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暖人心!公益超有料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4 06:30 1

摘要:加入复旦管院演讲与口才协会前,我总觉得 “练口才” 和 “做公益” 是两件毫不相干的事 —— 一个是提升个人能力,一个是帮助他人。直到参与社团的 “表达公益计划” 才发现,好的表达能成为 “公益的扩音器”,既能让更多人看见需要帮助的群体,又能通过思辨找到解决问

#管理学院#

加入复旦管院演讲与口才协会前,我总觉得 “练口才” 和 “做公益” 是两件毫不相干的事 —— 一个是提升个人能力,一个是帮助他人。直到参与社团的 “表达公益计划” 才发现,好的表达能成为 “公益的扩音器”,既能让更多人看见需要帮助的群体,又能通过思辨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 “用会说的本事做有温度的事”,远比赢得辩论比赛更有成就感。

第一次用 “表达做公益”,是为 “乡村儿童阅读计划” 发声。社团和公益组织合作,发现偏远山区小学 “图书资源匮乏,孩子们很少有课外书读”。我们没有简单发起 “捐书倡议”,而是策划了 “‘一本书的旅行’演讲分享会”:邀请去过支教的学长学姐,现场讲述 “乡村孩子抱着旧课本舍不得放手” 的故事;播放我们实地拍摄的短视频,记录孩子们 “说想知道大山外面是什么” 的纯真期待;最打动人的是 “模拟课堂” 环节,我们让现场观众体验 “用一本破旧的童话书给‘虚拟学生’讲故事”,切身感受资源短缺的无奈。

分享会结束后,有 300 多名师生报名 “捐书 + 写寄语”,不少家长还联系我们 “想带孩子参与后续支教”。公益组织负责人说:“你们用故事和场景打动人心,比单纯喊口号有效太多!” 这次经历让我明白,表达的力量不仅在于 “说得好”,更在于 “让听的人愿意行动”。

社团的 “公益辩论会”,更让我看到 “思辨能为公益找方向”。当时校园里有同学提议 “设立‘爱心二手衣物捐赠角’”,但也有人担心 “捐赠衣物杂乱,没人管理会变成‘垃圾角’”。我们便举办 “‘校园二手衣物捐赠:可行还是难行’” 辩论会,邀请学生、后勤人员、公益志愿者当 “辩手”,从 “场地规划”“衣物分拣”“后续分发” 等实际问题展开讨论。

辩论中,支持方提出 “‘按季节分类捐赠,招募志愿者定期整理’”,反方则担心 “‘志愿者难以长期坚持,分拣标准难统一’”。经过激烈交锋,大家最终达成共识:先在宿舍楼下设 “临时捐赠点”,用 “线上预约捐赠” 减少杂乱;联合周边社区公益站,让专业人员来校做 “衣物分拣培训”;把适合的衣物捐给需要的群体,不适合的则联系企业 “旧衣改造”。方案落地后,首个月就收到 2000 多件衣物,有序分发到 3 个社区的困难家庭,后勤阿姨说:“没想到一场辩论,把看似难办的事理顺了!”

更让我暖心的是 “为特殊群体‘代言’” 的经历。学校附近有一家 “残障人士手工作坊”,师傅们做的编织品、陶艺很精致,却因 “不懂宣传,很难卖出去”。我们策划了 “‘指尖的温度’直播辩论会”,主题是 “‘如何让残障人士手工艺品被更多人看见’”。直播中,我们邀请手工作坊的师傅 “出镜说话”,让他们讲述 “每一件作品要花多少时间、注入多少心血”;组织 “辩手” 围绕 “‘线下摆摊 vs 线上直播带货’”“‘低价走量 vs 坚持品质定价’” 等话题展开讨论,同时开放弹幕让观众 “出主意”。

有观众建议 “‘把制作过程拍成短视频,突出手作的独特性’”,还有电商专业的同学主动提出 “‘帮师傅们运营小红书账号’”。直播结束后,手工作坊的订单量涨了两倍,有师傅激动地说:“没想到我们的手艺能被这么多人喜欢,谢谢你们让大家看到我们的努力!” 这次直播让我懂得,表达不仅能 “替人发声”,更能 “帮人找到谋生的底气”。

在社团,我们还做过很多 “小而实” 的公益表达活动。比如为 “校园流浪猫救助” 拍 “科普短视频”,用 “情景剧” 演示 “如何科学投喂、避免被抓伤”,减少师生对流浪猫的 “恐惧心理”;针对 “食堂粮食浪费” 问题,举办 “‘光盘行动:靠自觉还是靠管理’” 小型辩论会,最终促成食堂推出 “‘小份菜自由搭配’”;甚至走进社区,用 “通俗易懂的演讲” 给老人讲 “防电信诈骗”,用 “案例拆解” 让他们明白 “哪些电话不能信”。

记得有位独居老人听完演讲后,拉着我的手说:“以前总怕听不懂,你们用身边事举例,我一下就明白了!”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之前在社团练的 “语速控制”“案例选择”“通俗表达” 等技巧,都有了更温暖的意义 —— 不是为了在辩论中 “赢”,而是为了让不同的人都能 “懂”。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开智求真,拓新领变

这些经历也让我在学业和生活中变得更 “有担当”:写课程论文时,我会主动选择 “公益组织运营模式”“乡村教育资源分配” 等话题;做小组作业时,总能用 “结构化表达” 清晰梳理大家的公益方案;甚至在和家人聊天时,也能把看到的公益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带动他们一起参与捐赠。

回望在演讲与口才协会的日子,最珍贵的不是学会了多少表达技巧,而是明白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会表达不仅是为了让自己更优秀,更是为了能用这份本事,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一点。这里没有 “冷冰冰的技巧训练”,只有 “用表达传递善意的温暖实践”。

来源:曲靖小东爱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