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散文|家乡的山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4 08:54 3

摘要:其实,山芋不是属于粮食类,也不是瓜果类,而是属于根茎蔬菜类。它与马铃薯和山药同科,相当于人类的近房吧。而山芋在上个世纪饥饿的年代里却是充当粮食的,人以求填饱肚子生存,当属救命粮。

文:丛余

说到山芋,我内心的确是一言难尽。

我出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苏北农村,从小对家乡的山芋是再熟悉不过的了。

山芋,在我国北方叫“地瓜”,南方叫“番薯”。在我们苏北农村老家一带叫“白芋”,或者叫“红薯”。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实质相同。

其实,山芋不是属于粮食类,也不是瓜果类,而是属于根茎蔬菜类。它与马铃薯和山药同科,相当于人类的近房吧。而山芋在上个世纪饥饿的年代里却是充当粮食的,人以求填饱肚子生存,当属救命粮。

小的时候并不知道山芋也是舶来品,因为山芋在农村种植太普遍了,并不是什么稀罕物。

对于山芋的来历,据考证大约在公元前南美洲的秘鲁和哥伦比亚等地,人类已经懂得种植山芋了。十五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将山芋传到了欧亚地区。

相关资料还证明,最早把山芋引到中国来的人是福建长乐人陈振龙。

据说,陈振龙生活在明朝万历年间,因屡试不第,后只好弃文经商。并于1593年从菲律宾吕顺岛偷带一棵山芋藤回国栽培从而获得成功,随后在中国由南向北广泛种植。

对于山芋引进我国,当然还有其他种种不同的说法,不管咋个说法,都足以证实山芋是几百年前漂洋过海来到我国生根发芽,安家落户的。

山芋是好种易活的。记得还是生产队大集体的时期,生产队每年都会种植一定数量的山芋。老百姓的自留地里当然也会种植一些山芋的。

大概生产队会从春耕开始,就把年前生产队的山芋窖子里的山芋扒出来,选择快要出芽的山芋作山芋母,集中放在生产队的温床大棚里提前培育山芋秧苗。

那时候生产队的温床大棚,如现在种植蔬菜或蘑菇大棚一样,不是太宽,但是很长。大棚上方覆盖白色的塑料布,保暖透光。

到了麦收季节,母亲先把自留地的土刨一遍,然后用铁锹把土培成一趟一趟长长的土埂。

最好是等到下雨的日子,母亲就会从生产队里、邻居家、亲戚家或去街上买来一些山芋秧苗。用剪刀把山芋秧苗剪成大约二十厘米长的一段一段的,每一段山芋秧苗至少保留一个嫩嫩的茎叶,很整齐地放在篮子里。

到了自留地里,用菜刀斜插在土埂上留下一道缝隙,然后从篮子里拿出一段山芋秧苗插在土埂里。如果土潮湿就直接用双手把山芋秧苗压紧。如果土内干燥的话就会让我挑着水桶从附近的水沟里挑来水,给刚栽下去的山芋秧苗浇点水,最后再把山芋秧苗压紧。这样能防止水土流失,保证山芋秧苗的成活率。

山芋秧苗栽在土埂上,很快就会生根发芽的。偶尔有不发芽的,母亲还要补栽一些的。

大概从暑假开始,山芋地里的山芋藤蔓逐渐伸展开去了。渐渐的把土埂土沟地面遮盖的严严实实的。远远望去,一地挤挤挨挨碧绿碧绿的山芋叶子。

夏季是万物疯长的时期,山芋地里的杂草更是与山芋藤蔓争抢地力、水分与阳光。

母亲就会让我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或槐树棍,去山芋地里清除疯长的杂草。

由于山芋的藤蔓在土埂和土沟向四周肆意伸展开去,所以必须先把山芋藤蔓一律向左或向右挑顺过去。因为山芋藤蔓在地面延伸时,会随处扎根,分散主根系的营养。把山芋藤蔓翻转过去就可以有效控制。

通常把一趟山芋藤蔓翻转过去后,长长的土埂、土沟里的杂草也就显露出来了。接着我就蹲下来把杂草仔细的清除掉。清除时不能用镰刀割草,必须用双手薅,连根拔起才行,从根本上消灭杂草。这样清除杂草是非常费力气的,时间长了双手吃不消,但必须坚持把杂草完全剔除出去。

一个暑假大概要给山芋地清除杂草两三次的样子,到了立秋杂草生长缓慢了,所以就不再需要清除了。

山芋藤蔓上嫩茎和碧绿的叶子是可以食用的。母亲经常让我挎着篮子去山芋地里采摘山芋嫩茎带叶子。回家后把没有被虫蛀的叶子掐下来做稀饭吃。把嫩茎切成段,配着辣椒炒着当菜吃。感觉挺好的。

