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坊|刘玉岳:“五有四化”主题式教学推动课程育人变革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4 07:04 1

摘要:“五有四化”教学主张,于课堂教学顶层设计体现“五有”教学思想:“教学有趣”“教学有用”“教学有理”“教学有魂”“教学有效”;于课堂教学结构优化凸显“四化”教学策略:“知识结构化”“结构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境生活化”。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五有四化”主题式课

摘要

“五有四化”教学主张,于课堂教学顶层设计体现“五有”教学思想:“教学有趣”“教学有用”“教学有理”“教学有魂”“教学有效”;于课堂教学结构优化凸显“四化”教学策略:“知识结构化”“结构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境生活化”。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五有四化”主题式课堂中,“四化”搭建教师擅教进阶之路,“五有”打开学生乐学成长之门,让教学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育人全图景。

刘玉岳

湖南省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湖南省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五有四化”主题式教学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五有四化”主题式教学成果获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最高奖SERVE奖、湖南省第五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主持多项国家级、省级、市级“八五”至“十四五”教育规划课题,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为了让教学更生动、让学习更有效、让成长更全面、让生命更精彩,笔者结合自身三十多年教学教研实践,提出了“五有四化”主题式教学。“五有四化”主题式教学基本思想内涵是基于教学大主题,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中心,课堂教学顶层设计体现“五有”的教学思想,即“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内驱,使教学有趣;联系生活实际,融合课堂实践,使教学有用;注重问题探究,培养学生思维,使教学有理;渗透学科思想,体现育人价值,使教学有魂;关注主体发展,提升生命质量,使教学有效”;课堂教学结构优化凸显“四化”的教学策略,即知识结构化、结构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境生活化(见图1)。

图1 五有四化”主题式教学思想内涵

无论是初登讲台的新锐教师,还是执教几十载的资深名师,“如何上好一堂课”始终是贯穿教师职业生涯的核心追问。一堂真正的好课,并非知识点的机械堆砌,而是教师匠心独运、层层推进的艺术呈现。要让教师真正擅长“教”,需掌握四重关键进阶,即知识结构化赋予教学以骨骼,问题化注入其驱动之力,情境化为其披上血肉之躯,生活化则使其扎根于现实的土壤。四步层层递进,既是科学方法,更是教育智慧。当教师能自如驾驭这层层递进的精妙艺术,讲台便不再是照本宣科的场所,而成为思维激荡、情感共鸣、知行合一的育人殿堂。

1.知识结构化:让“教”有逻辑,构建认知骨架

知识的散乱无序是课堂效率的致命伤。结构化教学,正是将孤立知识点编织成清晰脉络的利器。在教学之前,每个学科教师都需要深入理解学科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内在联系,运用思维导图、知识树或概念网络图等工具,将教材单元内容进行系统重构,让学科逻辑显性化。例如,初中地理的世界区域学习,基于空间尺度由大到小的逻辑,从大洲到地区再到国家;又如,初中历史“唐宋变革”,可构建“政治制度革新—经济重心南移—文化气象繁荣”的主轴框架,使纷繁史实归于清晰逻辑轨道。另外,教学通常也需要依据认知规律和学段学情,设计由浅入深的层级递进知识,例如,小学数学“分数”教学,从具体分物(实物操作)到抽象符号(认识分数),再到理解分数单位及比较大小,最后进行分数运算,形成螺旋上升的结构。教学还需要跨学科关联整合,打破学科壁垒,在关键节点建立联系。例如,语文讲授说明文时,可融入数学课中的统计分析方法、科学课中的实验方法或地理课中的数据图表分析,让学生体会不同领域结构化表达的共性。知识结构化如同为课堂构建坚固骨骼,让教与学方向明确、层次分明,避免师生在知识迷宫中失去方向。

2.结构问题化:让“教”有抓手,驱动思维引擎

问题化可以将静态结构激活为动态探究,是将结构化的知识框架转化为学生思维驱动力的有效方式之一。教师需要在课堂设计时提炼能覆盖关键内容、激发深度思考的核心问题,围绕核心问题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并在关键节点提出开放性问题,点燃思维火花。例如,物理课“牛顿第一定律”,核心问题可设为:“若无外力,运动物体会怎样?这与日常现象有何矛盾?”此问题直指认知冲突核心。针对上述核心问题,可分解为“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能表明‘运动需要力维持’?”“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如何挑战此观点?”“牛顿如何概括这些思想?”······问题链引导学生拾级而上,步步逼近物质运动的本质。又如,历史课评价“洋务运动”,提出问题:“若你是当时的决策者,会优先引进技术还是变革制度,为什么?”这类问题没有唯一答案,却能有效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历史解释能力。结构问题化如同为课堂安装强力引擎,以问题为“抓手”,牵引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建构。

