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宫颈癌是威胁全球女性健康的第二大致命癌症,但也是唯一可通过疫苗预防的恶性肿瘤。
2025年4月15日至21日是
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
今年的主题为:
“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
宫颈癌是威胁全球女性健康的第二大致命癌症,但也是唯一可通过疫苗预防的恶性肿瘤。
这份由《苏州市民常见肿瘤筛查指导手册》整理的核心指南,将为您揭示从高危预警到精准防治的全流程生存法则。
警示信号:
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早期患者可无任何症状,病情进展可出现接触性阴道出血,白带异常如白带增多、血性白带,不规则阴道出血或绝经后阴道出血。
▶
推荐开始筛查年龄为25岁有性生活史,且具有以下危险因素的任意1项者,建议定期联系医疗机构进行筛查:
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
性伴侣多、初次性生活年龄小于16岁、初产年龄小、多孕多产等;
有宫颈病变病史;
长期口服避孕药、吸烟等;
免疫功能低下,如接受器官移植或服用免疫抑制剂;
有性传播疾病如艾滋病病毒(HIV)、沙眼衣原体、单纯疱疹病毒II型、滴虫等病原体感染史。
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
性伴侣多、初次性生活年龄小于16岁、初产年龄小、多孕多产等;
有宫颈病变病史;
长期口服避孕药、吸烟等;
免疫功能低下,如接受器官移植或服用免疫抑制剂;
有性传播疾病如艾滋病病毒(HIV)、沙眼衣原体、单纯疱疹病毒II型、滴虫等病原体感染史。
医学检查方法
细胞学检查:巴氏细胞学涂片、液基细胞学检查等;
腔镜检查;
组织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如B超、核磁共振(MRI)、CT等;
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
*具体检查方法需医生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决定
◀
★建议筛查周期
▶
1.每年参加细胞学检查,连续两年均为正常者,筛查间隔时间可延长至3年。
2.连续两年细胞学均为正常者,且同时HPV检测结果亦全部阴性,筛查间隔时间可延长至5-8年。
3.高危妇女人群,建议每年筛查一次。65岁以上女性患病风险较低,筛查策略可咨询医生后决定。当出现警示信号时,请立即至医疗机构就诊检查。
预防措施
1
接种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
接种时机:
在发生性行为之前完成HPV疫苗全程接种对预防HPV感染及宫颈癌的效果最佳,接种年龄越小预防效果越显著。
WHO建议将9-14岁未发生性行为的女孩作为首要接种对象,免疫接种策略应优先保证该人群的高接种率。
目前,在我国可以接种的宫颈癌疫苗有二价、四价、九价三种,“价”代表了疫苗可预防的病毒种类。
接种过HPV疫苗的女性,疫苗的接种不能取代常规宫颈癌筛查,建议定期检查(与未接种疫苗的女性一样)。
2
注意经期卫生,积极治疗妇科疾病;
3
避免无保护、不安全的性行为;
4
做好避孕、节育措施;
5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6
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体质。
* 参考来源:《苏州市民常见肿瘤筛查指导手册》
*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或AI技术生成,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