到中秋时节,母亲就会让我去山芋地里用镰刀割山芋藤蔓。是从山芋主根系部一簇藤蔓中用镰刀割下一两根藤蔓,然后用力拉扯长长的藤蔓。再把割下的藤蔓秧子用绳子捆起来背回家。

到了家里再把藤蔓上的山芋茎带叶子摘下来,用菜刀把茎叶切碎,最后放在水里和着米糠一起喂猪。

山芋藤蔓体内本身含有许多乳白色的水分,所以采摘时衣服上,手上就会沾满污渍,很难洗净的。如果穿白上衣,衣服上就会留下非常明显的污渍,虽然心里很苦恼,但毫无办法的。

有时候去山芋地里,我会用双手扒开山芋藤蔓的根部,看看土埂里正在生长的山芋。还会顺手拔出一个山芋,在叶子上擦擦,津津有味地吃起鲜嫩的又脆又甜的山芋来,感觉挺舒服的。

到了霜降时节,山芋地里原本碧绿碧绿的叶子,经过几场霜打之后,就会慢慢枯萎变黑了。到那时也标志着埋藏在土埂里的山芋已经到了成熟的时候了。

生产队的水稻收割结束后,就要播种冬小麦了。这时候也就开始收获山芋了。

集体的山芋和自留地里山芋几乎是同时收获的。山芋是高产的。生产队收获山芋时是用牛拉着铁犁,切开山芋土埂,一串串一簇簇的连着主根系的山芋露出地面。人们就要把山芋上的土清理一下,集中堆放。

收获自家的山芋比较仔细。母亲让我拿着镰刀先把山芋藤蔓从根部割下来,然后把山芋藤蔓集中放在一边,最后母亲用三齿爪钩子,慢慢地从山芋藤蔓根系周围把土翻过来,藤蔓根部就会带出大大小小很多个山芋来。

从外表看山芋分白皮和红皮两种。我是喜欢红色的山芋,秀气光滑好看也好吃。母亲却说白色的山芋含粉多。

当生产队按照人口分得的山芋和自留地里的山芋先后堆放在家里墙角的时候,“粮满仓”的丰收喜悦就会写在每个家长的脸上。

天气渐渐冷了,山芋最怕受冻。所以必须采取措施保管好山芋。

母亲让我仔细分捡每个山芋。目的是把带有残缺的山芋,比如有蚕食伤疤、刨土时碰伤破皮或个头太小的山芋都要剔除出来。

那时候保管山芋的最好办法就是窖藏。周末,父亲从学校回来,就在家门口西南大石磨的南面挖一个土坑,也就是山芋窖子,我们老家叫白芋窖子。

土窖子通常是长方形的,体积大小要根据山芋收获多少来决定。我家挖的白芋窖子通常是一米宽,一米深,两米长的样子。

等到白芋窖子挖好,就把分捡过关的好山芋,小心翼翼地放进土窖里。然后拿来事先准备好的几根木棒,横放在窖子上部;再在木棒上密集排列玉米秸秆或芦苇秸秆,在秸秆上铺上一层稻草,最后把挖窖子时的土很均匀地覆盖在稻草上面。

在土窖一头留个缺口,用活动的东西遮盖缺口,方便日后我下去扒山芋。山芋窖里有时还会顺带放进胡萝卜、萝卜和大葱之类的。

那些被分捡出来的山芋同样必须及时处理的。一是把山芋堆放在厨房草堆里,暖和一些,短时间内不易冻烂。

二是尽快地把一部分山芋用刀刨子刨成山芋片,然后用篮子挎着撒在草垛上,猪圈上盖上。更多的是撒在自留地里的小麦苗上,在阳光下进行晾晒。直至晒成山芋干,再收回家里。

一般来说,每年从中秋时节就开始食用山芋了。特别是山芋收获之后,山芋就是家人餐桌上的主食。

水煮山芋最常见,吃的时间最长。每天天刚亮母亲就会把一篮子的山芋挎到家后的水沟里淘洗,放在大锅里。等我早上放学回来就立刻生火烧锅水煮山芋。

等到一大锅水煮山芋煮熟了,母亲也就从生产队干活收工回家了。早餐就是大锅里热气腾腾的山芋,大锅里煮过山芋的水挺甜的,当然也带有点泥土味。

早餐后大锅里剩下的山芋就是猪一天的主食了,也要搭配点粗糠之类。从那段时间到春节之前,猪主要靠喂山芋让它尽快长成大肥猪。因为它是一家人一年经济收入的源泉。

最让我苦恼是,有时候母亲让我挎着篮子去水沟里淘洗山芋。天大寒,水沟里已经开始结冰,捣开水面上的冰块,我把装有山芋的篮子放在水里。

双手放在冰冷的水中,拿起一个个山芋仔细清洗。我们的家乡是淤土地,泥土附着在山芋表皮上,清洗起来很费劲的。一会儿双手就冻得通红,麻木不听使唤。要么两只手使劲地对搓,要么把双手放在嘴边,哈哈热气取暖,然后咬咬牙继续清洗山芋。

