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扛起战略腹地使命‖申福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4 07:30 1

摘要:在山河破碎、国难深重之时,远在西南的四川,四面环山、易守难攻,日本侵略者没有一兵一卒进入过巴蜀大地,但四川人民没有袖手旁观,他们以铮铮铁骨挺起中华民族抗战的脊梁,把四川锻造成抗日战争时期国家的重要战略腹地。在那艰苦卓绝的岁月里,四川人民放下安逸生活,以坚韧和热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扛起战略腹地使命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卢沟桥点燃战火,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在山河破碎、国难深重之时,远在西南的四川,四面环山、易守难攻,日本侵略者没有一兵一卒进入过巴蜀大地,但四川人民没有袖手旁观,他们以铮铮铁骨挺起中华民族抗战的脊梁,把四川锻造成抗日战争时期国家的重要战略腹地。在那艰苦卓绝的岁月里,四川人民放下安逸生活,以坚韧和热血铸就抗战主要兵源、财源、粮源供给地,军需、民用物资生产重要基地,为赢得抗战最终胜利贡献了深厚而坚实的四川力量。

四川本是抗战大后方,四川人民却奋战在“大前方”。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四川不仅要保证生产供应,还要支援前线,四川人民没有怨言,而是倾力付出。热血青年王建堂的父亲在赠送的“死”字旗上叮嘱“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资中县四维中学女五班13位女生的父亲用颤抖的手写下同意女儿从军的字据,这是感天动地的家国情怀。300余万子弟出川抗战,参加28场大会战,60多万将士血洒疆场,打出了“无川不成军”的豪迈;民众节衣缩食,甚至忍饥挨饿,四川却承担了全国三分之一的财政支出和8400多万市石的粮食供给;面对汽油短缺,四川开创酒精替代汽油之先河,建成81个酒精厂,酒精产量占全国60%以上,被当时的报刊誉为“世界上一大创举”;不分男女老少,四川人民慷慨解囊,抗日募捐总额5亿多元,为全国之最。数十万民工以血肉之躯筑起川滇、川陕公路与蓝田、中兴等战时机场;接纳了数百万难民和沦陷地区工矿企业、科研教育文化机构的迁入。民生公司完成“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将宜昌滞留的3万人员和9万吨物资安全转移,创下战时大转移的奇迹。四川这片神奇的土地以其爱国情怀和牺牲精神,阐释了“四川不灭、中华不亡”的内涵。

接受文化机构,守护中华文脉。成都、重庆、宜宾等地汇聚了中央研究院、齐鲁大学、金陵大学、同济大学等48所高等院校和150余个学术机构,学者大咖云集,在日机轰炸、食不果腹中坚守。李庄十六字电文“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抗战周刊》《四川月报》《战时教育》等抗战期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传播抗战思想、探讨救国方略的载体。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四川成为中国文化的栖息地和庇护所,守护着中华文明的血脉。

重温四川抗战史,我们不仅看到苦难与牺牲,更看到团结与坚韧;不仅看到战争的残酷与无情,更看到文化的守护与传承。当我们回望那段历史,不禁感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片山河育一种精神。巴蜀大地曾经承载的担当与奉献,已经融入民族血脉,成为我们走向未来的底气与力量。

“四川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在国家发展大局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四川的光荣使命。作为新时代的国家战略腹地,四川承担着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等重任。

作为四川人,我们要把握重大历史机遇,自觉肩负起建设国家战略腹地的时代使命,敢为人先,担当作为,勇于拼搏,以坚韧、创造与奉献为抗战精神注入时代内涵,将苦难与荣光凝聚为向前奔涌的时代伟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

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