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民党这次2024“大选”后风头很不一般,党内气氛像快要炸锅!萧敬严站出来发话,直喊朱立伦该走人。不到一天,田方伦又把赵少康推到了聚光灯下,认为他能接棒。可见这波选后风暴还没真停。台北市长蒋万安又突然当起了和事佬,一边说大家都很拼,一边说朱立伦没偷懒。为什么大
国民党这次2024“大选”后风头很不一般,党内气氛像快要炸锅!萧敬严站出来发话,直喊朱立伦该走人。不到一天,田方伦又把赵少康推到了聚光灯下,认为他能接棒。可见这波选后风暴还没真停。台北市长蒋万安又突然当起了和事佬,一边说大家都很拼,一边说朱立伦没偷懒。为什么大家都这么着急?是不是党真的到了不得不大变的时候?
从各路消息来看,萧敬严这番公开喊话不是个人突发奇想。他曾在多个场合痛批党主席施政不力,这次组团发声无疑把内部矛盾摆在了台面上。台湾媒体据“联合报”2024年1月15日最新采访报道,党内不少青年都认为朱立伦遭遇了信任危机。这不仅仅是一次选举输赢的情绪反应,更像是多年来堆积下来的怨气突然爆发。田方伦力挺赵少康,看似跳脱传统派系,但他那一番“年轻化”的口号,多少又把改革的急迫端了出来。怎么说呢?有人希望扭转乾坤,有人还犹豫。
反观朱立伦自己,选后不太愿多说,他只甩出一句“尊重程序”,好像不怎么打算直接回应撤换的声音。可是党内高层就算再沉默,也挡不住基层的火气。萧敬严甚至直言,“不能无视党的新世代”。田方伦则在网络投票时还拉来一些青年的留言,显示出国民党内部的裂痕正在被社交媒体无限放大。从各个数据来看,年轻族群的支持早就掉到历史最低谷。根据《风传媒》2024年1月统计,在本次大选的20-39岁选民中,支持国民党的比例不足20%。这让“年轻化”不再只是口号,而是一种生存压力。
可是蒋万安的态度又让整个剧情走向复杂。他说:“大家都很努力”,点了朱立伦的名字,像是给了台阶,但又谈到改革不可避免。蒋万安近年来被看作党内“中性派”,不偏不倚,像隔岸观火。他的这种缓和让反朱派和支持改革者都不太完全满意,但多少维持了表面的稳定。只是这种中立真的能把风暴温度降下来吗?又有人猜测,他是不是想等风头过了再行动?
当然,党内不是一条心。有人明确要求更换现任主席,有人认为大刀阔斧可能伤筋动骨。甚至党内副秘书长在后台聊天室吐槽:“如果改革过激,老党员会不认账!”这么一来,换人也变成风险游戏。有趣的是,2016年那次惨败后,国民党也有类似风波。只是那时前主席洪秀柱很快就离了职。而现在朱立伦却一再拖延,显得相当犹豫。“决策失速”的质疑声越来越多,到底怕什么?是不是怕一旦换人马上分裂?
