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奇点到产业爆发: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拐点、挑战与未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4 09:33 1

摘要:这不是炒概念,也不是遥不可及的科幻梦。从比亚迪产线上的优必选,到特斯拉即将量产的Optimus,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走向流水线,成为下一个“百倍赛道”的现实候选。

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正站在一个历史性的临界点上。

这不是炒概念,也不是遥不可及的科幻梦。从比亚迪产线上的优必选,到特斯拉即将量产的Optimus,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走向流水线,成为下一个“百倍赛道”的现实候选。

人形机器人,远比想象中复杂。

它不是简单的“装电机装程序”,而是融合了机械、电控、AI、算力等多学科的超级系统。按照产业链条划分,可拆解为三大核心环节:

上游核心零部件:价值最集中。主要包括关节模组、减速器、传感器等。其中,关节模组是“肢体”的基础,减速器决定动作精度(如特斯拉采用谐波减速器),而传感器则提供“感知”能力(触觉、视觉、力矩等)。中游本体制造:主机厂角色,技术与集成的核心。特斯拉、Figure AI、优必选、小鹏鹏行等企业,正加速推进原型→量产的路径。下游应用场景:当前80%以上集中在B端制造业,尤其是汽车总装线;物流、商业服务正在启动,家庭服务是远期目标。

这条链条的突破点,在于“硬件降本”与“软件增智”双轮驱动。不是谁“先跑出来”,而是谁能真正把机器人做“便宜”、“好用”、“智能”。

人形机器人目前的最大门槛,是硬件贵得惊人。

一个机器人中,仅关节模组和灵巧手,往往占据整机成本的70%以上。一台Figure 01机器人,BOM成本高达几十万美元,根本无法商用。

但这局面正在改变:

宇树科技自研电机+控制器,售价压到10万元以内;傅利叶智能推进谐波减速器国产替代;广汽的GoMate机器人使用固态电池,续航超过6小时。

可以说,汽车产业的“压成本”经验,正在被整套移植过来

别看机器人会走路、能搬箱,真正的“智能”还没到来。

目前普遍采用“大脑-小脑-肢体”架构:

“大脑”:负责策略和任务规划,接近GPT-4的能力;“小脑”:控制运动协调、平衡响应,要求高频实时;“肢体”:硬件执行层。

但问题在于:

动作频率低(主流50Hz,目标是100Hz以上);模型泛化弱,任务一换就“懵圈”;高质量数据稀缺,真实世界采集难且贵。

为此,企业纷纷上马大模型:

Figure推出Helix VLA,采用“快系统+慢系统”组合;智元机器人发布GO-1,成功率提升32%;英伟达用Cosmos平台合成训练数据,解决数据难题。

真正的“智能机器人”何时到来?答案可能是:一旦数据+模型+算力三者齐备,奇点自然会爆发。

海外派:特斯拉、Figure AI,占据算法和系统设计高地;中国派:优必选、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等,靠产业链协同、成本控制快速追赶;车企派:小鹏、广汽、比亚迪等,借助整机制造能力强势入局;科技派:华为、腾讯、百度、小米等,通过大模型和资本赋能抢占生态入口。

值得一提的是,Figure与特斯拉的两条产业链,正成为全球资本最关注的焦点

Figure估值一年暴涨15倍,背后是英伟达、微软、亚马逊;特斯拉新一代Optimus,目标百万年产能,核心是“灵巧手+语言大模型”。

而是:谁能最快、最便宜、最聪明地量产出来。

我们正处在一个产业爆发的前夜。

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谁能跨过“降本+智能+量产”三道门槛,谁就能率先定义未来。

就像当年的智能手机、光伏、新能源汽车一样,人形机器人将是下一场技术红利的集中释放地

但也别被表象迷惑——产业不是一夜之间成熟的,真正的机会,藏在链条的每一个细节里

掌握这些细节,才配得上这个时代的红利。

来源:老闫侃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