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郑和率领船队来到苏门答剌国,郑和的随船翻译费信,在他的“航海日记”《星槎胜览》一书中写道,苏门答剌有种果子,真臭啊,如同烂蒜。
挡住大明帝国超级船队的,竟然是一颗小小的果子。
郑和率领船队来到苏门答剌国,郑和的随船翻译费信,在他的“航海日记”《星槎胜览》一书中写道,苏门答剌有种果子,真臭啊,如同烂蒜。
“其有一等瓜,皮若荔枝,如瓜大,未剖之时,甚臭如烂蒜”
——《星槎胜览》
郑和的另一位随船翻译在他的航海日记中写得更过分,说这简直是一等臭果,味道犹如烂牛肉。外部有刺,果肉酥白软糯,吃起来别提多甜美啦!
“有一等臭果,若烂臭牛肉之臭,皮生尖刺,内有栗子大酥白肉十四、五块,甚甜美可食”
——《瀛涯胜览》明·马欢
相传,郑和的船员们,纷纷品尝臭果,对其是赞不绝口,一个个流连忘返都不想走了,于是臭果有了个新名字“榴莲”。
上一期我们介绍了郑和出海前的准备工作,这一期我们将跟着郑和,随着那个时代的最强船队去下西洋,看看其他国家看到大明船队都是什么反应,同时看看这些国家又有哪些趣闻呢。
过程中,大家也可以思考一下,当时已经拥有世界顶级船舰的大明,为什么却错失了那个星辰大海的“大航海时代”呢?
好了,各位赶快上船,随着冬天的来临,海上东北风起,郑和的二百余艘大船,张开风帆,正式启航了!
占城国(今越南中南部)是郑和下西洋的必经之地,也是郑和舰队的第一站。
郑和舰队刚一靠岸,就看到占城酋长带着五百士兵赶来了。但是郑和看酋长的样子不像是来打架的。因为占城酋长是头戴三山金花冠,身披锦花手巾,胳膊和腿上全戴着金镯子,腰束八宝方带,脚踩玳瑁履鞋,坐着大象,一路丁零当啷。
来到港口附近,酋长下马,膝行到郑和面前,拜见天朝使者。
占城酋长怎么如此客气呀?因为大明作为占城的宗主国,是真的罩得住占城。
占城有个厉害的邻居安南,总是欺负占城国,每次占城国被安南暴揍,都是大明出手相救,永乐五年(1407)明军甚至直接发兵占领了安南全境,帮占城国收复了大片失地。
郑和船队与占城官民进行了深入的物质和文化交流,大明的瓷器、纻丝(缎子)、绫绡、烧珠(玻璃珠)等特产颇受占城官民的喜爱。礼尚往来,占城也送上了自己家的一些土特产,什么牙啦、角啦、大贝壳之类的东西。
占城国不仅土特产新奇,还有件特别有意思的事,如果有人打官司,官府又断不明白,无法做出选择,就会让双方各自骑头牛走进一片大潭,大潭里全是鳄鱼,哪边没被鳄鱼吃掉,说明哪边是对的。那双方要是都被吃掉了怎么办?好办,原告被告都没了,就可以结案了呗。
郑和的船队在占城国受到了十足的尊敬,郑和心满意足地离开占城国,继续启程。
但是郑和拜访下一个国家就没这么顺利了。这个国家,施耐庵在《水浒传》中也提到过:
当初,西门大官人逛街逛得正开心呢,突然楼下掉下来个叉杆,砸在了大官人头上。大官人刚想发怒,楼上传来女声说,“哎呀,奴家一时失手。把官人砸疼了吧?”西门庆抬头一看,二楼窗口一个妖娆的妇人,一瞬间泄了气,那怒气直钻过“爪哇国”去了。
没错,郑和拜访的下一个国家就是爪哇国。
郑和刚下船,又看到一队士兵冲着船队赶来。郑和的水手们还美呢,和占城国的欢迎仪式一样啊,周边小国见到我天朝特使都挺客气啊。
可爪哇士兵冲进郑和的船队,不由分说挥刀就砍,大明船员措手不及,被爪哇士兵砍死了一百七十余人。
大明官兵们不干了,叫嚷着要求郑和对爪哇国开战!如果这时,郑和处理不当,必将引发大规模战争啊,那问题就大了,爪哇国还不得被大明灭国了啊?