有时候把淘洗干净的山芋挎回家,母亲就让我拿着菜刀在桌子上切山芋,先切成片,再剁成碎丁子,俗称“白芋丁”。

母亲把“白芋丁”放在大盆里,稍微加点水,放在大石磨上碾成山芋糊。我是要帮助母亲推磨的,逆时针一圈一圈的转。推磨不是好玩,而是煎熬。

最后母亲到锅屋里放下鏊子,生火摊山芋煎饼。空气中会闻到山芋糊甜甜的味道来。吃起山芋煎饼比吃山芋是不一样的感觉。

参加工作以后,我的一个同事经常说他上中学的时候,每周日下午从家里带到学校的几乎都是一张张厚而黑的山芋煎饼。实在是吃够了。直到现在,我那位同事只要听到山芋煎饼的名字,就立刻感到胃酸。

放在锅屋里的山芋吃完之后,就开始扒地窖里的山芋接着吃。

邻居伯母是五保户,她家也窖藏一些山芋、萝卜之类的。每次都喊我去爬到山芋窖里用小篮子把山芋拿出来。

虽然山芋窖里会弥漫着霉味,但是很温暖,下去如同进入地道,这是我那时候最感到好玩的地方。

每次给伯母扒山芋,伯母总会给我一点报酬的,比如一个玉米馒头或一块粗麦面煎饼。吃起来当然十分开心。

山芋粉是难得的精品,一般来说当山芋糊沉淀后的白色物质就是山芋粉。山芋粉用来制作透明的山芋粉皮就是美味佳肴,可惜那时候吃的很少。

山芋粉也是制作粉条的好原料,记忆之中,我家只制作一次山芋粉条。因为费工费时费事也费力。非常纯正的山芋粉条现在也是少见的。

春节之前,家里用山芋喂养已经数月的猪膘肥体壮了,于是就把猪拉到县城食品站卖了。

春节之后地窖里的山芋也就渐渐吃完了。那时候山芋不管怎么保存,有些山芋还是会受凉或受热逐渐腐烂变质的。

母亲每次让我从地窖里扒出来的山芋,淘洗干净以后,母亲会用菜刀仔细地把山芋腐烂变质的地方削下来,保留没有变质的山芋,依然放在锅里煮着吃。

有几次,我吃到嘴里的山芋味道苦涩难以下咽,就想吐出来。母亲就会瞪着我,说:“山芋坏的地方被我削下去了,现在家里又没有猪喂。”听了母亲话,我只好缩着脖子很费劲的把嘴里发苦的山芋硬是咽下去。那叫真正的“吃苦”。

当地窖里的山芋吃完之后,就要把年前晾晒的山芋干,拿出来食用。所以说山芋干就是家家户户度春荒的主要食物。

在艰苦年代里山芋干是可以商品上市交易的。每年我家自己晾晒的山芋干是很少的,所以,山芋干多数是用白花花的大米去灵璧、泗县一带换来的。也有的是父亲从附近集镇买来家食用的。

母亲是很喜欢吃从山地换来或买来的山芋干的,吃饭时母亲总是说:“看看,还是山地的白芋干好吃。”我却是一点没感觉到。

山芋干除了在锅里煮着吃,还可以碾成面粉摊煎饼吃,更多的是在大锅里贴山芋面饼。

蒸熟了的山芋面饼,黑黑的,吃起来滑滑的甜甜的很劲道。可是如果天天吃就感觉很难吃了。山芋面饼冷却以后再拿起来吃,就会在面饼边缘留下自己清晰的牙齿印。

山芋面制做的窝窝头也是常吃的。刚刚蒸出来的窝窝头虽然黑乎乎的吃起来还可以,等到冷凉以后再拿起来食用,硬硬的就不好吃了。

还记得当年山芋干酿造的白酒是父亲借酒消愁的良药。周末,远在三十多里外教书的身上贴着“右派分子”政治标签的父亲回到家里,就会让我拿着白色塑料小桶,去高塘代销店里买一斤山芋干制作的散白酒,俗称“白干酒”。母亲就会炒点小菜或水煮黄豆之类的,给父亲下酒。

我还记得十岁那年冬季,家里盖了两间茅草屋,竣工那天父亲请“能工巧匠”们聚餐。伯父用筷子夹起一块肥瘦相间的猪肉片,引诱我喝一杯白干酒。一杯白干酒连同那块猪肉一同咽到肚子里。那是我第一次喝白干酒,也是第一次醉酒。

