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经济搞不好,总统就什么都不是:一场“风暴”正向米莱袭来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3 04:35 1

摘要:短短几周内,外界对哈维尔·米莱(Javier Milei)政府的预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逆转。这位阿根廷总统,如今面对一场正在形成的“完美风暴”,却显得束手无策:金融市场已经背弃了他,其核心圈层正被腐败丑闻所困扰,更有迹象表明,部分庇隆主义者正在密谋,企图阻止这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拉美新说观点

短短几周内,外界对哈维尔·米莱(Javier Milei)政府的预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逆转。这位阿根廷总统,如今面对一场正在形成的“完美风暴”,却显得束手无策:金融市场已经背弃了他,其核心圈层正被腐败丑闻所困扰,更有迹象表明,部分庇隆主义者正在密谋,企图阻止这位自由主义领袖完成他的总统任期。

“如果经济无法正常运转,米莱就将一无是是。”政治分析师路易斯·托内利(Luis Tonelli)向《世界报》解释道。他强调:“在阿根廷当总统,本质上就是一项工作:维持美元的稳定。因为一旦美元开始失控飙升,整个经济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而美元,确实正在这个拉丁美洲第三大经济体中飞涨。这已成为总统的首要关切。他决心不惜一切代价阻止比索的贬值,以免进一步助长通货膨胀这个阿根廷经济的负面因素。为此,储备金本已极度匮乏的中央银行,仅在周三至周五期间,就抛售了11亿美元,以遏制美元汇率的上涨。更令人不安的是,经济部长路易斯·卡普托(Luis Caputo)承诺,将出售所有必要的美元来捍卫比索。然而历史一再证明,当政府摆出这种与金融市场决一死战的强硬姿态时,最终的输家,几乎永远是政府。

局势之严峻,以至于米莱已公开承认,他正在寻求兑现美国财政部秘书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在四月访阿时所作出的承诺:“如果阿根廷有需要,我们愿意动用财政部的汇率稳定基金。”这意味着,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已向米莱政府提供的200亿美元贷款之外,阿根廷还将获得来自美国政府的直接贷款。阿根廷媒体称,这笔贷款的总额将达到300亿美元。

这一特殊举措的背后,是阿根廷日益恶化的经济现状。布宜诺斯艾利斯证券交易所是2025年迄今全球表现最差的股市,跌幅超过30%;阿根廷债券的价值大幅缩水,上周该国的国家风险指数达到了1516点,位居拉丁美洲之首,仅次于委内瑞拉的16000点。

但除了米莱经济计划的内在矛盾及其日益鲁莽的经济部长之外,这场危机的本质是政治性的。总统的妹妹、总统府秘书长卡琳娜·米莱(Karina Milei),正面临着严重的腐败指控。与此同时,《民族报》披露了总统在与支持者会面时所展现出的神秘主义场景:他将自己的执政时期比作犹太人的“出埃及记”,并讲述了古代以色列人横渡红海的故事。

分析师托内利认为,在两周前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的选举中惨败给庇隆主义之后,总统已经丧失了改变和适应新局面的能力。这位分析师同时警告,总统缺乏与异见者对话的能力。在执政的第一年多里,米莱凭借其在议会中的极少数派地位,采取了一种非常规的策略:辱骂反对派。这一招,在非庇隆主义反对派的困惑与善意之下,一度奏效。但如今,这套打法已经失灵了。24位省长已经厌倦了总统的屡屡食言,并在近几周的国会投票中,接连挫败了政府的提案。米莱既无法掌控政治议程,也难以再推动任何立法。

政治学家安德烈斯·马拉穆德(Andrés Malamud)向本报指出:“当他以为经济问题已经解决,并决定投身于一场文化斗争时,他犯了致命的错误:他背叛了自己的盟友,失去了原有的保护伞。”

最新民调显示,米莱的负面形象已超越正面形象,他在中产及中下阶层的支持率正在下滑,同时,他也失去了曾在2023年助其击败庇隆主义者、赢得第二轮选举的社会自由派联盟“共同变革”的选民支持。

因此,在即将迎来胜选两周年之际,米莱的盟友日益减少,民众的耐心也日渐耗尽。该国资深政治分析师华金·莫拉莱斯·索拉(Joaquín Morales Solá)近日指出,部分庇隆主义者已经“嗅到了”总统的软弱,正在策划一场“伏击”:其目标是迫使总统及其副总统维多利亚·维拉鲁埃尔(Victoria Villarruel)双双辞职,以便在选举失利仅两年后,召集立法议会,并推举自己阵营的人担任总统。

“他们想推翻总统,好夺回自己的生意场。”经济部长卡普托激动地警告道,同时呼吁民众在10月26日的立法选举中支持总统。米莱正寄希望于他领导的自由党可能取得的胜利,以求改变局势。

尽管这听起来有些荒谬,但这并非庇隆主义阵营首次策划如此重大的阴谋。2001年12月,社会民主党人费尔南多·德拉鲁亚(Fernando de la Rúa)被迫辞职,此时距离他击败庇隆主义者爱德华多·杜阿尔德(Eduardo Duhalde)赢得大选,仅仅过去了两年。 辞职十天后,杜阿尔德就任总统。他执政一年半后,将权力移交给了内斯托尔·基什内尔,由此开启了长达20年的基什内尔主义时代。

这篇报道,生动地捕捉到了一个政治“颠覆者”从崛起到陷入困境的典型轨迹。

米莱的崛起,依靠的是一套非常规的打法:用激进的言论和对反对派的持续辱骂,来维持支持者的热情,并让传统政客们陷入困惑与被动。文章指出,这一招“奏效了一年多”。在经济尚未彻底引爆、民众尚存幻想的时期,这种姿态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资本。

但“完美风暴”的来临,意味着这套打法的彻底失灵。当美元汇率失控、国家风险飙升、腐败丑闻缠身时,再激烈的言辞也无法稳定市场信心,也无法阻止政治盟友的离去。正如分析师所言,“经济若失灵,总统将一无是是”。经济的引力,最终战胜了政治的浮力。

这或许是所有奉行“文化战争”的颠覆型领袖共同的宿命。他们擅长摧毁旧秩序和凝聚愤怒,但在需要进行复杂的谈判、妥协和精细的经济管理时,却往往显得力不从心。米莱的神秘主义和“出埃及记”比喻,在市场的恐慌抛售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当喧嚣散去,最终考验一个政府的,永远是民众最基本的生活。

你认为,一个擅长“破坏”和“斗争”的政治颠覆者,能否成功转型为一名合格的“建设者”和“管理者”?

期待在评论区听到你的看法。也别忘了关注我们,看见更多值得被记录的现实。

来源:国际上那些大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