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送爽,五谷丰登。9月23日,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咸宁主场活动在嘉鱼县举行。这是一场属于全市广大农民朋友的节日盛会,来自各个县(市、区)的农民朋友们齐聚一堂,赏节目、话家常、品美食、卖好物、逛集市,分享丰收的喜悦。
金秋送爽,五谷丰登。9月23日,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咸宁主场活动在嘉鱼县举行。这是一场属于全市广大农民朋友的节日盛会,来自各个县(市、区)的农民朋友们齐聚一堂,赏节目、话家常、品美食、卖好物、逛集市,分享丰收的喜悦。
“咚咚咚咚”,鼓声敲得震天响,“铛铛铛铛”,锣声震得满场亮。双手翻飞、红绸飘扬,节目《赛锣赛亮》以铿锵的锣鼓声传递乡土韵律、点燃丰收欢腾,拉开活动序幕。
快板舞《乡村振兴在路上》,凭借着明快的节奏和灵动的舞姿,让人沉浸式感受鄂南乡村的新变化、新风貌;歌曲《我家这群山》曲调悠扬,以唱响群山的辽阔气势抒发对家乡山川的深情礼赞;村T《农民丰收秀》,生动展现了劳动之美和丰收之乐……一个个极具时代活力和乡土气息的精彩节目轮番上演,让人目不暇接,展现了我市各地的文化特色,现场欢呼声、掌声不断。
在“新农人话丰收”环节,各县(市、区)的新农人代表携带着来自家乡的农特产品登上舞台,嘉鱼蔬菜、咸安桂花、赤壁茶叶、通城油茶、崇阳黄精、通山水果,一个个代表着当地产业发展特色的农产品轮番亮相。新农人代表们热情地向台下观众宣传推介产品,分享着奋斗故事和丰收的快乐。
丰收的喜悦不仅洋溢在台上,也弥漫在台下的集市里。
“来来来,尝一尝新鲜出锅的鱼丸 ”“黄精茶,黄精茶”“焦香酥脆的麻饼”……当天一早,农产品展示区内便已热闹非凡,数十家优质农产品企业汇集一堂,集中展销自家的主打产品。游客们穿梭其中,边逛边吃边买,不亦乐乎。
湖北浔味堂食品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早早地支起了摊子,现场烹调公司生产的鱼丸和罗氏沼虾。摊位上,一颗颗白嫩的鱼丸随着灶台下火力升腾,弥漫出喷香的气息。蒜蓉罗氏沼虾、麻辣罗氏沼虾,多样的味道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排队品尝。
“鱼丸口感Q弹,虾肉质紧实,味道很不错。”“虾有没有卖的?我想买点回去给家人尝尝鲜。”……越来越多的游客循香赶来。
展销现场,各个商家使出浑身解数,大力宣传推介自家的产品,折扣、满减、赠品等优惠活动接连上线,吸引大量游客驻足购买。许多群众提着装满农特产品的大包小袋,满载而归。
活动当天,不仅有好吃的,还有好玩的。场地一角,一场充满趣味的农民运动会正在进行中。
“加油,加油!”比赛现场,加油声、呐喊声震耳欲聋。“瓜果套圈”项目中,选手们小心翼翼地将套圈丢入瓜果篮内,手腕轻轻一扬,套圈稳稳落在瓜果篮内;“粮谷满仓”运粮接力项目环节,多人合作,齐心协力将箩筐内物品运至终点……多个充满农趣的竞赛项目,生动再现了农耕劳作场景,增强了农民朋友的参与感,乐趣十足。
农业机械展示现场,一场科技元素十足的无人机表演吸引了众多目光。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无人机缓缓升空,悬停、盘旋、喷洒……无人机编队模拟了农业作业,展现了高效与智能的科技魅力。不少群众拿出手机拍照录像,感叹着智慧农业的便利。
嘉鱼罗氏沼虾互动体验区内,随着捕网从两边向中间逐渐收拢,一只只罗氏沼虾在水里翻腾。群众争相上前,撸起袖子、拿起抄网,体验捞虾的乐趣。“虾的个头好大,看起来就肥美。”一位市民抓起罗氏沼虾放在手掌中比较大小,不住地赞叹。
“线下”热闹非常,“线上”同样火爆。众多企业工作人员、网络主播、短视频博主架起手机支架,拿着农特产品对着镜头细致讲解,通过直播平台宣传推介咸宁好物,将我市的优质农特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随着一份份订单的成功交易,丰收的喜悦也传向四面八方。
咸安区祝垴村 科技赋能蓝莓盆栽
咸宁网讯 记者张欢、特约记者李婷婷报道:9月15日,咸安区向阳湖镇祝垴村农业科技产业园内,300亩连片钢架大棚内,盆栽蓝莓在水肥一体机的精准呵护下,枝叶舒展、长势喜人。
“产业园今年1月启动建设,4月初完成这批蓝莓定植,预计明年春节前可抢先上市。”湖北国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刘彦彬介绍,按照“薄肥勤施”原则,园区每天为蓝莓滴灌水肥12次,每次仅需3分钟,精细化管理下,预计亩产可达2000斤以上,亩产值超10万元。