赵少康出现在焦点上,党内有人呼声很高,但也有人质疑他太过老派,“年轻化”改革未必全靠他来带领。其实赵少康的媒体影响力不小,他在选前常常直播评论民进党,但实际操作党务的履历又不是那么新鲜。“形象转型”的难度比一张选举海报还要大。甚至有青年团成员说:“改革不能全靠大佬出场,要看真正能影响新选民的人。”这句话听上去像大实话,也像无奈。是不是大佬们真的还能代表新世代?说不好哎。
数据更不会说谎。在2024年“大选”后,“中华民意研究协会”发布民调,显示国民党在年下三十的认同度只有15.6%,已落后时代力量和民进党的新兴选民接受度。党内高层看到这个数据也皱眉。其实这一代年轻人多数自认政治参与度高,但传统口号听腻了,需要新话题和行动。可党务系统还处于老模式。微信公众号和IG平台互动率低于民进党三分之一。这一点要是真的没有人对症下药,别说支持,连话语权都边缘化。
蒋万安曾在公开场合讲过“需要吸引年轻人”,但他又没提出太多实际办法。以2023年的党内培训班为例,参与者平均年龄超过42岁。“年轻化”成了口头承诺,很少变成行动。有没有可能,蒋万安自己也在等组织内部的妥协才推新计划?这时候新旧派系又开始拉锯,谁都不愿意让步。这种局面就像慢慢发酸的牛奶,表面没事,底下早就起了变化。
有点讽刺的是,虽然大家都在讲“改革”,但国民党的党章修改却迟迟有限,据“中时新闻网”披露,最近一次改动距离本次选举差不多有六个月。内部程序复杂,很多提案都是不了了之。结果选战一结束,改革的声音又高涨,实际操作却毫无变化。是不是大家都只是做做姿态?还是成败只和名义上的调整有关?有观察者调侃:“国民党改革一向慢半拍,等明白时天已经亮了。”
当然,青年团成员更在意能不能“投出影响力”。田方伦的主张也并非全票通过,党务会决策拖了好几轮,最后只是给了一个“参考意见”。年轻派一次又一次提出新框架,比如“社会本位”、“数字化基层动员”,但层层审核下来,实际投入资源不过1/5预算。有没有一种可能,党内其实并不真的相信新世代能带来胜选?这个问题很棘手,没人愿意公开承认吧?
也有人认为国民党内派系相互纠缠反而是正常。毕竟这是台湾政坛老问题了。每次大选一到,换人呼声高涨,选后又回归妥协。可是这次不同,年轻族群的压力和社交平台的声量成了新变量。按照“经济日报”2024年1月的数据,20-29岁网民参与政治讨论次数创新高。这也意味着党内的“逼宫”并不只是权力斗争,还有一种被外部舆论推动的趋势。
矛盾之处就在于,传统党员和青年支持者很难达成一致。前一秒大家一口同声要变革,下一秒又担心阵痛。比如有人说,年轻人要的是话语权,但党内大佬手里的资源不肯松动。这种利益格局决定了任何真正有效的变革,都不是一句口号能写完的。甚至有热心青年私下抱怨:“我们能发声,但决定权不在我们。”是不是还得等?
蒋万安这次没有偏向任何一边,只是不断重复“齐心协力”,却又承认“党内须反思年轻化”。这种表态又让人不免猜测,其实他也在担心一旦大刀改革,自己可能被架空。不得不说,有时候“团结”说得太频繁,反而让人质疑有没有实质变化。说到底,国民党这次的风暴可能也只会在一阵子后归于平淡,然后等下次选举再起波澜。
抛开内部权力争斗,党到底还有多少实际行动?到目前为止,持续进行中的数字化改革、基层动员至今没有完全落地。青年团建议的新计划已拖延两个月,但党务部门仍在审核。现场数据与民调显示,基层组织渗透率不仅没有提升,甚至比两年前下降3%。有些提案只能放在PPT里,实际成效不见增长。从公开信源看,国民党如果不破旧立新,还能留下多少年轻支持者?这段看似不顺,却反映出真实的不确定。
这次选战后,朱立伦的去留还悬着,赵少康也没定论。蒋万安选择瞄准“立法院”正副院长选举,称这是目前最要紧的目标。这看似聚焦权力,其实也像躲避风暴中心。或许在真正换届或改革来临之前,每个派系都只能在边缘上观望,久了就是一种惯性——谁都不愿意真正下场,大动作的风险太高。
国民党的未来,是一场老问题和新变量的缠斗。权力换届,改革承诺,以及年轻化口号,一波波堆叠又被现实消解。谁能抓住主动权,谁会失去支持,谁又敢真正破釜沉舟?每个人都在等下一步,党内也在等真正的“悟”,可是结果会如何,谁都说不准。
没人能替党下定结论,也没人真的能一锤定音。变革就在犹豫和推搡中漂浮,选举之后还在持续。一边呼喊改革,一边恐惧改变。也许未来的走向,不只是党内决定,更取决于外部环境和社交世代的声量。国民党若想重塑认同,跳出循环,这些声浪可能只是开始。
来源:疏影横斜