3.问题情境化:让“教”有代入感,唤醒情感共鸣

抽象问题易使学生从课堂抽离开,而情境化可以赋予问题血肉与温度,使学习成为具身体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贴近学习目标的模拟情境让学生沉浸式体验,也可以将知识点融入有吸引力的故事叙述中引发共情,还可以运用多媒体(VR/AR)、音视频等手段营造逼真情境增强临场感。例如,政治课讲“市场交易原则”,可在教室模拟小型“商品交易会”,学生扮演买卖双方,在真实讨价还价中体验诚信、契约精神的重要性,角色扮演使抽象规则变得可感可触。又如,语文课分析孔乙己人物形象,可让学生化身“侦探”,从文本细节中抽丝剥茧,推断人物命运根源,故事赋予分析以情感深度。问题情境化如同为课堂注入情感灵魂,让知识在体验中内化,思考因共情而深刻。

4.情境生活化:让“教”有落脚点,实现知行合一

学习的终极价值在于指导生活。情境生活化将课堂与学生的现实世界紧密联结,让知识生根发芽。教师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切入,也可以从真实社会话题或问题入手,还可以延伸到课外实践活动之中。例如,数学课学“统计”,任务可设为调查本班同学每日手机使用时长,分析数据并撰写一份给班主任的《健康使用手机建议报告》,知识立刻与自身行为关联起来。又如,生物课学“传染病”,可引导学生分析本地近期某种流行病(如流感)的传播数据,讨论社区防控措施的合理性,设计面向居民的科普“小贴士”,课堂知识就转化为了社会参与能力。情境生活化如同为知识铺设通往现实的桥梁,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学习的意义,激发持续探究与行动的内驱力。

在“双减”政策深化与核心素养培育的时代洪流中,中小学课堂正经历从“知识传递场”向“生命成长场”的深刻转型。评判一堂好课的核心标尺,已不再仅是知识点的覆盖率与教师授课的熟练度,而在于能否真正点燃学生持续探究的热情,使之爱上“学”。

这要求我们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评”深度一致的课堂新生态。一堂让学生爱上“学”的好课,必然是“有趣”点燃热情、“有用”锚定意义、“有理”锻造思维、“有魂”涵养品格、“有效”保障落地的有机统一体。“五有”课堂,正是构建“教—学—评”一致性理想范式的生动实践。目标设定直指核心素养,教学活动设计紧密围绕目标展开并嵌入多元评价,评价结果又不断反哺教学决策与学生改进。在这样的课堂里,“减负”不减质,“素养”不空谈,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与能力,更是对学习本身的持久热爱、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探索以及对自我成长的坚定信心——这便是教育最动人的回响,也是让学生爱上“学”的终极密码。

1.有趣:以愉悦体验激活学习内驱,让课堂引力常在

笔者曾对湖南省长沙市地理课堂教学进行调研,发现教学普遍缺乏鲜活的情境和探究性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学效果不佳;作业形式单一,多为选择、填图,偏重知识重复训练,缺乏思维训练;作业目标与课程目标脱钩,结构不科学,重视课时内容单一考查,忽略综合运用和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笔者提出,“有趣”是逻辑起点,好的课堂一定“有趣”,有趣的课堂才能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让教师的课堂有吸引力。2021年,国家提出“双减”政策,意在破除机械训练之苦,而“有趣”也成为解放学生心灵、唤醒内在好奇的关键引擎。教师可以将学习目标巧妙融入情境任务或适度挑战中。例如,初中历史课学习“丝绸之路”时,学生分组扮演商队,在货物交易、遭遇风沙、记录见闻等沉浸式体验中触摸历史脉搏。同时,教师语言生动风趣,善于捕捉课堂生成火花,营造安全、包容、鼓励试错的氛围;学生不怕犯错,乐于表达,笑声与思考同在,课堂成为情感连接的温暖港湾。“有趣”绝非流于表面的热闹,而是以深度参与为基石,让学习过程本身充满发现的惊喜与智趣的愉悦,从根本上缓解学业焦虑,契合“双减”精神内核。

2.有用:联结真实世界,赋能问题解决,让学习意义彰显

人为什么要学习?学生为什么要读书?千百年来,人们从未停止过对学习意义的探索。当学习是为了应对纷繁复杂变化的世界这个观点成为社会主流价值共识时,“有用”自然成为素养培育的试金石。好的课堂会自然破除“学习无用论”,让学生清晰感知知识的现实力量与个人价值,知识学习也会直接服务于解决身边问题,培养综合实践力。好的课堂活动设计也会融入协作沟通、批判思维、信息素养、创新创造等技能。例如,英语课“模拟联合国”,学生就全球议题(如气候变化)进行调研、撰写立场文件、英文陈述与辩论,体验国际交往场景,链接未来可能。又如,初中生物课讲“生态系统”,核心任务设为:“调查校园人工湖水质及生物状况,分析其生态稳定性,提出改善建议并提交给后勤部门。”“有用”使学生明了所学与自身生活、社会发展乃至未来世界的深刻关联,赋予学习以强大的内在动机和方向感。

