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麦出苗阶段易受播种质量、土壤条件、气候因素及病虫害等影响,出现缺苗断垄现象,导致田间群体密度不足,直接影响后期产量。及时采取科学补救措施,是保障小麦生产的关键环节,具体方法如下:
小麦出苗阶段易受播种质量、土壤条件、气候因素及病虫害等影响,出现缺苗断垄现象,导致田间群体密度不足,直接影响后期产量。及时采取科学补救措施,是保障小麦生产的关键环节,具体方法如下:
一、精准查苗,明确缺苗程度
小麦出苗后(通常在播种后7-10天),需逐地块、逐行开展查苗工作,以“亩基本苗数”和“行内连续缺苗长度”为依据,划分缺苗等级,为后续补救提供依据:
- 轻度缺苗:亩基本苗数略低于目标值(冬小麦一般为18-22万株/亩),且行内连续缺苗长度<10厘米,或断垄间隔>30厘米;
- 中度缺苗:亩基本苗数低于目标值10%-20%,行内连续缺苗长度10-20厘米,或断垄间隔15-30厘米;
- 重度缺苗:亩基本苗数低于目标值20%以上,行内连续缺苗长度>20厘米,或断垄间隔<15厘米,部分区域出现“空白段”。
二、分类施策,落实补救措施
(一)轻度缺苗:以“补肥促苗”为主,提升单株长势
轻度缺苗地块无需补苗,重点通过强化水肥管理,促进田间已出苗小麦根系发育和分蘖生长,以“单株增产”弥补群体不足:
1. 叶面补肥:选用1%尿素溶液+0.2%磷酸二氢钾溶液,每亩喷施30-40公斤,间隔7天再喷1次,补充幼苗营养,增强抗逆性;
2. 土壤追肥:若土壤墒情适宜,可结合中耕,每亩撒施5-8公斤尿素,随后轻锄覆土,避免肥料流失;若墒情不足,可通过灌溉水带肥,确保肥料直达根系。
(二)中度缺苗:“移苗补栽”与“补种”结合,填补断垄空缺
针对中度缺苗区域,优先采用“移苗补栽”,其次选择“补种”,确保田间苗情均匀:
1. 移苗补栽:从田间出苗密集处(株距<3厘米)选取健壮幼苗,带土移栽至缺苗断垄处,移栽时保持苗深与原生长深度一致,栽后及时浇水,每亩浇水20-30立方米,确保根系与土壤紧密结合,提高成活率;补栽时间需选在晴天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避免高温强光导致幼苗失水;
2. 补种补苗:若缺苗区域较大,移栽苗量不足,可选用与原品种相同、籽粒饱满的种子,先将种子用30℃温水浸泡2-3小时,捞出后拌种衣剂(预防地下害虫),晾干后人工穴播,穴距10-15厘米,每穴播3-4粒种子,播后覆盖1-2厘米细土,轻踩压实,随后浇水保湿。
(三)重度缺苗:“毁种重播”或“改种其他作物”,减少损失
若地块缺苗严重,或因病虫害(如根腐病、地下害虫)导致幼苗大面积死亡,需及时评估补种可行性:
1. 毁种重播:若时间在当地小麦适宜播种期内(北方冬麦区一般不晚于10月下旬),可彻底清除田间病苗、弱苗,深耕耙平地块,选用抗逆性强、生育期较短的小麦品种,适当增加播种量(比正常播种量提高10%-15%),确保尽快出苗,弥补生长时间不足;
2. 改种其他作物:若已过小麦适宜播种期,重播后小麦难以安全越冬或成熟,可改种冬油菜、豌豆等耐寒短生育期作物,或待次年春季改种春玉米、大豆等,避免土地闲置,减少经济损失。
三、补救后田间管理,保障苗情稳健
补救措施落实后,需加强田间管理,确保幼苗正常生长:
1. 水分管理:补栽或补种后10天内,保持土壤含水量在田间持水量的70%-80%,干旱时及时小水漫灌,避免大水冲苗;
2. 病虫害防治:重点防治地下害虫(如蛴螬、蝼蛄)和苗期病害(如纹枯病),地下害虫可选用5%辛硫磷颗粒剂每亩2-3公斤撒施,苗期病害可喷施25%戊唑醇水乳剂每亩30-40毫升;
3. 中耕松土:补苗后7-10天,进行1次中耕,深度3-5厘米,破除土壤板结,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同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养分竞争。
综上,小麦出苗后缺苗断垄补救需遵循“早查苗、早分类、早补救”原则,结合缺苗程度精准施策,并强化后期管理,才能有效保障田间群体合理,为小麦高产奠定基础。
来源:淇泉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