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消费为何成经济发展核心?五大逻辑解析为何必须大力支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4 10:29 1

摘要:2025年9月,商务部联合9个部门发布了《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核心就一句话:服务消费太关键,得扶一把。

2025年9月,商务部联合9个部门发布了《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核心就一句话:服务消费太关键,得扶一把。

这已经是今年第三次为服务消费站台了,连财政部和央行都出手,贴息贷款、力挺餐饮、住宿、文旅、养老等行业。政策这么密集,背后有五个很现实的原因。

第一个逻辑,服务消费正在成为拉动内需的主力军。以前说起消费,大多数人想到的还是买衣服、买手机、逛超市。

但现在,吃顿饭、看场展、报个网课、做个体检,这些服务类消费已经悄悄占据了大半壁江山。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20年到2024年,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年均增长9.6%。2024年,全国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同比增长7.4%,占整个消费支出的46.1%。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服务零售额的增速比商品零售额快了3个百分点。这说明什么?说明大家更愿意为“体验”花钱,而不是再买一件用不上的物件。

服务消费的“带货”能力其实很强。比如旅游,一个人去趟西安,不只是买门票,还要吃住行、买纪念品,带动的是整条产业。

这种消费自带“乘法效应”,比单纯买东西更能拉动经济。这也跟大家收入变高有关。

2024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涨了5.1%,有钱了,自然更愿意花在开心、健康、有文化感的服务上。

第二个逻辑,服务消费逼着产业往上走。过去制造业是主力,但现在制造也讲究“+服务”。

像汽车,不只造车,还做智能联网和金融服务,变成了“智造+服务”;医疗也在发力,线上问诊、远程会诊、AI诊断越来越多;

教育更热闹,网课、个性化辅导、直播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说到底,服务消费的火热,正在带动整个产业升级优化。

第三个逻辑,它解决了一个老大难问题:就业。服务业向来是就业大户,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比如家政、餐饮、零售、物流。

这些行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转移人口和城市待业青年。人社部数据显示,光是家政服务从业人数就超过3000万人。

而在高端服务业,比如金融科技、数字医疗、AI行业,也诞生了大量高薪岗位。国家也在加码支持,比如财政贴息、职业培训、技能认证,这些都是在为服务业“打地基”。

第四个逻辑,它跟老百姓的幸福感直接挂钩。服务消费不只是让你吃得好、玩得爽,更是在医疗、教育、养老这些基本公共服务上,让人少花冤枉钱。

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长了9.8%,医疗保健支出增长了3.6%。说明大家愿意在健康和精神层面投资,这是消费升级的体现。

国家也在推政策,比如让博物馆多搞点有意思的展览,开“银发旅游列车”让老年人也能自由行。这些政策不仅让大家生活更舒适,还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最后一个逻辑,服务消费是打通“双循环”的关键一环。所谓“双循环”,就是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互促的新发展格局。

服务消费天然具备国际属性,比如高端医疗、国际教育、文化交流,这些都能吸引国外资源进入中国市场。

同时,中国自己的服务模式,比如移动支付、共享经济,也在通过跨境电商走出国门。

商务部也在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把更多服务业项目纳入《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这波操作,不只是让中国人受益,也让中国服务业在全球更有竞争力。

服务消费已经不是“消费升级”的附属品,而是直接撑起了经济发展的半边天。

它就是那个看起来不起眼、其实早已站在风口的“潜力股”。把它扶起来,不仅稳了经济,也暖了民心。

来源:瑛子的分享日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