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普通话”是怎么发音?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4 07:00 1

摘要:古人说话究竟是什么样子,他们到底怎么发音?李白在唐朝诵《静夜思》,发音和今天差距不小。很多普通人脑子里可能会蹦出来一个念头:是不是就像历史剧里那样,朗朗上口,标准极了?其实不是。真要说李白那时候念诗,用的发音和现代汉语相差一大截,比如“床前明月光”,分别念成:

古人说话究竟是什么样子,他们到底怎么发音?李白在唐朝诵《静夜思》,发音和今天差距不小。很多普通人脑子里可能会蹦出来一个念头:是不是就像历史剧里那样,朗朗上口,标准极了?其实不是。真要说李白那时候念诗,用的发音和现代汉语相差一大截,比如“床前明月光”,分别念成:guang(床)前明月guang(光),中间夹了些我们根本听不懂的音。有些音甚至让现代人直接懵圈!你哪怕蒙着头去想,也很难复原。到底是怎样的发音方式?究竟差多少?大家有过怀疑吗?

中国方言漫山遍野,南腔北调,咳咳,不是说笑。你在街头走一圈,光是北方方言、吴语、闽语、粤语、客家话,数得过来吗?有人统计过,全国大约七大方言区,一个省份里头能分出三四种。现代普通话不是靠方言堆起来的,其实是官方硬性推行结果。可是,古人那会儿,是不是也这么划分,说话,各地人听得懂吗?这事不太确定。

朝堂上官员云集,有山东的,有广东的,有西北的。大家说话得统一,不然事儿全搅和了。古代朝廷怎么交流呢?其实从西汉开始,就有了法定官话。那会儿叫“雅言”,也叫“正音”,也叫“通语”。哪个地区的音调被定为标准?得说是“洛阳读书音”。

不过,“洛阳读书音”也不是今天洛阳话,更不是老洛阳话。西汉都在咸阳,东汉迁到洛阳,权力核心变化带动语言中心移动。西汉武帝在咸阳设立太学,就是官宦子弟读书之地,三千学生,规矩烂熟于心。据说之所以三千,是因为孔子门徒就此数。说是效仿,主要还是讲究个大气。太学在当时的影响,几乎等同今天的985。

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迁都洛阳,把太学也搬了过去。人随地迁,影响全局。太学到巅峰,三万人听课,有匈奴人和西域人,十里八乡的精英都来了。大课时上千人一起听讲,老师开口不能用家乡话,只用规定发音。这套发音,就是著名的洛阳读书音。

教学一律使用标准音,不许夹杂私货。各地学子来了都得适应,不遵守就学无所成,人情世故磨合得异常辛苦。有人戏说,历史上的太学,最难熬不是课业,而是语言适应。这套雅音,后来一直用作官话标准。官场上谁要是口音太重,那是要出大问题的。

举个事情,武则天朝有个叫侯思止的官员,陕西礼泉人。朝堂上发言,说“猪”,常规该用洛阳读书音“dyo(雕)”发音,但他偏用长安话“jyu(诛)”。结果满朝嘲笑,事情流传到武则天耳朵里,皇帝也乐不可支。一出官场趣闻,差点毁了官员前程。究竟是故意还是无心?不好说。不过由此可见,不懂正音,混不下去。

后来朝代轮转,官话标准变化不定。元朝蒙古族统治,定官方语言为蒙古语,但汉族人口压倒性多。汉族士人交流还是用“天下通语”,依然是洛阳读书音挂帅。官场规则灵活调整,底层还是要顺应现实。

明朝建立,朱元璋老家安徽凤阳,定都南京时,以中原雅音为国家标准,南京官话成核心体系。南京与凤阳一百公里左右,地理亲疏促成了语言变革。后来朱棣发动靖难,谋得皇位,把都城迁往北京。格局转变,随之大规模移民,北京人口半数来自南京,南京话成了京城主流。朱棣迁都,传说是因为皇帝并不喜欢南京,说不定只是想离家更近?也许不是主要原因,难说。

