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和同事小周聊天,他吐槽说这个月工资到账5200,没买手机没买衣服,连聚餐都只去了两次,可才过一周,银行卡里就只剩500多了。他翻着账单疑惑,钱到底花在哪了?其实不止小周,很多没房贷没车贷的年轻人都有这困惑,明明没碰大额消费,工资却像流水一样花出去。这不是
前几天和同事小周聊天,他吐槽说这个月工资到账5200,没买手机没买衣服,连聚餐都只去了两次,可才过一周,银行卡里就只剩500多了。他翻着账单疑惑,钱到底花在哪了?其实不止小周,很多没房贷没车贷的年轻人都有这困惑,明明没碰大额消费,工资却像流水一样花出去。这不是咱们花钱大手大脚,而是2025年资本瞄准年轻人的消费套路,早就变得特别隐秘,藏在奶茶店的货架上,手机APP的弹窗里,还有直播间的吆喝声里,悄无声息就把钱包掏空了。
这些让年轻人不知不觉花钱的套路,不是强行推销,而是精准抓住了大家的生活习惯和心理需求,看似是“为你好”,实则藏着消费陷阱,这三个最典型。
第一个是“轻量化养生”陷阱。年轻人熬夜加班、外卖不断,总怕身体垮掉,可又没时间熬粥煮汤,资本就抓住这点,把普通食材包装成“养生神器”。超市货架上,加了黄芪的气泡水、混了决明子的奶茶、装在小罐里的即食银耳,比比皆是。就说元气森林去年推出的“草本清润水”,说是加了金银花和百合,能清热降火,一瓶卖5块8,比普通矿泉水贵4倍,可成分表上,草本提取物含量还不到0.5%,和喝糖水没多大区别。还有那些“早餐即食燕麦杯”,宣称“高蛋白低卡”,一小杯就要12块,其实自己用燕麦、牛奶、水果做,成本还不到3块。2024年整个轻量化养生食品市场规模突破了300亿,年轻人贡献了七成销量,可仔细算下来,一年花在这些“伪养生”产品上的钱,少说也有几千块。
第二个是“小额订阅”陷阱。打开手机看看,视频会员、音乐会员、外卖会员,还有健身APP、读书APP的会员,几乎每个软件都在推“月付订阅”。一个视频会员15块,音乐会员8块,外卖会员10块,单独看都不贵,点订阅的时候觉得“一杯奶茶钱而已”,可架不住数量多。有数据显示,2025年平均每个年轻人手机里有6.8个订阅会员,算下来每月会员费就要100多,一年就是1200多。更坑的是,很多会员订阅后根本用不上,比如买了健身APP会员,只在前两周打开过,买了读书APP会员,一年也没读两本书,可因为月付金额低,总觉得“取消了可惜”,就一直让自动续费扣钱,不知不觉成了“无效消费”。
第三个是“直播间 impulse 消费”陷阱。现在年轻人没事就爱刷直播间,主播拿着产品喊“限量秒杀”“最后30单”,屏幕上不停跳“已售罄”“库存告急”,很容易脑子一热就下单。尤其是那些“9.9元秒杀”“19.9元包邮”的小商品,比如号称“网红同款”的发夹、“多功能”的厨房小工具、“ins风”的装饰品,看着便宜就买了,可收到货才发现,发夹戴两次就坏了,小工具根本用不上,装饰品堆在角落落灰。2025年第一季度,直播电商里单价20元以下的商品销量同比涨了45%,很多年轻人光是在直播间买这些“小破烂”,一个月就能花掉几百块。而且主播还会推“组合套餐”,比如“买三送二”“满99减50”,为了凑满减,又多买了一堆不需要的东西,最后钱花了,家里却堆了一堆用不上的闲置。
说真的,这些消费陷阱能得逞,不是因为咱们傻,而是它们太懂年轻人的心理了。咱们想养生,是怕身体扛不住高强度工作;订会员,是想让生活多些便利和乐趣;看直播买小东西,是想花点小钱换点新鲜感,这些想法都很正常,可资本就是利用了这份“正常”,悄悄挖了坑。
就说轻量化养生吧,谁不想在忙碌的生活里对自己好点?加班到半夜,喝一瓶“草本水”,好像就没那么累了;早上赶时间,拿个即食燕麦杯,好像就比吃油条健康。可咱们没算过,这些“伪养生”产品根本达不到效果,花的钱都是冤枉钱。之前有个朋友,为了“养胃”,每天喝两瓶号称“添加养胃成分”的饮料,一瓶6块,喝了半年,胃没见好,倒花了1000多块,后来医生告诉他,真想养胃,不如多喝温水、按时吃饭,比喝这些饮料管用多了。
还有小额订阅,一开始觉得“不贵”,可积少成多真的很吓人。我之前手机里有8个会员,每月扣150多,直到有次银行卡余额不足,扣款失败,我才仔细看了看,其中3个会员我半年都没打开过,2个会员功能重复,比如两个视频会员,能看的内容差不多,可我之前一直没注意,就这么扣了一年的钱。后来取消了没用的会员,每月直接省了80多,一年就是近1000块,这些钱存起来,年底能买个新耳机,或者出去玩一趟,比花在没用的会员上划算多了。
直播间的 impulse 消费更让人无奈,主播喊得越急,屏幕上的“库存”跳得越快,心里就越慌,好像不买就亏了。可买完冷静下来就会发现,那些东西根本不是必需品。我同事之前在直播间抢了10个“网红发夹”,9.9元包邮,觉得很便宜,结果现在还剩8个没拆封,她说每次看到那些发夹就后悔,“当初怎么就脑子一热买这么多”。其实咱们想要的新鲜感,不一定非要靠买东西获得,去公园散散步,看看免费的风景,或者在家看一部免费的老电影,同样能让人开心,还不用花钱。
说到底,年轻人不是不想存钱,而是这些隐秘的消费陷阱,让存钱变得很难。但也不是没办法应对,只要多留个心眼就行。比如买养生产品前,看看成分表,别被“草本”“养生”这些词忽悠;订会员时,先选“月付”,别直接选“年付”,用一个月觉得没用就赶紧取消;刷直播间时,把“想要”和“需要”分清楚,看到便宜货先问自己“这个东西我真的能用得上吗”,想清楚再下单。
其实咱们努力工作赚钱,是为了让生活更好,而不是被消费陷阱牵着走。把那些花在“伪需求”上的钱省下来,存起来或者花在真正有意义的地方,比如报个自己喜欢的培训班,买一本能提升自己的书,或者带着家人去短途旅行,这些才是能真正让生活变好的消费。
不知道你有没有踩过这些消费陷阱?比如买过没用的养生产品,或者订了不用的会员,又或者在直播间抢过一堆闲置?你是怎么发现自己被坑的,后来又怎么避免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办法,让更多年轻人能避开这些“隐形坑”,把钱花在刀刃上。
我是好运相伴,我每天会分享有用的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
来源:好运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