3.有理:遵循认知规律,建构逻辑体系,让思维清晰可见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独特核心概念、关键能力和思维方式,数学课不仅教公式,更揭示模型思想、推理验证;语文阅读不仅析文本,更渗透批判性解读、审美鉴赏路径。好的课堂会让学生掌握“渔”而非仅得“鱼”。“有理”保障学习的科学性与深度,避免“有趣”流于形式、“有用”失之浅表,是素养培育的理性根基。探究中完整展现“提出问题—假设—实验—分析—结论”的科学研究范式,用不同学科的规律、术语、逻辑表达出来,可以让思维过程更加清晰可见。比如,教师在历史课上评价历史人物时,避免非黑即白,提供多元史料,创设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基于证据进行辩证分析,理解历史的复杂性与多元解释,可以让比较、分析、评价等高阶思维显性化。“有理”的课堂,是思维被精心雕琢、认知结构被清晰建构的过程,使学生获得严谨、清晰、有深度的思考能力,这正是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与“学会学习”的体现。

4.有魂:浸润价值关怀,涵养精神品格,让成长向善向美

“有魂”是课堂的品格高度与温度所在,好的课堂会挖掘课程育人价值,自然渗透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科学伦理、生命教育等。例如,高中语文课《乡土中国》感悟家国根脉;物理课探讨科技伦理(如核能应用);生物课理解生命共同体的责任。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如盐在水。好的课堂会创设人文关怀与情感共鸣场域,关注文本、事件、人物背后的情感与精神力量。例如,初中语文学习《背影》时,不仅要分析写法,更要体会文中表现的深沉的父爱,链接学生自身亲情体验。好的课堂应鼓励审美体验与创造表达,在艺术、文学甚至科学中发现与创造美。比如,音乐课感受旋律情感,尝试作曲;科学课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结构之美,绘制科学艺术画;写作课鼓励个性化表达真情实感。“有魂”的课堂,回应“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学习超越功利,触及心灵,涵养学生的品格、情操与审美情趣,塑造其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对“完整的人”的培育。

5.有效:精准对标素养,落实“教—学—评”一致性,让成长真实可见

“有效”是“五有”的落脚点与检验标尺,强调目标、教学、评价的高度统一,确保素养培育不虚化。好的课堂一定有清晰可测的素养导向目标,嵌入过程性评价与即时反馈,并强调表现性评价与素养证据。在“教—学—评”一致性框架下,“有效”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成果(输出)与预设的素养目标(输入)高度匹配,教师能精准把握学情,动态调整教学,学生也能清晰感知自身进步与努力方向。传统的、过度依赖纸笔测试和分数排名的评价方式,难以全面衡量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变化。“五有四化”主题式教学针对重智轻德、学业负担过重及教、学、评割裂问题,建设主题式“智慧课堂”,开发跨学科学习案例,实施五育并举、课程思政、多元评价,开展大单元作业设计研究,构建以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以“五有四化”为理念,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素养与技术、学科融合等维度研制“五有四化”主题式教学评价量表,形成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一中心双主体三协同”教学评价体系(见图2),即以核心素养培育为中心,师生双主体互动达成,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使减负提质增效见实效。

图2 “一中心双主体三协同”教学评价体系

教育的终极价值在于塑造人、发展人、成就人。真正能影响学生一生的课堂,绝非知识的简单堆砌与技能的机械训练,而是以“育人”为核心,着眼终身发展,回应国家“全人”培养的战略需求,实现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的转变。这要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深度融合,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五有四化”为理念引领,深入探索课程育人的实践路径,是新时代课堂改革的深刻命题。

在“五有四化”理念中,以“有趣”为起点,以“有效”为终点,构建课程育人的闭环系统。“有趣”居于首位,其核心在于通过情境化、生活化的教学设计,点燃学生主动求知的热情,为深度学习和价值认同奠定情感基石。例如,课堂上模拟火山喷发的小实验,将抽象的地质过程具象化、动态化,其趣味性瞬间点燃了学生的好奇心。这种“有趣”并非为了娱乐,而是指向“有效”学习的桥梁。“有效”是育人目标达成的关键检验。“有效”课堂聚焦核心素养的实质性提升与正确价值观的稳固形成。它要求超越浅层兴趣,引导学生经历深度的认知参与、思维碰撞和价值澄清。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挑战性问题链,搭建结构化知识网络,促进迁移与应用。在模拟火山实验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火山活动对人类仅仅是灾害吗?它如何塑造了独特的自然景观与生态系统?人类应如何与之共处?”由此,知识被置于真实情境中审视,趣味转化为对自然规律的探究、人地关系的辩证思考。从“有趣”激发动力,到“有效”达成素养与价值观的内化,形成一个“动机激发→深度参与→素养提升→价值认同”的育人闭环,确保学习不仅发生,更能沉淀为影响深远的精神力量。“五有四化”主题式教学始于“有趣”的精心设计,点燃求知的火种;成于“有效”的深度耕耘,实现核心素养的扎实提升与正确价值观的稳固扎根;融汇于各学科独特的“五育”内涵,滋养全面发展的人;最终由指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保驾护航,确保育人航向不偏、成效可鉴。

“五有四化”教学理念以其鲜明的育人导向,通过强化学科深度融合、全面落实五育并举,为课程育人提供了一条具有时代价值与实践效能的路径,定能构建起真正回应时代呼唤、培育民族复兴栋梁的卓越课堂。

本文内容来源于《中国教师》2025年第9期。

来源:中国教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