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文 | 外科医生Kris
编辑 |外科医生Kris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血管里的“斑块”不是脏东西,它是真正要命的杀手。
心梗、脑梗、猝死,背后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元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就像是血管里的“定时炸弹”,一旦破裂,血管瞬间堵死,命就可能没了。你以为它离你很远?错。2022年中国心血管疾病现患人数已突破3.3亿,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是高血压患者,而高血压正是斑块的“催化剂”。
那么问题来了:好好的血管,为什么会长出斑块?今天,我作为一名心血管科医生,就来给你讲清楚这事——斑块是怎么长出来的,谁是罪魁祸首,能不能逆转?
我们先从根源讲起:斑块本质上就是血脂在血管壁里的“堆积物”。它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而是长期高血脂、低炎症反应、血管内皮受损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俗称“坏胆固醇”,是制造斑块的原材料。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23年就指出:LDL-C水平每升高1 mmol/L,心血管事件风险就增加20%。很多人以为“我不胖,我不吃油腻,我血脂肯定不高”,这是一种危险的错觉。因为高血脂无症状、不疼不痒,只有体检才能发现。
而偏偏,大量中国人不重视体检,等到心梗才发现血脂爆表,斑块早已在血管里“安营扎寨”。
仅有高血脂还不够让斑块落地生根,关键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破防”。健康的血管内皮像一层光滑的瓷砖,脂质是滑不进去的。但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炎症反应,会让这层“瓷砖”出现裂缝,脂质趁机钻进去,形成脂肪条纹、泡沫细胞,最后变成我们在片子上看到的粥样斑块。
我见过太多年轻人30出头,血管已经像50岁。问他有没有高血压?“不知道。”有没有吸烟?“从大学抽到现在。”你让他去锻炼?“没时间。”这就是现实:血管内皮破坏,从来不是老年人的专利,而是生活方式的惩罚。
很多人不知道,斑块不是静静地呆在血管里,它其实是一个慢性炎症病灶。斑块的形成,不光是脂质沉积,背后还有免疫细胞的参与,释放炎症因子,诱发局部炎症反应。就像一个伤口永远不愈合,时间久了,不但会扩大,还可能破裂——这是心梗和脑梗的直接原因。
所以,为什么有些人血脂不高,也会长斑块?答案就在炎症。糖尿病、肥胖、慢性牙周炎、长期熬夜、高压力,都会引发全身性慢性炎症,从而加速斑块形成。斑块不是脂肪堆出来的,而是炎症“烧”出来的。
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答案是:早期可以控制,晚期只能稳定。斑块发展早期是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和药物干预逆转的,比如通过他汀类药物降低LDL-C,改善饮食结构,控制三高。
但是一旦斑块钙化、纤维帽变薄,那个时候你只能祈祷它别破。稳定斑块的目标,是防止它破裂,不是消除它。所以,最好的时机永远是现在,而不是等到心梗住进CCU。
说到底,斑块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说穿了两个字:生活。
控制血脂:成年人至少每年查一次血脂,LDL控制在2.6 mmol/L以下,冠心病高危人群甚至要控制在1.8以下。
戒烟限酒:吸烟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酒精过量也会诱发慢性炎症。
管好血压:高血压是导致内皮受损的第一杀手,目标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高危人群要更低。
减肥+运动:BMI控制在24以内,腰围男性不超90 cm,女性不超85 cm,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吃得清淡:少吃红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多吃蔬菜、豆制品、深海鱼。
这些听起来都像老生常谈,但请你记住:这些老生常谈,才是真正保命的东西。
斑块不会喊痛,也不会提醒你。它可以在你完全没有症状的时候,默默在血管里生长十几年,直到某天破裂、堵塞,那一刻就是生死边缘。
真正聪明的人,不是等病来了才去治,而是在病来之前就把它挡在门外。别再以为“我年轻,不会有事”,心血管病从来不看年龄,它只看你有没有给它机会。
医生有话说:
我们每天在ICU里抢救的,不是80岁的病人,而是40岁的中年人。你可以忽略体检报告,但病不会忽略你。血管不是用来拼运气的,今天不重视,明天可能就会用命来还。
资料来源: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2016-10-25)[2024-04-01].
②.世界卫生组织.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VDs) [EB/OL]. (2023-06-11) [2024-04-01].
③.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J]. 中国循环杂志, 2023, 38(3): 209-220.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23.03.001.
来源:外科医生Kris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