北京官话由明中叶逐步为主,但直到清朝,满族入主中原,语言更换又出现新变化。满族领域推行满语,八旗子弟在皇族圈里也逐渐汉化。皇太极坚持满语,多尔衮反对汉文化,顺治和康熙力推汉语,皇帝本人带头说官话。雍正时期科举考试要求参与者必须以北京官话为标准。宫廷里,人际交流逐渐向汉语靠拢,这反而推动了汉化。

乾隆注意到八旗子弟连满文满语都忘得差不多,想强制回归传统,但收效基本没有。溥仪,只懂零星满语,北京话说得地道极了,甚至英语溜得没话说。满语地位式微,官话一统天下。皇帝就这点事儿,说到底也躲不过大流。

普通人可能觉得古代官话就是今天的普通话。有些混淆,其实真要说,官话标准几乎每朝都变。现在普通话扎根北方话,但古代官方用洛阳音、南京音、北京音,变化频繁。从雅言到正音,再到通语,始终不是一成不变。地方方言影响官话,但官话也反哺方言。语言流动,社会变迁,谁能够讲得清楚顺序呢?

有没有可能,普通话不像大家以为的那么统一?实际上一部分宫廷、士人圈用标准音,但民间依然方言各自为政,沟通靠猜,理解靠悟性,语音混杂,有时连官员自己都迷糊。古代交流,难道真的没有障碍?像小说里,大家都说官话,别人听着也就能懂?但或许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时候,大家管他官话民话,能凑合明白就算数。

学者们对汉语史的分期,常常罗列数据、分析语音演变,其实,这里边的细节,不如现实复杂。例如,据《汉书》记载,太学三万人,来自五湖四海,有些根本听不懂北京官话,适应只靠实际交流。1997年中国语言资源调查显示,仅北方方言,内部分歧就多达三百种。现在的问题,是不是官话真的就能打通全国?从古到今,大一统语言政策,其实没那么简单。

还有语音细节,发音方式不是单靠地域。在唐代,李白朗诵诗歌,用的是韵律音,带入感极强。诗人和歌者带着自己的腔调,诗歌流传不是靠标准音,而是赖以传承。古音教学今天也有,如中央民族大学、北大中文系都有专门的古音复原课程,学者靠着古籍梳理音系。现实里,不少专家也承认,古代实际发音只靠推测,有时也错得离谱。像粤语部分读音被认为保留了唐宋时期的特征,但实际怎么念,说不定早就变过。

即使朝廷统一官话,地方底层普通人说话,依然和上层格格不入。明朝后期,北京话推广,各地依然用自己家乡方言。语言政策“上面一套,下面一套”,没什么道理。实际上,满清有些八旗子弟说满语,别人听不懂,也没人在乎。有时候大家能凑合着理解,其实说话的目的就达到了。语言统一,有些时候只是官场游戏。

细节方面,不少咬文嚼字的学者争论不休,语言史其实存有许多断档。怎么发音,到底哪种是正宗?唐音、宋音、明音、京音,数不清。民国时期汉语方言调查,福建、广东、湖南、江西,一个县里能派三四批专家,也是争个不停,最后结果只是为了存档,实际推广不到民间。反思再多也改变不了方言现实。

其实很多普通人爱讲自己的口音,也没想过要改变。只在考试、官场或者读书时才用标准音,就像今天有些人普通话考试过了,平时还是家乡话。古代朝廷规定正音,底层百姓日常打交道,说话交流,谁管呢?实用、现实,两条路分着走。

教材里反复讲语言标准历史,但是现实里混杂更厉害。官话到底有多统一,其实未必。地方差异,官场要求,民间习惯,三方博弈,总有漏洞。今天的语言变迁其实也有相同问题,大家被普通话覆盖,真正家乡口音还是更自然。官方推行,民间消化,这是一场拉锯战。

所以,古代官话的发音,既复杂又变化频繁。从雅音、正音到通语,经历无数调整。其实每一朝的官话,都带着独有烙印。不管是三万人太学里的朗朗书声,还是皇帝朝堂的标准发音,内里都是一场权力、地域与身份交融的结果。

结尾说个简单话,古今语言统一不易,官话推行有迹可查,但百姓日常还是照说不误。历史上的正音标准,其实只是时代的一种选择,语言流动身不由己,哪种发音都不算永久标准。

来源:刘总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