郑和强压下自己的怒火,想着自己这次出远洋的目的是威服各国,可不是来打服各国。打肯定是打得过,可下西洋这才第二站啊,就灭个国不好吧。
郑和强压下心中的怒火,派遣官兵和船队沿海列阵,先让不开眼的爪哇王看看我大明的国威,然后派使者去和爪哇王沟通沟通,问问他为什么打我们。不知道是炮火起效了,还是使者的沟通起效了,反正爪哇西王这下是知道错了。
原来爪哇国正在内战,分裂为了东爪哇和西爪哇。郑和在西爪哇登陆,爪哇西王还以为郑和是和东王串通好来偷袭他的呢。
西王听说是场误会,马上派人向郑和解释,郑和说,“你和我说这些没有用,你杀的是我大明儿女,去向我大明天子解释去吧。”
于是爪哇西王立刻派使者赶到南京找朱棣道歉去了。朱棣宽宏大量,没让爪哇西王血债血偿,只要求爪哇西王赔偿死难船员家属黄金六万两,不过后来这钱也没给全。
面对这次外交危机,郑和冷静应对,避免了流血事件的扩大。保证了和爪哇国后来多年的友好通商,中国的铜钱甚至可以在爪哇国通行使用。
和占城国一样,爪哇国的断案也非常有意思,据《星槎胜览》记载,在爪哇国如果两人之间起了争执,可以直接拔刀对刺,死的一方就死了,而活下来的一方呢,开始和官府玩捉迷藏,为期三天,如果三天内活下来的人没有被官府抓到,就代表你杀人有理,你清白。
离开爪哇国以后,郑和船队又进入了马六甲海峡。马六甲海峡是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的一条漫长海峡,是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海上咽喉,因为位置特殊,盛产海盗,过往的贸易船队深受其害,苦不堪言。
在马六甲海峡入口附近的旧港国,盘踞着一位重量级海盗:广东人陈祖义。不过郑和睬都没睬他,一路航行到了满剌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
满剌加原本不是国,是暹罗国的藩属小城,人口只有几千人,规模比渔村大不了多少,每年还要向暹罗缴纳岁金四十两。
满剌加国的领袖是自称伟大的三佛齐帝国王子拜里迷苏剌,这还真不是拜里迷苏剌吹的,拜里迷苏剌原本是苏门答剌三佛齐国的王子,后来被爪哇国打败,颠沛流离,辗转来到了满剌加。
不过,此时伟大的三佛齐帝国王子的权力大概相当于渔村村长。可王子拜里迷苏剌很聪明,他第一眼看到大明的船队,就知道,大明天朝大国,不仅自己打不过,自己的宗主国暹罗肯定也打不过。拜里迷苏剌想进步进步,摆脱宗主国的控制,这需要获得大明的支持。
拜里迷苏剌不仅对大明使者毕恭毕敬,还派使者不远万里去觐见大明皇帝朱棣,登门送礼。要知道,满剌加是暹罗的属地,暹罗是大明的藩属国。拜里迷苏剌这种跨过直属领导送礼的行为可是前所未有。
当满剌加使者和暹罗使者一同出现在大明宫殿之中时,不难想象,暹罗使者脸色有多难看。然后朱棣下令封拜里迷苏剌为满剌加国王,还派郑和给他送去了双台银印、冠带袍服,建碑封域,遂名满剌加国。
暹罗当然有意见,可面对强大的大明帝国,暹罗也只能打碎了牙齿往肚子里咽。
朱棣为什么这么做呢?可不只是因为拜里迷苏剌上门送礼。因为古代航行大多需要依靠季风,而季风的持续时间比较固定,如果大明想让自己的船队跑远点,就需要把起点往前提,在东南亚建立一个基地。满剌加的位置就很合适,拜里迷苏剌很聪明,答应郑和要在当地建立“基地”的要求。
此举帮满剌加赢得了大明的护佑数十年,在这数十年中,依仗强大的大明帝国的保护,满剌加不断扩张,最终发展成了包括马来半岛南部和苏门答腊西南部的马六甲王朝,一跃成为那个时代的国际贸易强国。每年来满剌加贸易的船只,中国的、印度的、阿拉伯的、欧洲的,密密麻麻地挤满满剌加的港口。
直到十六世纪,大航海时代兴起,西班牙人率领十八艘舰船,敲开了马六甲城的大门。那个时候,马六甲身后,可没有郑和二百艘大船的超级船队保护他了。
言归正传,郑和的超级船队,离开了满剌加,经过了苏门答剌、锡兰山国、小葛兰国、柯枝国、终于抵达了他们第一次下西洋的目的地,古里国(今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
在古里国,郑和船队立碑为记,上面写着:“中国相去十万馀里,民物熙皥同风。” 意思是十万余里以外有个大中国,民风和物产与故里相似。简单点说就是大明到此一游的意思。
古里国和占城国、爪哇国一样,也有其独特的断案方式。如果你想证明自己无罪,很简单,古里人会准备一口油锅,让你把右手两指,放进锅里炸,待手指炸焦了取出,用布包起来,三日后拆开,如果手指不发生溃烂,就代表你无罪。手指头都炸熟了,怎么可能不溃烂啊!