在那饥饿的年代里,山芋顶得上一年中半年的主粮。农村漫长的春荒,山芋是人们度过饥荒的中流砥柱。

共和国改革开放以后,大集体土崩瓦解。农村全面实行土地联产承包。农民的温饱问题彻底解决,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曾经多年占据在老百姓餐桌上的主粮——山芋,终于退下了。“瓜菜代”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不过,山芋并没有消失。很有意思的是后来的山芋还登上大雅之堂,又成了“宝贝”。

那次去夫子庙夜游。远远的就能闻到久违的山芋的味道,既非常熟悉又倍感亲切。流动车的牌子上写着:“烤山芋,十元一个。”

我走过去听烤山芋师傅说话像是北方口音,师傅笑着对我说:“俺是徐州丰县的。”我笑着答道:“老乡,家乡的味道好啊,来一个吧。”

师傅递给我一个,说:“这个黄瓤好吃。”山芋虽然是用纸包着的,由于刚刚出炉,滚烫得很。我说:“这可真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啊。”烤山芋的师傅和周围几个年轻人大笑起来。

我的女儿和儿子从小都喜欢吃香甜香甜的烤山芋的,只要去街上遇到烤山芋的摊点,就必须每人买一个。

女儿两三岁的时候,我们还在镇上教书。一天女儿跟着我班里的袁欣同学去家玩。到了袁欣家,她的奶奶正在用大铁锅水煮山芋喂猪。我女儿还是第一次看到满大锅热气腾腾的山芋。

回到学校,女儿很神秘地告诉我们:“袁欣家真有钱。”我们一时不解,女儿接着说:“袁欣家的大锅里有满满的一锅山芋。我吃了三个!我妈就没有钱,每次只给我买一个。”听见女儿的一番天真的话语,我们开心地笑了。

去年初冬,回苏北老家农村参加一个亲戚孩子结婚的喜宴。农村宴席标准,凉盘五荤五素,接着上小炒,有甜有咸。

服务员端上来一盘“山芋拔丝”。做法是把山芋先去掉皮,切成小长方体,放在蒸笼里蒸煮,然后在大锅里过一下油。再浇上预制好的滚烫的糖汁,最后端上餐桌。

我用筷子先沾点水,立刻夹起一块,扯出长长的细细的糖丝来,口感特好,别有风味。本想再夹一块,考虑到自己血糖偏高,只好放下筷子,看着其他人继续拉扯山芋拔出丝来。

现在星级酒店的餐桌上也会有一道菜,美其名曰“丰收大拼盘”。服务员端上来,精致的扁扁的圆筐里,分别摆放着山芋、山药、玉米棒、带壳花生、芋头等。

不过端上桌子的山芋,已经是改良过的了,而且有个好听的名字“紫薯”。其外表颜色的确不同于一般的红山芋,只是个头小很迷你。

今年春天回老家,朋友老张请我吃早点。在路旁一家早餐店喝的就是山芋干稀饭,非常的有口感,喝出了几十年前山芋干特有的味道来,也唤醒内心无限的记忆。

平日偶尔去菜市场买菜,看到摊点上摆放整齐的红山芋,很亲切。内心的怀旧感油然而生,索性买几个回来尝尝。

在我的心中,家乡的山芋绝不仅是田地里常种的植物,而是那段艰苦岁月的历史见证,更是我对苦涩的童年时代刻骨铭心的记忆。五味杂陈,一言难尽。

【作者简介】丛余,原名徐守卫,江苏徐州人,退休教师。

【觉得有共鸣的话,点个爱心,让同频的人看到】

【投稿指南】亲爱的文友们,如果你怀揣着对乡土的眷恋、乡情的炽热、乡愁的感怀,创作了相关原创佳作,欢迎向本号投稿!我们专注于收录饱含乡土韵味、触动心灵的优质稿件。

邮箱:609618366@qq.com。温馨提示:随稿件附上您的作者简介,若能搭配契合主题的精美图片则更佳,这将使您的作品更具感染力。特别强调:稿件务必为原创首发,抄袭、剽窃、一稿多投等行为均不符合要求。稿费细则:自即日起,每篇稿件所获赞赏金额的 80% 将作为稿费回馈作者,以酬谢您的创作心血;剩余 20% 用于文学社平台的日常运营与维护,确保能持续为大家提供优质的文学交流空间。需注意,若单篇赞赏金额在 10 元以下,暂不发放稿费,稿费结算于每月月底统一进行。

为了让您能第一时间了解更多精彩内容、与同好交流切磋,,中文名 “乡土文学公众号”。即刻拿起手机,搜索关注,开启这场文学之旅吧!本文部分配图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来源:亿聪起名乡土文学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