城景象落到了具体的人和事上,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和关注,也再次点明了时节(落花朝)。

整首诗语言华丽,对仗工整,充满了对洛阳繁华春景的细致描绘和深情回忆,是典型的盛唐宫廷诗风格,既有对太平盛世的歌颂,也饱含着个人的怀念之情。

秋水明川路,轻舟转石圻(qí)。

霜多山橘熟,寒至浦禽稀。

飞席乘风势,回流荡日晖。

昼行疑海若,夕梦识江妃。

野霁看吴尽,天长望洛非。

不知何岁月,一似暮潮归。

孙逖这首《江行有怀》,抒发了在秋天乘船行于江上时的感受和思念。诗题点明了是“江行”途中的“有怀”,情感基调是带有思念和感怀的。

开头两句点明时节和行程。“秋水明川路”,秋天的江水清澈明亮,照亮了前行的水道。“轻舟转石圻”,乘坐的小船(轻舟)灵活地绕过江边的石滩(石圻)。“明”字写出秋水特点,“转”字描绘行船的动态,画面简洁生动。

接下来两句是写沿途所见,深化秋意。“霜多山橘熟”,秋深霜重,山上的橘子都成熟了。“寒至浦禽稀”,天气变冷,水边的鸟儿也变得稀少了。这两句通过具体的物候变化(橘熟、禽稀)和感官体验(霜多、寒至),渲染了深秋萧瑟的气氛,也暗示了旅途的季节背景。

中间四句集中描写行船的感受和想象。“飞席乘风势”,船行很快,感觉像在空中飞,是借助了风的力量。“回流荡日晖”,江上的回旋水流,摇荡着映在水面的日光。这一联写船行的迅疾和江水的动态,很有气势。

接着两句运用了神话典故:“昼行疑海若,夕梦识江妃。”白天在江上航行,恍惚间以为遇到了海神(海若);晚上做梦,仿佛认识了传说中的江神洛神(江妃,也泛指江河女神)。这奇特的想象,一方面写出了江行体验的非同寻常,另一方面,“江妃”常与洛水联系,可能也暗含了诗人对洛阳的思念,或者是因为旅途寂寞而产生的幻梦之感。

最后四句转入抒情。“野霁看吴尽”,雨后天晴(野霁),放眼望去,似乎看尽了整个吴地(长江下游地区)。视野开阔,但更显自身渺小和远离故土。“天长望洛非”,天空辽阔无垠(天长),但向着洛阳的方向望去,却什么也看不到(望洛非)。

一个“尽”字,一个“非”字,表达了空间的广阔和距离的遥远,以及无法望见目标的失落感。这种失落感凝聚在最后两句:“不知何岁月,一似暮潮归。”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何岁月),才能回去呢?自己就像傍晚时分的潮水一样,身不由己地向前流淌、离家越来越远,归期渺茫。用“暮潮归”作比,既切合江行的背景,又形象地表达了那种身不由己、前路茫茫、思归不得的愁绪。

全诗从写景到抒情,层次清晰,意境开阔而又情思绵邈,是唐代行旅诗中的佳作。

扁舟夜入江潭泊,露白风高气萧索。

富春渚上潮未还,天姥岑边月初落。

烟水茫茫多苦辛,更闻江上越人吟。

洛阳城阙何时见,西北浮云朝暝深。

这首诗是孙逖在夜里停船住宿于浙江(即钱塘江)时的作品。诗歌开篇就营造出一种凄清萧瑟的氛围。“扁舟夜入江潭泊”,一叶小船(扁舟)在夜色中驶入江湾深处(江潭)停泊下来。交代了时间(夜)、地点(江潭)、事件(停泊)。

“露白风高气萧索”,岸边草上已结白露,江上风声很大,周围的景象(气)显得非常萧条、冷落(萧索)。这七个字,从视觉(露白)、听觉(风高)、感觉(气萧索)多方面渲染了秋夜江宿的清冷环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接下来两句点染具体的地理环境和时间。“富春渚上潮未还”,船停泊的地方靠近富春江的沙洲(富春渚,让人联想到东汉隐士严子陵),此时钱塘江著名的大潮还没有回来。

“天姥岑边月初落”,远处的天姥山(浙江名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使之闻名)山峰(岑)旁边,月亮已经开始落下去了。这两个地名,富春渚和天姥山,都是富有文化意蕴的地方,暗示了诗人身处的地域。潮水未还、月已西沉,进一步描绘了夜深人静、时光流逝的景象,也增添了几分寂寥感。

在这种环境下,诗人的感受是什么呢?“烟水茫茫多苦辛”,眼前是烟波浩渺的江水,旅途充满了辛苦(苦辛)。“茫茫”二字既是写景,也是写心境的迷茫和愁绪的深广。

“更闻江上越人吟”,更何况(更闻)还听到了江上传来越地(浙江一带古称越)人的歌吟声。这种歌吟,在如此萧索的夜晚,很可能也是表达漂泊、思乡或生活艰辛的内容,这就更加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愁苦。“越人吟”起到了以声衬情、引人共鸣的作用。

最后两句,诗人的思绪飞向了遥远的京城。“洛阳城阙何时见”,繁华的京城洛阳(洛阳城阙),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呢?这是直接的叩问,饱含着强烈的思归之情。

“西北浮云朝暝深”,抬头望向西北方向(洛阳所在方位),只见浮云从早到晚(朝暝)层层叠叠,越来越浓厚(深)。这浮云既是眼前的实景,也象征着重重阻隔和归途的渺茫。

诗人望不见洛阳,只能看到遮蔽视线的浮云,这使得他的思乡之情更加深沉和无奈。整首诗情景交融,从凄清的江夜景色,到触发愁思的越人歌吟,最终落到对遥远京城的无限思念上,情感层层递进,意境深远,将旅途的孤寂和浓重的乡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来源:七彩精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