抵达古里国后,代表着郑和圆满地完成了第一次出使任务,可以归国了。可郑和还有一件事必须要办。
还记得马六甲海峡入口旧港城的海盗陈祖义吗?来的时候郑和没睬他,是怕耽误了下西洋的主线任务,现在主线任务已经完成了,有时间可以灭掉陈祖义了。不然陈祖义在马六甲海峡四处侵扰过往商船,对我大明的朝贡贸易影响多不好!
在郑和灭掉陈祖义之前,有必要介绍一下陈祖义,一个广东人怎么就成了马六甲的海盗呢?
陈祖义,广东潮州人。洪武初年,朱元璋颁布了最强禁海令,这对陈祖义来说是个坏消息,陈祖义原本就是在船上讨生活的水手,禁海令一经颁布,水手们下不了海,等于断了活路。
陈祖义干脆一不作二不休,集结起一帮水手兄弟,前往南洋当海盗去了。
“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
—《明史·郑和传》
在禁海令的帮助下,走投无路的水手们纷纷加入陈祖义的海盗团,陈祖义海盗团迅速壮大,人数超过了万人,拥有大小船只近百艘。
后来陈祖义干脆在旧港夺了政权自立为旧港大酋长。拥有如此雄厚实力的陈祖义,本可以继续西行,利用他的海战技术攻城略地,成为海贼王一样的男人。
可陈祖义呢,反而在旧港躺平了。作为旧港大酋长,却干起了打家劫舍的营生,一心劫掠过往船只,只想搞钱,各国的贸易商队深受其害。
面对陈祖义,郑和没有一上来就直接动手。郑和先是派遣使者打算招安陈海盗。
“和使使招谕”
—《明史·郑和传》
陈海盗现在也是旧港酋长了,很膨胀,你说招安就招安啊?陈海盗决定诈降,等郑和船队靠岸受降放松警惕时,陈祖义趁夜率众海盗偷袭郑和,顺便把郑和搜罗的一船船的宝物据为己有。
陈海盗还是想浅了,要是能得到强大的大明帝国在背后做支撑,他进可利用自己的海战技术继续扩大势力攻城略地,退也可以偏安一隅做个自在大酋长。
可陈海盗不聪明,有人聪明,旧港的另一位广东人施进卿,把陈海盗的阴谋汇报给了郑和,郑和将计就计,下令让大船纷纷靠岸,晚上各船熄灭灯火,做出一副“舟车劳顿,我们困了,睡了”的假象。
陈祖义果然上当了,率领自己的海盗团向郑和的船队悄悄靠近。突然郑和船队一齐点亮了灯火,各种火器发射的声音夹杂着郑和船员的咆哮声,和陈海盗团的悲鸣声交织成一首特别的交响乐,深夜的海港,火焰和鲜血在狂欢。这一仗陈海盗团大败,陈祖义被生擒。
“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
—《明史·郑和传》
郑和很仗义,让给他通风报信的施进卿一起押送陈祖义返京,朱棣很开心,下令将陈祖义斩首示众。而聪明的施进卿因为协助郑和剿灭陈祖义有功,被朱棣任命为了旧港的新头目。
而郑和呢,也圆满地完成了下西洋的任务,不仅带回来了满船特产珠宝,还铲除了陈海盗,大明“宣德化而柔远人”的目标实现得也很不错,大明和平外交政策在各国传播开来,来朝贡的使者明显增加。
朱棣为郑和船队举行了盛大的表彰大会,赐郑和蟒袍玉带,所有船员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赏赐,该发奖金的发奖金,该给爵位的给爵位,船上的工作人员纷纷笑逐颜开。
“帝大悦,爵赏有差”
——《明史·郑和传》
朱棣之所以大加封赏,原因很简单,大家打起精神,咱们准备再次下西洋!
郑和接下来下西洋又发生了什么?下一期,我们继续讲述郑和下西洋的奇妙经历,敬请期待!
来源:纪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