走进大棚,科技感扑面而来。智能水肥一体机的细水管直接埋入盆栽土中,工作人员通过手机APP,就能远程操控设备开启阀门,自主选择不同水压、流量为蓝莓浇水施肥,同时实时监测棚内温度、湿度及土壤pH值等关键数据。相较于传统漫灌施肥模式,该技术可节水节肥70%以上,大幅降低种植成本。
不止水肥管理,蓝莓种植全流程皆有“科技加持”——
种植端,每盆蓝莓的栽培土均采用泥炭、椰糠、蛭石搭配缓释肥混合配制,精准匹配蓝莓生长需求。防控端,病虫害防治以绿色手段为主,集成应用可降解粘虫板、太阳能杀虫灯等物理防控设施。
据悉,该农业科技产业园一期工程聚焦高端水果产销基地建设,涵盖水果仓储冷链设施建设、设施大棚水果种植两大重点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农业科研、生态休闲、文旅康养、亲子游乐于一体的休闲农旅示范区,预计带动周边150余户农户加入产业链,助力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
(文/图 记者 王麒 陈红菊 特约记者 谢燕子 通讯员 邓丹)
通城县麦市镇 5G云养“两头乌”
咸宁网讯 记者丁伟、通讯员刘颖报道:9月22日,通城县麦市镇彭家山楚湘赣“两头乌”繁育基地云雾缭绕,洁净猪舍错落山间,栏内粉白身躯、黑头黑尾的“两头乌”猪仔活力满满。
这份深山养殖事业,并非一帆风顺。2019年,吴孝建放弃浙江成熟事业返乡创业,2021年成立云岳智农(湖北)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选择养殖普通猪种。因缺乏市场经验,同批次生猪集中上市引发供过于求,猪肉价格下跌,公司陷入亏损。
转机出现在2022年。通城县领导调研生猪产业时,得知企业困境后建议:“改养本土‘两头乌’!既能避开普通猪同质化竞争,又能打响通城品牌。”
这一建议让吴孝建立即调整方向,不仅换种养殖“两头乌”,还将“原生态养殖”与“5G科技”深度融合。养殖过程中,在猪栏、物流车、冷藏库全环节安装5G摄像头,每头猪仔戴电子耳标,实时监测体温、进食量、体内菌群;消费者通过手机小程序就能“云监工”,还能“认养一头猪”,全程追溯养殖过程。
“一人富不算富”,吴孝建同步推行“统养共富”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参与“两头乌”养殖。目前,5G云养“两头乌”项目已覆盖麦市、塘湖、马港等镇 的13个村,200余户农户从中受益,人均年增收超万元。
“今年订单稳步增长,销量较往年提升20%,预计年底销售额达800万元。”谈及未来,吴孝建满怀憧憬,“计划把5G云养猪模式推广到周边县(市、区),让更多百姓靠两头乌增收,也让这份深山美味香飘更远。”
通山县燕厦乡 高标准农田迎丰收
咸宁网讯 记者阮智愚、通讯员阮班浩报道:金秋时节,9月19日,在通山县燕厦乡马桥村的田野里,收割机正开足马力收割稻谷,金黄的稻穗转眼变成饱满的谷粒,“丰”景格外喜人。
走进马桥村,放眼望去,已经完成高标准建设的农田沟渠联通、土地开阔。村民程正旭流转的200余亩农田上,连片种植的水稻正静待秋收。
“我流转的土地经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田地平整适合机耕,水渠灌溉也方便。我种的是香稻,今年产量有十几万斤。”程正旭说,自从流转土地,不仅种植油菜、水稻等作物增收,还带动了周边的群众二三十人,每年种田、务工,为附近村民增加十几万元收入。
今年,马桥村共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300多亩,全村种植水稻面积700余亩,目前正逐步完成收割,初步统计总产量将超过70万斤,比去年增产10%。
“为了销售稻米,马桥村还成立了合作社,注册‘莲花香米’品牌,远销黄石、武汉,一年能卖20多万斤,这一项就带动群众增收80多万元。”马桥村副主任程伟说。
近年来,燕厦乡推行“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建成了6个优质稻米生产基地、3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让小农户也能跟上现代农业的步子。
今年,燕厦乡7000多亩水稻已经完成收割5000多亩,预计总产量将突破750万斤。稻浪翻金,钱包变鼓,燕厦乡用好模式种出好稻米,也为乡村振兴攒足了劲。
来源:咸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